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說沒有蜀國的製鹽業就沒有諸葛亮的多次北伐?

為何說沒有蜀國的製鹽業就沒有諸葛亮的多次北伐?

作者:任虎,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眾所周知,今日四川自貢、儀隴、邛崍、蓬溪一帶的製鹽業十分發達,在抗戰時期的自貢更是承擔了大後方主要的食用鹽和工業鹽供給,對抗日戰爭的勝利有重要的貢獻。那在古代,尤其是三國時期的蜀國政權的製鹽業究竟如何呢?對蜀漢政權的鞏固有何意義呢?

自貢舊式製鹽一景

西晉左思在《文選·三都賦·蜀都賦》中曾對蜀地的製鹽業有過十分生動的描繪:「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焰飛煽於天垂。」「火井」就是「鹽井」的意思,左思深刻描繪了蜀地製鹽業的發達。張華也在《博物志》中描繪了蜀地的製鹽業:「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井在縣南百里。昔時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後火轉盛。執盆蓋井上煮鹽,得鹽。入於家火即滅。」相比於左思,張華的描繪顯然更為生動和完整,對製鹽的產地和製鹽過程進行了詳細介紹。二者所描繪的蜀地製鹽都表明了蜀地製鹽業的繁盛,成了蜀地的一個代表特徵之一。

《三都賦》

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工業上的重要原料,鹽是維持人體活力的必需品,更具有重要的醫用價值,對國計民生具有重要意義,那製鹽業就需要作為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重中之重的基業。也因為鹽是生活的基本生活必需品,鹽的商業價值非常巨大,可以想像蜀地製鹽業背後所隱藏的巨大產業鏈和經濟價值,為蜀國政權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若是沒有蜀地製鹽業的發達,諸葛亮的多次北伐無法得到有力的經濟支撐,蜀國政權更無法存在如此之久。三國時期的蜀國政權的製鹽業還待考古的進一步發掘和相關研究,以期還原蜀國政權的製鹽業的全貌。

三足鼎立形勢圖

參考文獻:

1、【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晉】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3、呂思勉:《三國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分封制弊端這麼多,西漢為何還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
西漢燕王劉建逃得過呂后迫害,卻沒能躲過狂犬病?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