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它憑什麼位列第一首?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它憑什麼位列第一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而從數量如此之多的作品中選出的三百餘首,自然每一首都是精品。而在這些精品中又能脫穎而出,讓後人在排版之時放於首位的,不得不說這是實力與運氣的結合了。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感遇》,作者張九齡。張九齡的《感遇》之作多達十二首,今天所說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它憑什麼位列第一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所謂文史一家,我們在讀詩的時候也需先弄清楚其當時的時代背景。張九齡在寫這組《感遇》是被從尚書丞相貶為荊州長史之際。當然,寫作背景只能作為我們解讀詩歌的一個參考,卻忌諱將詩中的一物一景對應到實際的某人某事,這樣的「務實」反而會破壞詩歌的意境。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它憑什麼位列第一首?

在我們有這以背景作為參考之後,也就很容易讀懂這首詩。「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詩人以蘭、桂起興,給我們描述書了一幅欣欣向榮的畫面,蘭花和桂華這樣在屬於自己的時節里生機勃勃,自然而然也形成了美好的時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誰知道那些隱居的人,他們是被蘭桂所吸引。蘭桂能散發出自己的芳香,不需要求得美人的欣賞。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它憑什麼位列第一首?

詩人採用比興的手法,托物言志,表達自己高潔的志向,不需求人相知的人生哲理。此詩在詠物的背後,蘊含著一個高雅的人生哲理,詞意平和溫雅,不激不昂。明代《初唐風緒箋》評:詩欲氣高而不怒,怒則失於風流。此詩氣高而不怒。子曰:人不知而不怒,不亦君子乎。或許這種堅守自己的操守,不阿諛奉承乞求外界的認可品格,正是他被列在《唐詩三百首》第一首的原因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