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初入佛門如何拜佛圖解

初入佛門如何拜佛圖解

拜佛是通常有禮佛三拜的步驟,這也是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

拜佛動作: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

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拜佛姿勢:

1、佛者「覺」也,拜佛是覺性之開發,非盲目崇拜,亦非慣性動作。不知不覺被原來習慣性動作拖著走。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觀自在,視力集中於中線。須知道自己正在作什麼,猶如頂上有佛在觀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頂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檢查足趾要完全放鬆。頭如懸鐘,空靈端正,耳對肩中。後頸貼衣領,收下巴、頸椎—胸椎對直,由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彷佛一線拉直。下頜關節放鬆,勿咬牙切齒,舌、軟齶、咽喉,都要放鬆柔軟。舌尖頂於上齶。舌根上空,如含一團空氣。如此,唾液腺之開口通暢,鼻中—咽喉氣道亦通暢,松則氣脈通,頂上清涼,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攝心,雙手合掌當胸肩臂放鬆,拇指根在二乳尖中點。手勿壓迫胸,約離一公分,自己觀照檢查,五指併攏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須用心觀照,心散,則小指開。手雖端正,而很鬆柔勿緊張,有如左手貼右手休息,右手貼左手休息。深吸氣,肩放鬆,腋下留些空間腋勿夾緊。保持端正放鬆,吸氣充滿狀態。收攝眼神,觀兩手合縫中線,進觀後鼻孔中道之氣息。

4、俯首反觀,柔軟垂頭敬禮,頭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貼胸,頸放鬆完全不用力。開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頸肌長期僵緊縮短,只要放鬆,多練幾次,有如瞌睡般,頭自然松落,完全不著力的動作,就可放鬆拉長頸肌,仍收攝眼神,反觀自己,拜佛是修習,動中定在動作中,眼前「境」雖變動始終都攝眼神於中。

5、躬身脊椎向後拱〔謙退〕注意:並非向前彎腰,重心偏於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腳跟,趾松靈,不載力,垂頭,觀照中心線,觀照自己如何動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動作。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後,使脊椎向後拱起。腹、臍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動。

6、松肩放下,保持垂頭,躬身。合掌之手,對準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線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雙肩拉下,拉開,消除平日肩背緊張之障礙。手下垂對準足跟中點,尚可作為指標來檢查,身是否已充分後退。以下7.8.之連續動作是手觸地跪前,瞬間之過渡動作。雖很快就過約三秒,但對保持重心不動,及開發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過,須明白觀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而柔軟,持續以上俯首—躬身—垂手。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觸地,彷佛後有椅子,而小腿貼靠椅腳,向後坐下般。眼神專註中線二跟中點,臍沿此中線,直下趨向跟中直到手能觸地,柔軟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初學者難免蹲時小腿向前斜,請參考後面之練習法。

註:因前躬身動作時,腿和膝已曾向後退,故接著屈膝時,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時,不耗力於平衡,腿不酸,可松。屈膝時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則非自然物理重心,須耗力於平衡,緊張,腿酸。

8、按地跪下〔謙恭到底〕至雙手指尖觸地,可以手作支點時,足跟才離地,以膝著地,跪下,跪之瞬間—腳底和腳趾間的關節會充分拉開,每隻腳趾之筋都拉到,運動到了。手按地之恰當位置,是讓膝跪下時,正好指尖齊膝,兩膝分開些約開5公分,不必太開,以免趴下時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鬆柔軟,不白費力僵持,始終保持單一重心。

9、跪坐放鬆〔狂心歇息〕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輕輕相接觸,而不相壓,坐在二足跟之內側,跪著坐定,以體重壓開二足跟,可拉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此時重心仍在跟中點。

10、伸手迎佛〔背塵合覺〕坐定、重心在後跟中,身放鬆,保持垂首勿抬頭。雙手柔軟,向前方中央伸直如「八」字,雙手指尖貼地滑行。手雖伸直而鬆柔,不僵硬,但有拉開二肩之拉力。此時是小腹向地面貼近,上身鬆柔,力在丹田。

11、五體投地(深投覺地〕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後腳跟中,以中指尖為支點,按地。兩肘向外前方撐開,順便貼地,肘對齊耳孔。二肩拉開肩背平勿聳肩局促,腋下拉開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貼於地「平等心」。撐開肘之同時,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貼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徹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會緊張,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經之壓迫和障礙,此姿勢頂門、臍、跟中約呈一直線。

12、翻掌接佛〔轉凡成聖〕先輕輕半握拳由小指帶動,在將手掌翻轉向上,如蓮花開,如掏心供佛。此表決志轉變自己,向佛學。翻掌時,盡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傾斜,但勿僵持使力,須立刻放鬆,使手指如蓮花瓣輕柔,以此「蓮手」承接佛足。雙手約於頭前拳處,雙手中指約距4寸,手指雖松,而須整齊柔軟。

13、與佛會心(生佛交徹)翻掌接佛時,觀想佛立於我蓮手上接受禮拜,此時與佛會心一笑。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頂門直入,充滿全身心,此時全身放鬆,微笑自然徹底深呼吸,由外可見,全身如充氣般鼓起,甚至兩腰脅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脹之吸氣。

14、恢復跪坐〔歡喜信受〕接佛後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帶動領受佛力,再翻掌向下平貼地面「平等布施」,趁吸氣之勢,自然吸,非刻意吸。由頂上拉起,恢復跪坐,手亦收於膝旁指尖齊膝。由頂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繩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並非靠腰背使力坐起來。

15、跪翻腳掌〔歡喜起行〕以膝作支點,雙手於膝旁稍扶而已,由頂上中線拉起,自然臀離坐,使腳能靈活翻轉「V」變「八」,身放鬆才能靈活,肩、手勿沉重載力下按。

翻法:二大趾向外點地「距8寸」,二足跟向內靠攏「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時,腳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後二」,如此才能立於原位。

16、恢復立姿〔堅固不退〕趁著吸氣之勢,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時,如木偶被拉一般,由頂上「中心線」拉起來,很松靈,瞬間就恢復立姿。起立完全不費腰肌之力,亦不是靠雙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頂上拉力,頭始終在最高點,須用心體會此起身之要領—是如由頂上拉起般,心勿罣礙身體其它各部位。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後抬頭,如此則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拜佛注意事項:

在廟裡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靠邊行走。

進廟前沿盡量不要走中間,沿階梯邊沿而上,男左女右,進門時盡量不要走正門,因為方丈門朝晚課時都是從正門進的,而沙彌等從偏門進,所以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盡量應該從偏門進,男左女右,女人進去時盡量跨右腳,出門時也從偏門出就是,不要踩在門檻上(一般寺院門檻做得很高)。進廟門的時候,千萬不要踩門檻.(據說門檻是神的肩膀還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誠,要茹素,手要乾淨,不要在廟堂里大聲喧嘩以及說無關的「嘮叨話」,不要用手指點佛像,不可大聲喧嘩和講不吹幕壩鎩;不要跨過蒲團,因為也會給人一種不莊嚴的感覺,而你後拜,卻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可能會讓別人起嗔念,貪、嗔、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滅難見真如本性。

去道觀許願是要還願的。一年願望實現後回來,方法進去問人就可以了。如果沒許願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還願的,但是你最好許個做多少善事的願。就發願來促使你本身的許願。

不要不經寺院同意採摘寺院管理範圍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這也是不對的行為,叫「偷盜四方常住」也要獲果報的。

寺院通常有經書贈送的,不要忘了請幾本,世間之物還有什麼比經書更珍貴的

請來的經書護身符不可隨意放置,應該取乾淨的書櫃放好。同房時房間切不可有佛經護身符等法物,因為護身符等是護法護身的,沾上邪氣將會起不到作用,這才是切記的。

如果是因為被邪魅債主纏身,拜完時做迴向時念將拜佛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他們也會高興的。

本文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佛學善知識 的精彩文章:

最適合女人念誦的一部佛經?可惜很多女性都不知道……
工友們殺了條大白蛇,結果第二天開門一看,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TAG:每日佛學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