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作者:劉宏宇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紋銀)

都聽過或者讀到過「紋銀」多少多少兩這樣的話吧。

(一)啥叫「紋銀」?啥叫「散銀」?

就是上面鑄有官方規定的紋飾的銀錠。不同分量的銀錠,紋飾的形制和大小也不一樣。

紋飾,代表著官方甚至皇家的金融信譽,銀錠的「成色」和「分量」,是以紋飾為標準的,而不以其本身的「物理屬性」為標準。

舉例:一枚有紋飾的「官銀」,「標稱」為「足十兩」,即「九成以上純度的十兩」,您上秤量量看,最多也就七兩五,甭管什麼秤,只要不是假秤,怎麼秤都超不過八兩去。隨便拿一枚出土的古代銀錠,用現代科技分析其含銀量,恐怕也都不會真的達到「九成足」也就是含銀比例90%。

可是,其實只有七兩五的「十兩紋銀」,就可以兌換十兩甚至更多的「散銀」!這就是「官方金融權威」!

「散銀」指的不是影視劇里表現的那樣花生米那麼大到葵花子那麼小的不規則形狀的黑乎乎髒兮兮的「碎銀子」,而是指沒有「官紋」的「私銀」,哪怕「百兩大錠」,也是「散銀」!

影視劇里那些黑乎乎臟兮兮的花生米葵花子們,就便真的是「銀」,理論上也是不能「充作錢」的。比如,拿那樣的散碎銀子去交稅,在很多朝代的絕大多數區域,都是不可以的。一般來講,正規的商家,也不會收那樣的銀子。影視劇里看到吃飯住宿拿那種散碎銀子付賬,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通常只適於兩類情形。

第一類是店家本身並不正規,鄉村野店,甚至黑店,是會收那樣的銀渣子的。

第二類是「可以欺客」的「大店」。這樣的「大店」,通常跟官方交往深厚,甚至乾脆就是官家的,他們收散碎銀渣子,但條件苛刻。比如一兩紋銀核對一千銅錢,而銀渣子核對一千銅錢,就須三兩甚至更多。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散銀)


(二)銀子究竟是怎麼花費的?

不管什麼店,您拿紋銀也好,私銀也好,只要是銀錠,給多了人家找贖的時候,都不會給較小的銀錠或者銀渣子,而是給銅錢。其實,這種情況很少發生。

影視劇里不是經常見嗎——豪俠消費罷,懷裡摸出一大錠銀元寶,啪地放在桌上,抬屁股就走人,根本不等找贖。

這個情況本身是「對」的。但影視劇的「表現用意」不對。

影視劇想用這樣的情節,表現付錢的人「豪爽」,很可笑。

其實,不是付錢的人豪爽,而是通常情況下,根本就不應該用銀錠直接消費。換句話說,用銀錠直接消費,某種意義上,是違法的。也就是說,付出銀錠,商家有權拒收,也有權不找贖。您拍了銀錠出來,非要人家找贖,人家可以拒收,不服,可以一起去「見官」!

所以,如果穿越回古代,揣著銀錠,最好別直接去消費,先找到官家設立的「兌坊」或者沒有「兌坊」的話直接上衙門,把銀錠按「官價」匯兌成銅錢再去消費。不然,消費時候直接付銀錠,弄不好,銀錠會被沒收,再弄不好還可能被拉去見官,吃一頓板子,乘時光機再穿回來的時候,屁股疼得就坐不下去,得站著啦。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銅錢)

這好像說得不靠譜啊,不能用銀子付賬,那《紅樓夢》里的「月錢」怎麼是發銀子,幾兩幾兩的……

幾兩幾兩的,您看見誰領了銀子么?倒是看見丫頭婆子們耍錢遊戲時候提著一串串銅錢了,對吧。

沒錯,「月錢」是按「銀兩」計量的。「東西兩府」是「公府」,有權「鑄存」、「發放」叫作「府銀」的銀錠。「發放」不僅對府里僕人,更針對「邑庄」的服務者,甚至可以「發付」到所在地方政府擔保的錢莊。因為他們的爵位高於地方政府,又有「府銀之權」,所以地方政府必須買賬。另外,他們也有「自家」錢莊,就是薛家的錢莊。薛家是「皇商」,也就是有「國級授權」的「倒爺」,享有皇家授予的金融信譽。不過,拿銀子去他們那兒匯兌銅錢,他們是要收「火耗」的。

啥叫「火耗」?

收了碎銀、銀渣子,要彙集在一起,重新熔鑄成銀錠。熔鑄是個活計,要有人工、場地、設備、燃料,還有熔煉過程中的工藝損耗,所有這些成本加在一起,是為「火耗」。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一般,官方(包括官方授權的錢莊)收取的「火耗」大約是2~3成。即:拿去10兩碎銀,最多只能按「紋銀」7兩或8兩匯兌銅錢。而實際上,「火耗」的比例,是跟經營規模、熔鑄工藝這些因素有關的,不是「一刀切」,平均來看,併到不了2~3成那麼高的比例。多出來的部分,就是熔鑄環節的「利潤」。熔鑄再「通官」,就還有一層「實銀」和「紋銀」分量「差額」的利潤。

就拿《紅樓夢》舉例——「月銀」的「遊戲」,是這麼玩的——榮寧兩府把「府銀」切割成碎銀,十兩切成十塊,切割時散落的渣子留下,大約半兩到一兩,餘下九兩左右,按10份每份1兩,發付「月銀」。但這種碎銀法律意義上不能直接用來消費,得拿去錢莊匯兌成銅錢。於是,領了「月銀」的人,就拿著其實不足1兩的銀塊兒,去錢莊匯兌。錢莊是薛家開的,沾親,給面子,仍10份每份按1兩收購,扣3成「火耗」,按「紋銀」七兩,給匯兌者10份每份700枚銅錢。所得九兩多「實銀」扣除5錢,余者拿去熔鑄,得7兩5錢銀錠,鏨以「官紋」,即為「紋銀10兩」,可匯兌銅錢1000枚。熔鑄和流通的成本核算大致100枚銅錢。這樣一圈下來,1000枚銅錢除去100枚銅錢的熔鑄和流通成本再扣去匯兌出去的700枚銅錢,還餘200枚銅錢,再加上匯兌時先扣下的5錢碎銀,就是錢莊的「利潤」。那5錢扣除的碎銀,跟兩府高層發放切割時「損耗」的5錢到1兩,稍加積累,就可以再鑄出新的「多出來」的銀錠;積累到一定程度,再由錢莊和兩府的「財務管理人」分享……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三)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代幣」流通國

我們國家有色金屬礦產並不富裕,金、銀這樣的貴金屬,礦藏就更少,而且多是「深層貧礦」,採集成本高,熔煉價值低,投入-產出嚴重失衡,銀還湊合能持平,金則呈現「倒掛」!

再早期,比如商周時代,採礦和冶煉技術比較低下,更不能廣泛、有利地獲得金銀,所以就以其實也並不易得但相對獲得成本低的青銅作為貨幣。

青銅也不是純銅,主要物質配比是銅八錫二,長期絕氧後再遇氧,會迅速產生表面氧化,呈現青綠色銹跡。因為這種材質的器物,大多是考古挖掘所得,挖掘過程中,那個迅速的表面氧化就完成了,看上去青煦煦的,所以就叫「青銅」。而其實,如果不絕氧的話,那東西「自然暴露」的氧化速度會比較慢,生出青煦煦的銹跡之前,呈現略帶紅潤的亮黃色金屬光澤,視覺上甚至比黃金還要美觀!

在青銅被當作貨幣的時代,貨幣不是後來的「外圓內方」的扁平的「錢」,而是形狀不是非常規則的大小不同的「塊塊」。大的有鑄成馬蹄狀的,叫作「馬蹄金」;小的有鑄成貝殼狀的,叫作「金貝」。外圓內方的「錢」,是「秦幣」。秦統一後推行統一貨幣,全天下都使用「秦幣」,後來流傳下去,其他形制的「刀幣」、「布幣」(像鏟子的錢幣)等等,就都成了「文物」,喪失了流通屬性。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刀幣」、「布幣」和「秦圓幣」盛行的春秋戰國時代(東周),錢幣已經不是青銅質地,而是摻和了其他易得金屬並且不易氧化的「混銅」,含銅量小於青銅,製造成本比較低。

秦漢以來,因為資源統一調配、生產力相對集中等原因,「鑄錢」技術進一步提升,成本進一步降低,「襲秦制」的外圓內方「銅錢」,就成了官方規定的貨幣。從製作成本看,已經具有了「代幣」的屬性。而同期世界上其他完整的經濟體,都陸續流通起了「金幣」。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國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代幣」流通國。

但是這個看似「先進」的狀態,其根源卻是貴金屬資源的匱乏。

要不是秦的統一和後來漢對統一的維護和有力延續,我們的貨幣量會低得多,流通會很差,那樣的話,生產力的發展,也會被大大延誤。

僅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這片土地,就勢必要去走「大一統」的道路。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隨著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出現了「集中貨幣」的需要,這才開始採用銀作為「集中貨幣」。

那已經是隋唐時期的事了。

唐宋及至後來的明清,相關文學作品裡,才有「銀兩」的說法。再早,比如《三國演義》,只會見到多少多少「錢」或者多少多少「金」的描述。所說的「錢」,就是指具有「代幣」屬性的銅錢;「金」指的是「可用於鑄幣的銅塊」,通常還是傳統的「馬蹄金」形制,是按重量計量的。「一金」就是「一斤」,「斤」是重量單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實際數額不同;「一金」核對多少「錢」,也就相應不同;但差距不是很大。

以「銀」為「集中貨幣」以來,同樣主要是由於資源和成本的問題,「銀兩」原則上由國家控制,並不完全切實按分量摺合,「紋銀」也就應運而生了。

「紋銀」和「實銀」在分量上的差距,也可以認為是一定程度的「代幣」。

同期,世界上主要其他經濟體,由於國際貿易的需要,約定俗成地形成「金本位」,即以黃金作為「基本貨幣」的金融法則。直至今天,國際上也沒有正式摒棄「金本位」,各國的「金融」的「實底兒」,還是「黃金儲備」。

但是,我們國家的黃金實在太少!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在「錢」和「銀質集中貨幣」的體系之下,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程度,遠高於可憐兮兮的「黃金儲備」。當我們被西方殖民者用炮艦轟開國門時,人家要我們拿出黃金賠償,我們拿不出,只好給「集中貨幣」的白銀。於是,西方列強,承認了「清國」的「銀本位」(「銀本位」的國家不止「清國」,但為數很少)。當然,這個「承認」,是要「付出代價」的。西方資本者的算盤,打得比《紅樓夢》里的的盤剝者們精明、狠惡得多,清國的「銀本位」,在西方的「金本位」面前,不知被盤剝、剋扣了多少。這個沒有數據,不敢瞎說。稍稍比喻一下:西方商人,在非洲,用一根幾十公分長的玻璃三稜鏡,就能換走一船象牙!一船象牙做成工藝品賣到東方,換取十船的精美瓷器和絲綢,到歐洲可以交易出至少五十船的尼龍製品和玻璃製品,再到非洲,可以換到足以擠滿騰空船隻的青壯年男女,拉去「新大陸」賣做奴隸,從奴隸農莊所有者那兒換來金幣,再用「搶錢價」跟「清國」匯兌「銀兩」、採購絲綢和陶瓷,再運去歐洲……就tm這樣,對「清國」還是貿易逆差,於是,tmd他們開始賣給「清國」鴉片……

恩格斯說:資本自從來到世上,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恩格斯他爸,就是資本家,曼徹斯特的。這話從怹老人家嘴裡說出來,怕是不假!

幾乎是被逼迫著,「我大清」拿著「銀本位」,進入了「國際金融」。民國建立後,早期仍沿用「銀本位」,並更進一步向西方列強妥協,發行銀元。同期,西方已普遍使用紙幣。

銀元也是一種「代幣」,並不是」足銀「,但含銀量很高。

民國發行的銀元主要有三種:袁世凱頭像的「袁大頭」最早,含銀量最高,「代幣」性質最弱。後來還有孫中山頭像和蔣介石頭像的,含銀量就降下來了,「代幣」性質增強,但發行量都很小,幾乎等於沒流行起來就被紙幣衝擊了。

我們是最早的「代幣」國家,近代以來卻被西方「衝擊」著實行「銀本位」,再被「衝擊」著普及了紙幣,進程上反而落後了。這也是挺耐人深思的歷史悖論。

古代人花費銀子的真相:你確定真的敢拿一坨銀子去買吃的?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著有《管的著嗎你》《往事如煙》《紅月亮》等多部長篇小說。主筆、主創多部影視劇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諜戰劇)、《危機迷霧》(38集諜戰劇)已在央視、北京大台播出,《婚姻變奏曲》(30集情感劇)、《阿佤兄弟》(電影)已拍攝完成。

熱文推薦:

《紅樓夢》里賈府為什麼不管賈迎春在夫家的死活?

《紅樓夢》里大丫鬟月錢一兩銀子,這個工資在當時高不高?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乎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里呆霸王薛蟠怎麼就那麼怕夏金桂呢?
《紅樓夢》里的苦香菱一生僅有六個月的快樂時光?

TAG: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