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與圖書館結緣的哲學家馮友蘭

與圖書館結緣的哲學家馮友蘭

【核心提示】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生於河南唐河縣,現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愛國人士。馮友蘭一生致力於教育與科研事業,著述等身,馳名中外。然而,關於他與圖書館的一些事情卻鮮為人知。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生於河南唐河縣,現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愛國人士。馮友蘭一生致力於教育與科研事業,著述等身,馳名中外。然而,關於他與圖書館的一些事情卻鮮為人知。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的勤工儉學

1918年,馮友蘭從北京大學哲學門畢業,次年底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深造。由於當時河南的官費不能按時寄來,使得馮友蘭無法支付學費和生活費。為此,他向哥大校方申請獎學金。哥大哲學系主任,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在推薦信中寫道:「這個學生是一個真正學者的材料。」但這個申請由於報送得太晚而沒有被批准。後來,校方為馮友蘭提供了一個勤工儉學的機會,負責為哥大圖書館取送分發中國報紙,工作很輕鬆。他憑藉勤工儉學的收入來補貼生活,加上斷斷續續的官費維持生活,最終完成了學業,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

擴建和發展清華大學圖書館

1928年,馮友蘭被新任校長羅家倫聘請到清華學校,擔任哲學系主任、校秘書長、文學院院長、校務會議主席。當時清華學校正處在由留美預備學校改變為清華大學的過程中。校長羅家倫向清華基金會申請到了40萬元經費,作為擴建校舍、添置設備的費用。40萬元到賬後,馮友蘭協同羅家倫籌劃落實擴建計劃。第一批有三個擴建項目,首先就是擴建圖書館。其後,在他和校委員會成員的爭取下,確保了清華每年120萬元的經費中,有20%指定為圖書、儀器經費,不得挪作他用,并力保這項規定的嚴格貫徹和執行。圖書館除了書籍之外,還大量收購檔案,曾以廢紙的價格購進了故宮收藏的明清兩朝檔案。短短的三四年時間,清華大學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快速增長,為清華大學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提供了堅強的支持。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華北形勢日益緊急,清華大學提前在各方面作了充分的準備。一方面,著手在長沙嶽麓山建設分校;另一方面,將一部分書籍、儀器分期分批地遷往南方。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了保護學校,馮友蘭和校務會的幾個同仁仍然堅持住在校內。作為留守主管,馮友蘭對中國的前途充滿了信心,沉著冷靜,非常明確當時最重要的任務和職責就是要確保學校圖書的安全。

以馮友蘭為首的校務委員們的堅守和不辭辛勞,使學校南遷後在教學和科研上仍擁有充足的圖書資料。也是在此期間,湯用彤開始了《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的寫作,聞一多開始考訂《周易》,馮友蘭自己撰寫了「貞元六書」並開展古籍整理工作。

在日內瓦為中國科學院購置古舊書籍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經濟建設、文化教育事業和科研工作都處在重建和恢復時期,作為國家最高研究機構的中國科學院附屬圖書館,迫切需要大規模地充實藏書。1956年,馮友蘭借赴瑞士日內瓦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接受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委託,在日內瓦購買一批古舊書籍。當時,在歐美的大城市中,都有一個專賣舊書的區域。在日內瓦期間,馮友蘭和同行的任華天天跑舊書店,購買了一批很有價值的古舊書籍,極大地充實了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館藏

晚年捐款贈書家鄉圖書館

河南唐河縣是馮友蘭的故鄉,為了豐富當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1988年,當地政府籌建唐河縣圖書館,馮友蘭聞訊後慷慨捐助。1990年,圖書館開館時,他又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捐贈給家鄉人民。這套近千冊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是193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校勘、印刷的,裝幀精良,古樸典雅,全為檀木夾板分裝。馮友蘭囑咐說:「縣圖書館要辦好,要讓各界都有書讀。唐河歷來文風盛,今後還要多出人才。古代人讀書不容易,現代人要成才,離不開圖書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22日第552期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陳眾議: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親密接觸」
重磅!中國社會科學院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