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死刑犯,在臨刑前為何都不會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古代死刑犯,在臨刑前為何都不會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

不論古代還是現代,被判了死刑總是會讓人非常恐懼的,從一些電視中可以看到囚犯在執行死刑前,死刑犯的表現有很多種,有哭的,喊得,有後悔的,大部分流淚說不想死,但是卻唯獨沒有反抗的。

現代的不說,畢竟戒備森嚴的,死刑犯想要逃跑是不可能的,可是為什麼古代的犯人在臨行前也不會反抗呢?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犯人臨行前都會被麻繩捆綁的很緊,這根繩子據說也有著來歷,名字叫做法繩,繩之以法就是由此而來。綁的方法基本上是我們所說的五花大綁。在古代用繩子將犯人牢牢的束縛住,其實就是為了避免犯人還有繼續逃跑或者擾亂法場的能力。

據說還有一個作用是防止尿失禁,總之這種捆綁犯人的方法,最大限度的禁止了死刑犯的手、肩等各部位活動的能力,這種外在的束縛是對死刑犯的行動能力做了進一步的限制,將他們在臨行前反抗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另外在法場還有數目眾多的守衛,單單一個人想要反抗成功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從主觀意識上來講,古代的死刑犯想要反抗的內在衝動也不是很大。因為在古代有著嚴苛的連坐律法,動不動就是「行間之治連以五」或者是「一人羽而輕其四人」。這是秦國發明的連坐法,一個人逃跑都能追究和他同隊的五個人,後來這種連坐的法律擴大到了宗族,除了真的是大凶大惡之人,誰會有牽連家人的勇氣?

通關文書

再說,逃跑了又能怎麼樣,古代的戶籍管理制度是非常的嚴厲的,只要是交通要道或者是人口聚集地,都需要出具通關文書才能通過,更別提逃跑後落戶在戶籍地之外的地方了,除非去很偏遠的山村才有一絲的可能性,可是古代的路和我們現在的路不一樣,除了官道,很多小路都非常的不安全,不是地勢險惡就是有盜匪,再加上從北方跑到南方還要面對環境的差異,想要生存下來非常難。

而逃跑的路上除了戶籍的束縛,還會面對各州各縣的懸賞通緝。雖然古代對犯人的畫像畫的比較抽象,但是布告上同時還寫明了犯人的姓名、年齡、籍貫、外貌等,犯了什麼法,懸賞多少金額都會有所體現,犯人想要躲過追查也非常難。在古代這樣一個人員不流通的環境里,當一名逃犯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古代的死刑犯也就頂多流淚害怕,也不會想到反抗和逃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馮趣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隋文帝一個決定,改變了中國窮人的命運,西方人大讚比秦始皇還牛
她是天地會最小女頭領,曾率200義軍大敗清軍,19歲卻被凌遲

TAG:老馮趣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