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是覺】許多人認為造橋鋪路等善行是有很大功德的,可是達摩祖師為什麼說梁武帝印經造像、造橋建寺的這些善行是「了無功德」呢?

【如是覺】許多人認為造橋鋪路等善行是有很大功德的,可是達摩祖師為什麼說梁武帝印經造像、造橋建寺的這些善行是「了無功德」呢?


編輯說明


現在社會信息複雜,價值觀模糊,很多當代問題找不到確切的回答,經常道聽途說,所以上海大覺文化傳播特別推出「如是覺」專欄,針對微友們所提的問題答疑解惑,並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語錄來領航重啟人生模式。




Q


許多人認為造橋鋪路等善行是有很大功德的,可是達摩祖師為什麼說梁武帝印經造像、造橋建寺的這些善行是「了無功德」呢?


當初,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是在梁武帝主政的時候。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平常建築寺院、廣度僧侶、印經造像,甚至自己素食、講經,可以說布施、修福,做了不少功德。




當他聽說從印度來了一位高僧達摩祖師,就禮請他到宮中問法:「朕自從主政以來,建寺度僧,行善不斷,請問有甚麼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了無功德!」



梁武帝好像被澆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做了那麼多善事,你不但不讚美我,怎麼還說沒有功德呢?」因此不免對達摩祖師心生反感,而達摩祖師也覺得與他無緣,於是拂袖而去。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梁武帝的善行,雖無「功德」,仍有「福德」。禪師之所以說「了無功德」,目的是要破除武帝對功德的執著。貪執「功德」,即落入「有、無」對立的觀念陷阱里,唯有超越「有、無」對待的妄執,才能透視諸法「是無、是有」,「非無、非有」;「可有、可無」,「本有、本無」的實相。




據《佛說諸德福田經》中記載,佛陀為弟子們說,從事公益事業,可以增長福田,獲得生天之利:





「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堅牢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



發心行善,若為求人天福報,一樣不是安穩寂靜解脫的勝境,若是有『我』的這種樂,那也是不久常的。福盡仍會墮落,即使一時受勝妙樂,總在輪迴之中。




比錢財更進一步的布施,是至心施、精進施、時施、寂靜施、無畏施,才是莊嚴我們德行的法門,才是步上自由光明解脫的大道。」;若為求自了生死,一旦結斷根敗,永不複利,即使聽聞佛法,也無法興發無上道意,所以,《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




什麼是菩提心呢?簡而言之,菩提心以中道實相為體,以四弘誓願為相,以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為用。菩提心有如母親一般,孕育我們的慧命,所以說「菩提心為母」。




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與開悟的道無關。所以這種超越,是禪家必經的途徑;這種境界,才是禪家的本來面目。


如是解






佛教的三乘教及五乘教皆是融會貫通,即令修學的是出世的三乘聖法,雖不求人天福報,也須具足人天的功德,就像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也得從小學讀起。




摘錄自

《佛學教科書》宗教概說


本專欄為微友開放提問通道


有任何問題請記得在留言板留言


我們會有專人為您陸續解答




點擊"閱讀原文" 至大覺文化微店請購!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大覺文化 的精彩文章:

【如是覺】釋迦牟尼佛是真有其人,但是為什麼有人說他的母親不是摩耶夫人?那麼請問佛陀的母親又是誰呢?
人生在世 星雲大師提醒要學會擔當

TAG:上海大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