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盤點中日歷史上的四次交鋒,前兩次均在朝鮮半島且完勝

盤點中日歷史上的四次交鋒,前兩次均在朝鮮半島且完勝

原標題:盤點中日歷史上的四次交鋒,前兩次均在朝鮮半島且完勝


日本民族被稱為和族、和人或大和族,大和一詞源自公元3世紀的日本政權所在地的大和地區。是日本國的主體民族,約佔當前日本人口總數的99%,主要分布於整個日本列島。



歷史上的中日之間,一直是處於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之中。中日兩國在歷史上共發生過四次戰爭,其中前兩次都是在各自的僕從國,朝鮮半島上發生的,而且又都是中國完勝日本。

第一次 白村江戰役

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部的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

661年正月日本齊名天皇和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親赴九州島,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女皇因旅途勞頓,於當年七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八月,中大兄皇子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九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



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


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萬人。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了序幕。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余隆則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結果,劉仁軌指揮唐軍"左右夾船繞戰",巧施包抄合擊之術,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



《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白村江戰敗後,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於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


為了保險,又於667年,將日本的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然而,唐朝和新羅的軍隊並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第二次 萬曆朝鮮之役


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長期割據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全日本。


萬曆二十年(1592 年),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以9個軍共15萬兵力,大小艦艇七百餘艘,出征朝鮮。先頭部隊是小西行長率領的第一軍,共1.8萬人,分乘350艘艦船。四月十二日,在渡過對馬海峽後,於翌日凌晨搶攤登陸成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釜山朝鮮守軍,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內,朝鮮海防重鎮釜山、東萊、梁山等地相繼陷落。其餘沿海守軍聞風而逃,朝鮮的海防線迅速崩潰。

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極大的地震動了明朝,明廷上下就是否應出兵援助朝鮮,爭論不休。此前一直不出來的萬曆皇帝卻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一錘定音:宜速救援! 明朝很快就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精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綎率川軍5千,調陝西總兵李如松 (名將李成梁之子)入遼,為東征提督。



當時戰況十分慘烈,明軍神機營參將駱尚志冒險登城,腹部被滾石擊中,仍然挺立不退。年近60的老將吳惟忠,胸部中彈,猶自大呼督戰。李如松的坐騎被日軍火繩槍手擊斃,李如柏的頭盔中彈,兄弟二人都置之不顧,愈戰愈勇,主將如此奮勇,何況士卒!


平壤之役使日軍遭受重創,李如松就憑此一戰,威名大振。可以說,平壤大捷超過其父李成梁在遼東任何一次戰役。


由於前方的戰事的慘敗,給了遠在日本的豐臣秀吉以很大打擊,內外交困的豐臣秀吉於萬曆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鬱郁死去。豐臣秀吉的死,給日本撤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口。實際上日軍當時非但已經完全無力再次佔領朝鮮,連自保都已成了問題,日軍最終於十一月十五日(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全線撤軍。


第三次 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的,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由於清軍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下令全軍撤退,在六天之內,清軍狂奔了五百里,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佔領了朝鮮全境。黃海海戰發生於9月17日 ,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北洋艦隊參加戰鬥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的軍艦則有12艘。此戰北洋艦隊10艦中 ,沉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在此階段中,戰爭已移至遼東半島進行,分為鴨綠江防衛戰和金玈之戰。


鴨綠江防衛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在不到三天內,清朝近三萬重兵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玈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



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即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


此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遼東之戰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佔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第四戰 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瀋陽城。日軍得寸進尺,在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


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從此正式開始。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9日,中國陸軍司令何應欽在南京陸軍司令部禮堂接受日本侵略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遞交的投降書。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其中1800多萬人死亡,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總結

在盤點了歷史上中日之間的四場大戰之後,我們不難發現一張日本向中國的侵略擴張圖。在前兩場戰役中,大唐帝國和大明帝國完勝日本,而且戰場又都是在朝鮮半島,堪稱是「禦敵於國門之外」。



在第三場甲午之戰中,戰場則變成了朝鮮一半,中國本土一半,而且是當時的清王朝遭到慘敗。其實日本一直是想將朝鮮作為征服中國的橋頭堡,通過甲午之戰,日本實現了他們的野心。

第四戰抗日戰爭的戰場,已經完全是在中國的國土之上了。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格局之下,最終遭到了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墓手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崆峒派最奇的不是七傷拳,這幾種奇功才令其他門派望塵莫及
眼看著秦國滅掉其他國家,齊國為何屢屢選擇袖手旁觀?

TAG:刀墓手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