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爸爸是孩子的保護圈

爸爸是孩子的保護圈

兒子5歲時曾說:「媽媽是我的愛心圈,爸爸是我的保護圈。」我們聽後,十分震撼,又倍感欣慰。

孩子充滿童真的話語,恰如其分地表明父愛與母愛在孩子生命歷程中的不可或缺。然而,現實生活中,養育孩子的任務常常只被視為是母親的事情。「喪偶式育兒」和「透明爸爸」現象大量存在。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大衛·博普羅博士是父職教育研究領域的先驅者。他指出:「父親絕對不只是家庭中的另一個成年人,父親的參與帶給孩子的正面影響是無可替代的。」

如何成為孩子的保護圈,年輕的爸爸們請注意這四點。

首先,摒棄舊觀念,接受新理念,親力親為地參與孩子的成長。

來到美國後,我觀察到很多父親都把陪伴孩子成長當成樂此不疲的美差。孩子是嬰兒時,爸爸是自豪的奶爸,餵奶喂水換尿布都是行家裡手。孩子稍大,爸爸變成了運動場上的教練,訓練一隊剛會走路的小運動員。孩子再大一些,爸爸又變成了童子軍的監護人,與孩子一起開展野外生存和探險。

然而,由於受「女主內男主外」 傳統思想的影響,許多父親終其一生追求的目標是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在他們眼裡,只有事業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而把養育孩子的事情統統都交給了媽媽。

希望年輕的爸爸們從內心摒棄舊觀念,接受新理念。事業可以重新開始,工作可以重新尋找,但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世上任何角色都可以替代,唯有父母的角色無法替代。

其次,愛妻子就是愛孩子。

媽媽的情緒越穩定,家庭關係就越穩定,孩子也就越幸福。感受到愛的媽媽更容易成為一位好媽媽,與妻子感情融洽的爸爸通常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因而孩子在心理和情感方面更健康。

充滿愛與和諧的家庭帶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讓孩子能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生活在缺少愛、紛爭不斷的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消極、不思進取、脾氣暴躁、沒有責任心等問題。

因此,愛孩子應從愛妻子開始,愛妻子就是愛孩子的表現,也是爸爸開始覺醒的表現。

再其次,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陪伴,是讓孩子體會關愛與安全的最直接手段,也是最好的教育。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智商和逆商都更高。

高質量的陪伴不單單是和孩子在一起,而是要以孩子為中心,體察孩子的心理變化,感知孩子的情感需求,掌握孩子注意力的節律,了解孩子成長的節奏等。

一對一獨處有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爸爸可以設置和孩子固定的單獨活動計劃。比如每天的定時閱讀,每周的游泳、下棋或看電影等,安排好就不要隨意改變。

爸爸可以保留和孩子之間的小秘密,和孩子一起做一個不讓媽媽知道的項目,給媽媽呈現一個驚喜。這樣的密謀計劃會讓父子感情迅速升溫,就像《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那樣。

爸爸可以和孩子及小夥伴們一起遊戲,鼓勵孩子邀請小夥伴,並為他們服務。爸爸對孩子小夥伴的接納會讓孩子十分感激,有利於親子關係的鞏固。

爸爸可以帶孩子參加有意義的社區公益活動,既可培養孩子的志願者精神,還可增進親子感情。

有些陪伴是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比如一邊玩手機一邊陪伴孩子,爸爸的關注力絲毫不在孩子那裡,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陪伴孩子遊戲時,不考慮是否適合孩子、是否益智,而以自己的喜好為出發點,選擇有暴力傾向和刺激的遊戲;隨機性陪伴,沒有任何計劃,人和孩子在一起,卻心不在焉,應付差事;不願學習育兒常識,不懂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弄得孩子不開心,結果背離了陪伴的初衷,反而有損親子關係。

最後,爸爸的愛要讓孩子知道。

相對於西方人的直白與奔放,東方人普遍比較內斂與含蓄。東方男性往往不擅長表達愛,或者說是不願意表達愛。而愛是需要表達的,需要讓孩子聽得到、看得見。爸爸要學會對孩子表達愛,不僅體現在言語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中,用心陪伴和引領自己的孩子長大。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願世上的孩子都能享受媽媽的愛心圈和爸爸的保護圈。

(作者系美國夏威夷大學教育學博士)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08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家長成了幼兒教育合伙人
教育要聞:「雙一流」建設現場推進會觀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