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為什麼不快樂不解脫

人為什麼不快樂不解脫


人為什麼不快樂不解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人為什麼不快樂不解脫

人太無知了,常對別人說:「我看你不順眼。」但他沒有想想看,別人也對他不順眼,這是對立法的存在。你看人家不順眼,人家也對你不順眼。所以,要超是非。

若能覺悟昨非還算很好,就怕絲毫不承認錯誤。所以說:「修行是心地上的功夫。」而不是看外表的。

有人看到師父就說,是不是戒疤越多,修行越深?這就錯誤了。

修行必須以「心」來修。學道的人要有骨氣,肚量要很大,了生脫死的心要切。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來學道?因為找不到一種使我覺得快樂的事情。

比如說:我小時候喜歡看電影,看電影能帶給我快樂,但慢慢地看久了,也感到內心的空虛。後來想,看這些打打殺殺的世間萬花筒,難道是人生的究竟法嗎?後來又轉到跆拳道,練了三年就升到二段。後來有人告訴我,如此打打殺殺也不是人生,想想也有道理。那麼,到底人生是什麼呢?

我一直尋找人生的快樂到底是什麼。後來,也去報名參加演員的考試,報名三千多人,只錄取六十名。在考試過程中,先讀一段普通話,再問我的專長,我告訴他懂得一點跆拳,還叫人出來印證了一下武功,然後,再觀察貌相,再看錶情,最後因我長得太矮又遭封殺。在看錶情時,必須演哭與笑,令我感到演藝人員也有辛酸的一面,也不快樂。

到了讀大學時,參加了佛學研究。本來我有志考哲學系,但因各種因緣考入水利系,仍然去讀水利系。再加入佛學研究社,就去聽一位辦雜誌的居士講經,第一句話就說:「世間是痛苦的,無常就是痛苦,你在追求什麼?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因為是錯誤的,所以產生嚴重的錯誤觀念。就正因為追求的東西錯誤,而不能得到快樂,引來了無盡的痛苦。」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時常生活在掌聲之下的人,是不堪一擊的人。」因為他已建立了強烈的榮譽感與自尊心,他的內心裏面是脆弱的。

人,因為太強烈的自尊心及保護主義,產生主觀意念,一般人都受不了批評。所以,要使一個人更堅強,應該接受逆境的折騰,因此。順境不一定就好,逆境也不一定不好。

佛陀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佛皆以苦為良師」。沒有苦,不可能成道。所以,我才意會到這才是內心想追求的方向。

禪師也講:「能夠觸景會心皆是近道,不可逐境迷心一味向外求。」

人,須要活在現實生活中,又要超越現實的社會,必須在任何境界中觀察自己的心,不必看別人。所以,佛陀開示:「眾生都是愚痴的。長兩個眼睛,要看自己的缺點,不要老是挑剔別人。」

佛陀告訴我們,人總是自私的,對於自己的缺陷始終像獵人隱藏在樹後,不願意被人家發現。而我們兩眼一直注視別人,就完全沒有時間檢討自我、迴光返照。因此,禪師教我們要「觸景會心」。遇到任何境界顯現,就必須想到原諒別人、寬恕別人。

佛陀有一弟子,要到遠方去講經。佛陀告訴他:「那個地方都是不講道理的人,你去之時,他們可能會罵你,若罵你時,怎麼辦呢?」弟子說:「他若罵我,我就想他還沒打我;他打我時,我會想他還沒有殺我;若殺我時,我會想還沒有置我於死地;若殺死我,我會感激他,成就我的忍辱,幫我解脫。」所以,聖人的心是寬恕眾生的,他可以把生命都獻給眾生,達到一種「無我」的精神境界。

今天有生、死的問題,是因為「有我」,有一種強烈主觀的「自我」,「我」就是起心動念的根本。「有我」就產生痛苦,認為「這是我的兒子、我的太太、我的爸爸媽媽……」,你所疼愛的就是自己家庭周圍的人,不能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是因為我們存有「我相」,我相就是一種束縛,如烏雲蒙蔽了太陽。

有自私的心理,就不能像聖賢一般,因為我們有「我相」才會向外去追求,為了追求自己的快樂,必須犧牲別人,就產生了弱肉強食的現象。

比如,我媽媽殺雞,我就勸她:「媽媽不要殺雞,雞是有靈性的。」媽媽卻說:「雞本來就是給人吃的,不殺怎麼可以,讓雞到處走是不好的。」奇怪這樣的理由,令我想到街上都是人,怎麼不全部殺掉?這就是「弱肉強食」。

有些修密宗的人更荒唐,雞腿大口地吃著,還說:「吃雞度雞,吃鴨度鴨,吃鵝度鵝,吃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

我說:「功夫那麼好,蛆蟲也是眾生,怎不撈起來吃呢?還有蟑螂、壁虎都是眾生,怎麼不吃呢?」都找一些山珍海味來吃,還有吃各種海產之類的生物。

有的人甚至羨慕殺豬、殺雞的人賺了許多錢,其實殺生的果報到臨命終就知道:殺雞的人變雞臉,殺蛇的人變蛇臉,殺鰻變鰻面。那麼,有人會說:殺人是不是變人臉?我說:「沒有,殺人變成地獄臉。」所以,我們的心是「有相」的,一味向外追求。以前我也是一直追求,卻找不到人生到底活著有什麼意義。

今天我活了三十年,一位老人活了七十年,他會死,我也會死,死後仍須埋入地下。美女楊貴妃、貂蟬、王昭君死後,哪一個人還美麗呢?還不是黃土一杯,死後都是一堆白骨,完全一樣。

所以,我們要能觸景會心,遇到境界要觀想,了解一切都是無常,不是真實的。佛說:我們要開採本性,本性才是永久性的;肉體是暫時性的,會老去、會朽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恆河大手印(第九講)
修行的關鍵在見相離相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