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末農民起義為什麼都失敗了?有個很重要的原因

隋末農民起義為什麼都失敗了?有個很重要的原因

隋末是有名的亂世。「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各路反王割據一方,互相掰手腕。盛況比起秦末和三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場隋唐英雄的表演秀下來,中國人口數銳減了三分之二。雖然打來打去,顯得亂糟糟的,但是每一支割據力量都有著背後勢力和起義主張。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這叫做精準營銷,留住對自己有用的力量,對不屬於自己層階的力量,就幹掉。

第一個搞事情的是楊諒,他老哥楊廣陰謀奪權之後,他糾集了一幫集團里反楊廣勢力的分子,跟楊廣開戰,但是很可惜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這屬於集團董事長的家事,鬥來鬥去,這天下還是姓楊的,只是搶個繼承權而已。

南方的蕭銑起事跟其他的起義部隊有些不同。農民起義,一般都是活不下去了,被逼無奈才鋌而走險。蕭銑的起事是一幫低級校尉看其他地方造反看得眼熱,才合謀叛隋,蕭銑因為其南朝梁代的宗室身份被拉出來當頭目。

這時間,南北統一還沒有多久,南北的隔閡還挺深重,所以蕭銑這樣南朝舊王室的人設是有很大的市場,不少南朝遺民都投靠了他。

楊玄感就不同了,他老爸是楊素,幫楊堅打天下,幫楊廣竊權柄。好不容易混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在統治集團里也獲得了極高的股權,位高權重,暴戾如楊廣也不敢對他說三道四。要不是病死了,說不定又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

楊素一死,楊玄感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原來的楊素威勢太大,楊廣不爽已經很久了。

等到楊素一死,楊廣就動作了起來,稀釋楊玄感家的股權,瞬間楊玄感家從核心權力層分化了出來,這可讓楊玄感很不快活了。

於是在楊廣第二次攻打高句麗的時候,身為禮部尚書的楊玄感按兵不動,沒有按照預定計劃壓糧北上,而是起義轉攻洛陽。

不過這個戰術決定有點糟糕,洛陽是一所堅城,在那個時代里攻城怎麼說都是困難無比的,可楊玄感偏偏上來就跑去啃這塊硬骨頭。想著要城市包圍城市,這戰術上太失敗了。

而且楊玄感造反的思路是,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

呸,誰信呀。楊廣是你們家推上去,你們家曾經還是核心董事局成員。站的那麼高,就別想著代表人民群眾好了伐,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楊玄感起義失敗,卒。

李密算的上是大隋集團的中間管理層,門第世家。他跟楊玄感關係很好,對方起義後,他就從長安屁顛顛跑出來,投奔楊玄感了。

中間管理層,從本質上是對核心權力人比較崇拜的,願意跟著這樣曾經站在高處的人共事。

李密給楊玄感提了三條建議:

上策,堵住楊廣的屁股,讓他困在高句麗戰場回不來;

中策,天子不在家,率兵取長安,雀占鳩巢,很舒服;

下策,東都洛陽最近,攻他也未嘗不可。

於是,楊玄感選了下策,兵敗如山倒,李密也開始了流浪生涯。

李密的眼光很好,投奔到了瓦崗寨,他看得出,這裡戰兵驍勇,但是欠缺謀慮,而自己正好補充了這最欠缺的一環。

李密屬於中間管理層,承接核心權力層和下層普通人。他熟悉上層人的野心,也懂得下層階級的心思。所以在瓦崗寨混得如魚得水,不久之後連原來瓦崗寨的頭領翟讓也把頭號交椅送給了李密。

但是空降來的人才成了大老闆,這讓最開始跟翟讓一起創業的小夥伴有些不爽了。甚至翟讓老哥翟弘都說,既然你不想當老大,還不如把頭把交椅給我,我們還是一家人,李密算個球。

這直接導致了後來李密不得不殺死翟讓。

李密是有野心的,他奮鬥了一輩子,肯定是能爬多高爬多高,現在天下大亂,瓦崗軍勢天下前三,他李密也是有可能當皇帝的。

但是,寨子里有些事情讓他很頭疼。瓦崗軍終究是從底層吸收來的力量,他們最喜歡做的消遣就是喝酒打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快意人生。李密經常看到瓦崗軍的兄弟們喝的東倒西歪的。

李密很氣,但沒有用。

瓦崗軍用兄弟相稱,李密雖然是老大,但也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再說了翟讓不也這樣成天喝酒打牌么?

李密氣的說不出話,是這樣,瓦崗軍數十萬人,哪有人像自己這樣為了野心克制慾望,大家都是順應自己的性子才開始造反的。現在再想要管束他們已經來不及了,再說前領導翟讓還起了個壞頭。

他依照著自己知識分子規划了一個政權發展路線,想像著從底層起義的瓦崗軍能聽從他,然而事實與理想相悖。

李密思來想去,只想出了殺死翟讓一個辦法。

殺雞給猴看。

雖然李密也不想殺翟讓,但他以為這是解決暫時的矛盾的最好辦法。不然以瓦崗軍這個尿性,他肯定打不下天下。

他期待著殺了李密之後,瓦崗軍會聽從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

但是,知識分子總是妄想太多,翟讓一死,瓦崗軍直接分裂,只有一半人還願意聽從李密。

知識分子總是太理想,農民軍總是更務實,想要一起合作,太難了。

竇建德是隋朝的基層公務員,曾任里長。

這傢伙是個漢子,有一次一群盜賊去他家搶劫,結果竇建德一聲吼,一口氣打死了三個人。盜賊們嚇得瑟瑟發抖,請求把三個小夥伴的屍體帶回去,竇建德讓他們自己去取。

結果一個人都不敢進屋。竇建德說,既然你們不敢進屋,就扔個繩子進來,把屍體拽出去。盜賊們按著他說的辦了,結果,繩子拽出了個竇建德,然後竇建德把所有的盜賊全砍了。

竇建德是個真猛人,俠義兩個字是他一生最好的詮釋。

後來竇建德的好俠重義的名聲在鄉里流傳,很多起義軍在鄉鎮間燒殺搶掠的時候,都從來不去騷擾竇建德的村莊。

但這反而把竇建德害慘了,郡縣懷疑竇建德跟他們私通,於是捕殺了竇建德全家。

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竇建德一聲怒吼,扛起了反隋的大旗。

竇建德的反隋特別具有草莽氣,他投奔了河北高士達。

竇建德很好地運用了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戰略思想,打得隋軍叫苦連天,聲勢也越來越壯。

但是隋軍集中力量後,高士達被殺,所屬作猢猻散。這時候,正常人被隋軍打怕了,手邊部隊連一百人都沒有,肯定一路逃竄,加入其它起義部隊才是正道。

但是竇建德不,他逃到了河北饒陽,然後做了三件事,高調為高士達發喪,召集亡卒,爭取隋朝官吏的附屬。

竇建德原本就是隋朝小吏,對這個圈子更加熟悉,而且他也打出了自己招牌,「仁義無雙」。

這樣的人設無疑是討喜的,更接地氣,沒有像瓦崗軍那樣理想與現實脫節,所以很快地在河北形成了一股很強大的勢力。

竇建德的勢力,也就是一幫下層官吏帶著大部分貧苦百姓的起義,他們彼此的階層最接近,所以彼此相處無間。但是竇建德最後的失敗也是因為如此,缺少格局這個問題基本上掐死了絕大部分起義軍。

相比於其他起義領袖。杜伏威是最苦逼的一個了,李密世襲蒲山公,竇建德是本地土豪,杜伏威只是徹徹底底的貧民。要不是他的好基友輔公祏偷姑姑家的羊接濟他,杜伏威早餓死了。

但是天下沒有密不透風的牆,偷東西的行為被官府關注了,私下開始了調查。你說官府也是無聊,那麼多起義的事不調查,卻對偷竊這事兒這麼關心。

其實也沒法子,誰讓不少的盜賊都紛紛走上了起義的道路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嘛。

在當時,起義可是個相當紅的職業,就像現在的網紅,每個地方的起義領袖都雲聚了一群粉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輔公祏跟杜伏威兩年少義氣,被官府一氣,就起義了,這一年,杜伏威才十六歲。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有的就是別人沒有的膽量。

但是兩個人太年輕了,起義的經驗和人脈都沒有,於是兩人就就近參加了一支起義部隊學習經驗。

這就是沒經驗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常見的創業路線。

杜伏威衝鋒在前,打完仗還喜歡走在部隊最後「撿垃圾」(收拾遺失的東西)。這樣的杜伏威,很快被推選為首領,做了老闆。

杜伏威開拓業務的本事也很有特色,他看上了下邳(近江蘇徐州市)的苗海潮部隊。他送了個信給苗海潮。

」咱們都是窮人家孩子,被逼無賴起來造反。起義的力量分開就弱,合在一起才強。如果你覺得自己比較牛逼,我就去投靠你。如果你覺得我比較牛逼,你就來投靠我。實在不行,我們線下1V1 PK,誰贏了誰當老大。"

這話很有意思,很好的抓住了苗海潮欺軟怕硬的性子,苗海潮在嘴炮上輸了,率部隊投降。

這時候海陵(江蘇泰州)的趙破陣注意到了杜伏威,他主動找上門來,要招降杜伏威。

杜伏威嘴上笑嘻嘻,答應了招降,帶了十幾個人去趙破陣那裡投誠。

當然是詐降。

酒足飯飽之後,杜伏威亮劍,格殺趙破陣。

這才是地道土味的農民起義,該流氓的時候就得耍流氓。這種單槍匹馬血濺五步的刺殺,也就杜伏威這樣的草根出身才玩兒的起來。

不久之後,楊廣也跑到江都來避難,到了杜伏威的眼皮底下,這摩擦自然就更多了。

再加上楊廣到了江都之後絲毫沒有因為天下起義有半點覺悟,於是江淮地區在楊廣的治理下,廣大人民過上了吃不飽穿不暖的小糠生活,人民實在沒吃的,就煮土為食,最可怕的是居然到了諸物皆盡,乃自相食的地步。

活不下去的人民全都跑到杜伏威那裡去了,一時間,杜伏威的軍力大盛,在楊廣的眼皮底下跟隋軍打得火熱。

杜伏威的人設也很分明,他就是草根,為貧民代言,所以窮苦的底層人民相信他,願意為他戰鬥,這讓他在起義軍中有了獨特的定位。

追求理想的李密,俠肝義膽的竇建德,出生草根的杜伏威。如果是你,你會跟著誰走下去呢?

不過話說回來,隋末怎麼這麼多起義,社會究竟出了什麼亂茬子?

我想了想,隋末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總結起來是三個原因,楊廣只是這個亂世的催化劑。

首先南北矛盾。南北分割很久了,剛剛統一,偏見自然在。南方是主要產糧區,在隋朝的要求下,不斷向北方輸血,導致本地生命塗炭。原本南方人民在南朝雖然過得憋屈,但至少生活還算溫飽,現在這窮困的日子也就侯景之亂的日子可以比比。

別說隋煬帝治理得好,也別說貞觀之治給大臣發的糧餉都還是隋煬帝糧倉里的存糧。你糧食存那麼多,百姓卻可憐到要吃土,狂吸百姓的血,這不該吧。

其次民族矛盾。五胡亂華後,血液融在華夏之中,經過了百年的摩擦終於稍稍緩解。但是好戰的血液還是非常野性的,一言不合就開戰,這也是北朝戰事頻繁的原因,而隋朝也繼承了北朝的好戰血液,不像南方百姓那樣能忍耐。所以明顯,北方的起義聲勢要更大。

最後,階級矛盾。階級固化很久了,門第之見已經成為勒死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窮人的孩子一輩子是窮人,世家的這個態度,直接導致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燎起了整片原野。

當然了,隋朝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所以制定了三個解決辦法。

修大運河,南北一家。

胡漢化一,不分彼此。

試行科舉,唯才是舉。

只可惜吧,時間不夠了,人民的反彈太大了。

這個亂世,農民起義不是救世主,他們只是殺死了強權。

而為什麼隋末農民起義失敗了?

簡單來說,有理想的沒幹過現實,接地氣的沒有格局。精準營銷只能成為一方霸主,天下還是得有核心價值觀的王者去收穫。

未來還是屬於大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眼流年 的精彩文章:

絕對劣勢下連戰連捷 這位開國將軍堪稱無冕元帥
馬奇諾防線是最難以攻破的堡壘,難在哪裡什麼地方?

TAG:一眼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