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蒙田說: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

蒙田說: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

轉自:博爾赫斯

哲學園鳴謝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2018

薩拉·貝克韋爾 著 黃煜文 譯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閱讀

蒙田對文學的興趣,差點因為他過度鑽研西塞羅與賀拉斯(Horace)作品的文法而胎死腹中。幸好在學校某些老師的協助下,他得以維持對文學的愛好。老師看見蒙田閱讀娛樂性質的書籍時,並沒有將它們沒收。他們或許還會悄悄地留下幾本其他的書,讓蒙田在不經意間發現——老師們刻意這麼做,使蒙田在享受閱讀的同時,又能體驗青少年反抗師長的樂趣。

蒙田在七八歲時找到一本不屬於他那個年紀的孩子閱讀的作品,這部作品將改變他的人生,那就是奧維德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這本書收集了大量古代神祇與人類不可思議地變化外形的故事,要說文藝復興時代有什麼書與這部作品最為相似,大概非童話大全莫屬。《變形記》與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樣,充滿恐怖而有趣的內容。它迥異於學校的課本,足以讓充滿想像力的十六世紀男孩一邊讀一邊瞪大眼睛,兩隻手因為害怕而緊抓著書不放。

Metamorphoses《變形記》

London:S. Palmer, et al,1724

在奧維德的書中,人會變化外形,會化身為樹木、動物、星辰、水流或無形的聲音。他們能改變性別,甚至會變成狼人。

一個名叫絲奇拉(Scylla)的女子走進一座有毒的池子,發現自己變成四肢像狗一樣的怪物,她無法從怪物的軀體里脫身,因為怪物就是她。獵人阿克特翁(Actaeon)變成一頭雄鹿,遭到他自己養的獵犬獵捕。伊卡洛斯(Icarus)飛得太高, 結果太陽熔化了蠟制的雙翼,使他活活摔死。國王與王后變成了兩座山。女神薩瑪西絲(Samacis)縱身跳入俊美的赫馬弗洛狄特斯(Hermaphroditus)沐浴的池子里,像烏賊緊抓獵物一樣用整個身體包裹著他,直到兩人的身體合而為一,成了一個雌雄同體的人。

阿克特翁 By Giuseppe Cesari

一旦開啟了對這類事物的興趣,蒙田便開始大量閱覽其他有著類似故事的書籍:先是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Aeneid),然後是泰倫提烏斯(Terence)、普勞圖斯(Plautus)的作品,以及當時流行的各種義大利喜劇。蒙田在閱讀學校禁止的書籍時意識到,閱讀是可以很有樂趣的。這是他求學期間遇到的少數幾件好事之一。(「然而,」蒙田補充說,「這裡畢竟是學校。」)

The Aeneid《埃涅阿斯紀》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06

蒙田在幼年時的一些探索發展為他一生的愛好。雖然《變形記》帶給他的刺激隨時光流逝而逐漸消散,但蒙田仍經常在《隨筆集》里提到這些故事。他仿效奧維德的風格,在不同主題之間不停穿插,不寫引導之語,也不遵循任何秩序。雖然成熟時期的蒙田坦言《埃涅阿斯紀》中的一些段落可能「需要整理一下」,但這無損於維吉爾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蒙田隨筆集3卷版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02-1904

蒙田更想知道人們真實的作為,而不是誰想像人們做了什麼,因此他的喜好對象很快就從詩人轉變為史家與傳記作家。蒙田說,從真實的人生故事中,你可以看到人性極其複雜的一面。你不僅能學習人的「多樣與真實」,也能了解「人的性格是以千奇百怪的方式組合而成的,而人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各種威脅」。

在所有史家中,蒙田最喜歡塔西佗,他說自己曾一口氣讀完他的《歷史》。他喜愛塔西佗從「私人行為與性格」的角度來分析公共事件,也驚訝於塔西佗如此幸運地活在一個「詭譎而極端」的時代,就和他自己一樣。事實上,蒙田提到塔西佗時表示:「你可以說,塔西佗描寫的是我們這個時代。」

塔西佗的書,1534

蒙田希望傳記作家不僅能夠描述傳主的外在行為,也嘗試利用各項證據重建其內在世界。他最喜愛的作者正是這方面的翹楚: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他的巨著《希臘羅馬名人傳》(Lives)透過各種主題將希臘與羅馬名人兩兩關聯,進行比較性的敘述。普魯塔克之於蒙田,正如蒙田之於後世的讀者:他是可遵循的典範,是觀念的寶庫,他的作品擁有豐富的名言、軼事可資引用。

普魯塔克的著作無所不包,涵蓋一切可能的內容,無論你選擇的主題有多古怪,他都能進入你的作品中。

Plutarch"s Lives《名人傳》

Boston:Little, Brown,,1891

蒙田最後的說法毋庸置疑,因為《隨筆集》有幾個段落幾乎是一字不改地引用普魯塔克的作品。沒有人認為這麼做是抄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可以說是對偉大作家的仿作,而當時的人也認為這是相當好的練習。

此外,蒙田對自己「竊取」的句子做了些微調整,也許是在完全不同的語境下引用這些句子,也許是特意在文章末尾表現出存疑的語氣,以規避抄襲的嫌疑。

蒙田喜愛普魯塔克的寫作方式:描述各種形象、對話、人物、動物與事物,而不是冷冰冰地陳列抽象的說辭與論證。蒙田說,普魯塔克的作品充滿了「事物」。如果普魯塔克想告訴我們活得好的訣竅在於知足常樂,那麼他會講故事來說明這點,例如有人朝自己的狗扔石頭,結果沒砸中狗,反而誤傷了後母,這人於是叫道:「也沒那麼糟嘛!」

如果普魯塔克想說明人總是忘記生活上的許多好事,而惦記著壞事,那麼他會說,蒼蠅沒辦法安穩地停在鏡子上,因為光滑的鏡面會讓它四處滑動,除非落在粗糙的表面,否則它不可能立定腳跟。普魯塔克從不留下完整的結局,但他開啟的各項主題卻延伸出各種可供探索的可能。他表示,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談論任何主題,但他不是引導話題的人,我們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接著他的主題談論下去。

蒙田還喜愛普魯塔克作品中強烈的個人色彩:「我覺得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靈魂。」這是蒙田在普魯塔克作品中追尋的東西,也是後世讀者在蒙田作品中追尋的東西:與相隔數世紀的古人心靈相通。閱讀普魯塔克時,蒙田忘卻了彼此的時間隔閡——他與普魯塔克相距的時間比他與我們相隔的時間更久。蒙田寫道,自己所愛的人無論是已死了一千五百年(如普魯塔克)還是十八年(如他的父親),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差別。兩人都一樣遙遠,也一樣貼近。

蒙田將自己喜愛的作者拿來與父親相提並論,充分顯示了他閱讀的方式:把書當成人,歡迎它們加入自己的家庭。這個嗜讀奧維德的叛逆小子,有天將會擁有藏書千冊的書房,但這些書並非隨意收集而來,其中某些繼承自他的朋友拉博埃蒂,其他則是自行出資購得。

蒙田散文2卷本

London:The Nonesuch Press,1931

蒙田並非有系統地收集書籍,精美的裝訂或罕見的奇書並不是他收藏的重點。蒙田絕不重蹈父親的覆轍,盲目地以收集書籍與崇拜作者為能事。我們無法想像蒙田會像伊拉斯謨或詩人佩脫拉克那樣,把書本當成聖物來親吻;他也不可能像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那樣,在讀書前必先換上最好的衣服。馬基雅維利寫道:「我脫掉儘是塵土與臭汗的工作服,換上宮廷禮袍。穿上這身華服,我就能進入古人的殿堂,接受他們的熱忱歡迎。」蒙田一定會覺得這種想法荒謬可笑。他比較喜歡與古人平起平坐地對話,有時甚至會揶揄他們,例如他曾嘲弄西塞羅炫耀才學,還要維吉爾再加把勁。

可能是蒙田的藏書

蒙田也說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努力,無論閱讀還是寫作都是如此。「我隨意翻覽這本書,然後又匆匆翻閱另一本書,」他寫道,「毫無次序也毫無計劃,得到的全是片段的印象。」

如果蒙田發現有人覺得他是一名治學認真的學者,他可是會發火的。

有一次,他意識到自己說了書籍可以撫慰人心這種話,便隨即補上一句:「其實我跟那些不知書為何物的人沒什麼兩樣,我幾乎不看書。」他講話時也經常這麼起頭:「我們這種幾乎不碰書的人……」蒙田閱讀的原則是從奧維德那裡學來的: 讀書是為了追求樂趣。

「如果遇到艱澀難懂的書,」他寫道,「我不會繼續苦思下去,我的做法就是放下這本書。我不做沒有樂趣的事。」

事實上,蒙田有時的確會下苦功,但只有在他認為值得的時候才如此。在蒙田的藏書中,有些還留存著他做的批註,比較知名的有盧克萊修(Lucretius)的《物性論》(On the Nature of Things)——這顯然是一部值得細讀的作品。它風格獨特、觀念大膽,一看就知道是蒙田喜歡的類型,不難想見蒙田會不厭其煩地鑽研它。

蒙田散文5卷本

London:Navarre Society Limited,1923

蒙田形容自己是個心性不定的人,拿到書往往只是隨便翻上幾頁,然後打個哈欠把書扔到一旁。這種描述倒是挺符合蒙田的形象,他總是在自己的寫作中營造一股粗淺地涉獵文藝的氣氛。但從蒙田在盧克萊修作品上留下的批註可以看出,他絕不只是一名業餘的文藝愛好者。然而不可否認,他的確跳過了不少令他厭煩的部分,畢竟他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皮埃爾告訴他,不管學習什麼,都必須「和緩而自由,無須過於嚴謹拘束」。父親的這句話成了蒙田一生奉行的準則。

他總是在自己的寫作中營造一股粗淺地涉獵文藝的氣氛。但從蒙田在盧克萊修作品上留下的批註可以看出,他絕不只是一名業餘的文藝愛好者。然而不可否認,他的確跳過了不少令他厭煩的部分,畢竟他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

——薩拉·貝克韋爾|黃煜文 譯

—Reading and Rereading—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2018

薩拉·貝克韋爾 著 黃煜文 譯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人生了不起的成就,

不過是適切地生活而已。

《泰晤士報》「100部你會熱愛的傳記」。

內容簡介:

福樓拜說,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既是一部別開生面的蒙田傳記,也是一部趣味十足的人生指導書。

蒙田的隨筆問世四百餘年,影響後世深遠,培根、莎士比亞、拜倫、愛默生都以他為師。他誠實、自由與懶散,打破了人們把偉大人物當作完美偶像來想像的習慣;身為貴族和地方官,他好奇心旺盛、勤於探索,卻說自己的腦子像漏水的瓶子,記不住事情;他善於交際,又不願在眾人面前作秀;他有同情心,有愛,但又畏懼責任;他熱愛命運,但又凡事存疑。他集諸多矛盾於一身,但又說這就是人性:「如果必須再活一次,我會照我原來活的方式再過一遍。」

在這本書里,貝克韋爾設想蒙田就「如何生活」這一問題給出二十個答案。通過回顧蒙田的的一生及《隨筆集》的浮沉,你會獲得「如何生活」的靈感。

名人推薦:

世界一直在進步,也一直在退步,而我們必須在這樣的節奏里不發瘋地生活。這給了我閱讀蒙田的充分理由。這本書寫得如此博雅、優美……在嘈雜的時候,古典往往分外可靠且迷人。

——蔡康永

作者簡介:

薩拉·貝克韋爾(Sarah Bakewell)1963年生於英國伯恩茅斯,隨父母旅居亞洲多年,後定居澳大利亞悉尼。在埃塞克斯大學主修哲學。

畢業後當過茶葉袋工廠工人、書店店員,後在倫敦一家圖書館擔任古籍管理員長達十年,其間重拾童年時的愛好:寫作。

現居倫敦,在牛津大學凱洛格學院教授創意寫作。

譯者簡介:

黃煜文,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耶路撒冷三千年》《身邊的邏輯學》《巴黎城記》《歷史的歷史》《肉體與石頭》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一口氣搞懂到底要交哪些稅?
30天改變思維定勢,學會獨立思考!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