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中國與歐洲:成就、挑戰與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中國與歐洲:成就、挑戰與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中國與歐洲:成就、挑戰與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恰逢奠定歐洲一體化進程基礎的《羅馬條約》生效60周年之時,並且也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15周年。10月29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中國與歐洲:成就、挑戰與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會議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上海歐洲學會和比利時歐洲學院聯合舉辦,來自中國與歐洲高校與智庫的8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的發言與研討,來自歐盟駐華使團和比利時駐滬總領館的外交官,以及來自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等機構的駐滬外籍人士,與會並與中歐學者展開交流。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歐洲聯盟駐華代表團公使銜參贊、新聞與信息處處長白尚德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忻華主持開幕式並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歐洲聯盟駐華代表團公使銜參贊、新聞與信息處處長白尚德出席開幕式並分别致辭,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忻華主持開幕式。上海歐洲學會會長徐明棋、比利時歐洲學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門鏡作會議總結,上海歐洲學會秘書長楊海峰主持會議總結階段。

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教授戴炳然主持第一場「中國改革開放與歐洲一體化的互動」研討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共同維護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秩序

此次會議圍繞「中歐經濟與貿易關係」、「中歐政治、外交與安全關係」、「中歐在科技與環境議題中的互動」三個板塊展開研討。與會者對中歐關係的歷史進程進行回顧與總結,對當前中歐之間的合作潛力與遇到的問題展開深入分析與坦誠交流,對未來國際格局的發展趨勢與中歐關係的前景做出展望。

張峰表示,中國和歐洲都是全球化時代的「贏家」,為國際社會貢獻了關於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的「成功故事」,然而從2016年以來,全球化積累的矛盾集中顯露出來,政治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力量在崛起,世界經濟和地區形勢出現新一輪動蕩,中歐學術界和戰略研究界需要拿出新智慧,以應對新問題。

白尚德表示,未來中歐可以向著三個方向深入開展合作。首先是相互協作,共同維護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的秩序,制約逆全球化的力量;其次是增進相互理解,以繼續推進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再次是通過「一帶一路」等架構,在非洲和中亞等欠發達地區進行合作。

匈牙利羅蘭大學國際關係與歐洲研究系主任阿科斯·科珀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匈牙利羅蘭大學國際關係與歐洲研究系教授瑞基·帕普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改革開放與歐洲一體化的互動

匈牙利羅蘭大學國際關係與歐洲研究系主任阿科斯·科珀和匈牙利羅蘭大學國際關係與歐洲研究系教授瑞基·帕普分別回顧了中國與匈牙利關係的演進歷程,分析了未來可能推動兩國關係加速發展的領域,以及中匈關係對中國與歐盟關係的影響,尤其談到了當前中國在匈牙利的投資項目,以及匈牙利的華人華僑社區的情況。

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明棋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明棋表示,當前世界處在重大變革的階段,歐盟面臨多重危機,美國正在深刻調整其經濟增長方式,而中國的崛起受到相當多的負面解讀,美歐跨大西洋關係也面臨挑戰與危機,中、美、歐三方需要對全球治理達成新的共識。

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純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認為,目前歐洲國家按照其對「一帶一路」的態度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一帶一路」相當感興趣的國家,如匈牙利、波蘭等中東歐國家,已經在著手運作具體項目;第二類是總體上持肯定態度的國家,如西班牙等;第三類是法、德這兩個大國,對「一帶一路」的態度看似不溫不火,但有些負面看法。他認為,中歐雙方評估「一帶一路」的視角不同,中國注重長期收益,而歐洲更重視短期效益。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張海冰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張海冰研究員表示,在國際貿易對抗加劇的形勢下,中歐需要合作,以共同穩定世界經濟秩序;但目前中歐經濟都含有不穩定因素,雙方看待全球治理的視角和對於多邊主義的理解也存在差異;中歐需要加強溝通,以便在世貿組織改革等當前重要議題上取得共識。

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教授戴炳然主持第一場「中國改革開放與歐洲一體化的互動」研討。

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海瑞羅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海瑞羅比較詳細地分析了中歐雙邊投資關係的現狀。她認為,目前歐洲企業在華開展投資經營活動所面臨的困難在增加,有些領域不對外資開放,允許歐洲企業進入的領域裡,缺乏平等競爭的環境。歐洲決策者和社會各界並非對中國國企的所有權本身抱著負面態度,而是覺得中國國企的公司治理模式需要大幅度改進。

比利時歐洲學院研究員弗瑞曼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比利時歐洲學院研究員弗瑞曼肯定中國提出的「共贏」模式時表示,中歐雙邊經濟關係中的爭議,過去較多地集中於貿易不平衡的問題,現在則更多地聚焦於雙邊投資;歐盟成員國眾多,不同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度顯著不同,比如德國對中國的市場與經濟增長的依賴度很高,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諸如西門子、大眾和博世等德國大公司對中國的依賴度大幅上升,中德和中歐之間存在增進雙邊經濟合作的共同需求。

華東理工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楊逢珉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華東理工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楊逢珉表示,中歐之間不存在政治與戰略層面的對抗,《中歐合作2020規劃》也表明彼此間存在巨大的合作潛力;中歐各自的經濟結構存在顯著的互補性,這是中國對歐貿易順差和歐洲對華投資持續增長的原因。中國已經與歐盟28個成員國中的26個簽署了某種形式的雙邊投資協定,未來中歐雙邊投資將成為推動雙方經濟實現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忻華提出,中歐經濟關係的爭執過去多集中於貿易領域,但從2010-2012年以來,雙方的摩擦更多地出現在投資、產業政策、技術轉讓與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目前歐盟已針對中國制訂了涵蓋多個領域系統的「防禦性」經濟政策體系。他認為,歐盟對華經濟決策的負面態度受到美國的深刻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意識形態上,美國反全球化力量所建構的關於中國「利用」全球化獲取「不公平」利益的話語,影響著歐洲;二是在具體決策上,歐盟在模仿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國家重商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對付中國;三是在對中國的基本認知上,歐盟關於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評價,關於中國國企特性的認知,明顯受到美國的影響。因此,中歐需要更深層的相互理解。

比利時歐洲學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門鏡主持第二場「中歐投資與貿易的挑戰與前景」研討並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比利時歐洲學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門鏡主持第二場「中歐投資與貿易的挑戰與前景」研討。

過去四十年來國際體系與中歐關係的互動

英國華威大學政治與國際問題研究教授布列斯林通過回顧1978年以來英國和歐盟對中國的認知與評價的巨大轉變提出,歐洲的對華政策,聚焦點一直是經濟領域,歐洲工商界一直積極推動決策層發展對華關係的重要力量;近十年來中國的崛起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例如中國對拉美的投資不斷增長,等於是進入了歐洲的後花園;隨著中國的崛起,歐洲看待中國的心態在發生相當微妙的變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各方的認知都在調整,需要更多的、更加制度化的溝通。

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法律系學者博內認為,二戰至今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正在受到嚴峻的挑戰,全球治理的諸多架構,如世貿組織、G20等,似乎未能使國際社會各主要行為體之間達成應對挑戰的共識;中國現在希望在國際秩序中掌握一定的話語權,發揮一定的作用;歐盟不認為中國想要推翻現有的國際治理架構,中歐在改革全球治理方面應該開展更多的合作。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回顧了二戰以後歐洲所處戰略環境的歷史演變,進而指出,四項要素使當前中歐關係戰略環境面臨新一輪的變化:一是歐俄之間出現新的對抗;二是特朗普上台,美歐跨大西洋關係出現裂痕;三是中國崛起,被視為「超級大國」;四是英國脫歐。他認為,中歐之間不太可能出現貿易戰,合作仍是主流,但競爭的一面在上升,面臨更大挑戰。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作專題發言 上海歐洲學會/攝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研究員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與中歐關係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幾乎同步發展;隨著中國主動權和話語權的增強,歐洲表現得信心不足;中歐雙方不僅要藉助雙邊關係尋求各自的利益,更需要將利益訴求與責任意識結合起來,世界經濟處在連續不斷的動蕩之中,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方案,中歐應共同強化免於受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不確定性損害的能力;中歐關係越是向前發展,就越複雜,需要共同妥善應對。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伍貽康主持第三場「過去四十年來國際體系與中歐關係的互動」研討

上海歐洲學會/攝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伍貽康主持第三場「過去四十年來國際體系與中歐關係的互動」研討。

中歐在國際安全公共產品上的合作

比利時歐洲學院的蒙特薩諾博士認為,冷戰結束以來,中美歐之間缺乏妥善管理三邊戰略關係的制度架構;美國決策層在充當全球霸權與固守孤立主義兩種立場之間搖擺,目前的美國越來越傾向於採取單邊主義和孤立主義的態度;中國似乎正在轉變為霸權型或領導型的國家;而歐洲則看重相互依存,以務實的態度應對變化。

比利時根特大學的博蘇伊特博士比較了中國與歐盟對中亞發展援助的異同點。她感到,歐盟對中亞的援助不僅在規模上比中國小很多,而且對中亞的影響也遠低於中國,總體上效果較差。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葉江提出,可以將「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以這種形式來落實和強化中歐合作;中歐各自都有致力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方案,彼此間存在不少相似性和關聯性,從這一領域入手,探討中歐合作,可以找到新思路。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所所長鄭春榮教授表示,中歐在涉及戰略安全的多個領域都有廣泛合作,尤其是近年來不僅在軍備控制和核安全等安全領域進行合作,而且在反恐、維護海上航行安全、網路安全等領域也有密切的溝通與協調;中歐安全合作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在美國給現有的戰略安全格局帶來急劇衝擊的情況下,中歐有共同的意願維護多邊主義的國際秩序,因而合作的基礎在增強,尤其是非洲事務可以成為提升中歐安全合作的重要領域。

上海歐洲學院監事曹子衡主持第四場「中歐在國際安全公共產品上的合作:反恐、地區事務與發展援助」 研討

上海歐洲學會/攝

上海歐洲學院監事曹子衡主持第四場「中歐在國際安全公共產品上的合作:反恐、地區事務與發展援助」 研討。

中歐在科技與環境領域的合作

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歐洲及國際研究與技術合作名譽教授霍凡特表示,中歐科技合作在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84年開始的「中歐聯合研發計劃」可謂意義深遠;近年來的歐盟對華政策文件,如2013年的《中歐合作2020規劃》文件、2014年歐盟關於中歐科技合作夥伴關係的文件、2016年歐盟關於「對華戰略新要素」的文件都闡述了雙邊科技合作的潛力與前景,未來中歐在處理城市化問題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領域,可進一步合作。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於宏源作專題發言 上海歐洲學會/攝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於宏源研究員分析了全球去碳化時代的合作機遇,他認為,由於美國的消極態度,近年來全球關於碳減排的談判進程在減速,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所帶來的衝擊尤為嚴重,過去一直強調的以國家為中心的氣候治理模式已轉向以社會為中心的模式,今後對於全球氣候治理機制的聚焦點,可落在非國家行為體上;另一方面,中歐在新能源領域既有合作,又有競爭,這些新變化值得關注和分析。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薄燕作專題發言 上海歐洲學會/攝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薄燕提出,圍繞氣候治理的議題,中歐在次國家層面的互動較多;歐盟最初重視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機制中的作用與影響,對中國不太重視,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後,中歐互動逐漸增多;在此領域中歐可以長期合作。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溯源作專題發言 上海歐洲學會/攝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溯源通過分析中歐氣候合作中的能源因素認為,中國能源狀況的改善,受益於國際社會和中歐之間的氣候治理合作,中國正在從國際氣候合作中被動的規則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影響和塑造規則的重要行為體;能源議題應成為中歐氣候合作的紐帶和落腳點。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潘忠岐主持第五場「中歐在科技與環境領域的合作」研討。

原標題:「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中國與歐洲:成就、挑戰與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慶祝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成立6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葉金寶:把握時代脈搏 爭當學術典範——《學術研究》創刊60年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