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香凝:沒有了氣節和風骨,藝術有什麼用

何香凝:沒有了氣節和風骨,藝術有什麼用

[ 本文共計3345字 · 建議閱讀6分鐘 ]

文 / 林風

何香凝先生是一位傳奇女子。她一生跨越兩個世紀,經歷過清朝、中華民國、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以自己的力量改寫人生命運甚至民族發展的軌跡,外柔內剛,品格如梅蘭,活出了女人最想要的樣子。在她的生活中,書畫只是調味品,而我們通過這些書畫,卻看到了一個女人的氣節和風骨。

——施晗

何香凝

「剪」開女性束縛

1878年,何香凝出生在香港。她的父親何炳恆是一位經營有方的茶商,育有11個子女。母親陳二是父親在藥鋪當夥計時就相愛的女子,但卻因為有一雙大腳而被何家父母嫌棄,只能做何炳恆的小妾。

何香凝出生後,到了一定年齡,母親汲取自己的教訓強行給她裹腳,但何香凝卻堅決反抗,一次次用剪刀將束了一圈又一圈的裹腳布剪成碎條。在那個以小腳為「美」的年代,何香凝的一雙「天足」無疑打破了社會給女性定下的倫理規範。

何香凝不同於一般富家千金,她愛讀書。但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裡,她不能進私塾,只能到「女館」讀了幾個月書。後來,她又找來哥哥們的讀本自學。就這樣,她認識了不少字,並接觸到一些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的婦女解放等新知識。

何香凝書法作品

何香凝豆蔻年華之際,當地媒妁紛紛跑到何家提親,但當看見她的大腳時,卻又都訕著臉不聲不響地離開了。但巧的是,當時招商局總辦廖維傑也正在為自己的歸僑侄子廖仲愷尋找「大腳媳婦」。

廖仲愷的父親僑居舊金山多年,深知「小腳」是落後陳腐的社會枷鎖,便留下遺囑讓兒子必須娶個大腳媳婦。何香凝的出身和一雙「大腳」,正對廖家人胃口,兩家遂一拍即合。1897年,兩人便在廣州成了親。

何香凝與廖仲愷的婚事,雖為包辦婚姻,但婚後二人志趣相投,其樂融融。這年中秋節,何香凝有感而發:「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從此,便給愛巢取名為「雙清樓」,自號「雙清樓主」。

何香凝《楓》

在此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中,何香凝為倡導女權付出了諸多心血。1903年,她撰寫了《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發在革命刊物《江蘇》雜誌上,成為中國女權主義的先聲。

1924年,何香凝舉行了中國第一個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活動,並開展廣東婦女運動,同與會者一起舉行示威遊行,高呼「保護童工孕婦、革除童養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納妾,廢除娼妓制度」,號召了越來越多的女性投身到婦女解放和國民革命的洪流中。

何香凝書法作品

求學走他邦

何香凝的革命生涯與藝術生涯都起源於日本。

洋務運動時期,在清政府「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廖仲愷產生了去日本留學的想法。何香凝不顧家人反對,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又變賣了陪嫁的珠寶首飾,支持廖仲愷。1902年冬,何香凝追隨廖仲愷來到日本,在東京女子師範學校上預科。而在當時,赴日留學的中國女性還不足10人

1905年7月,孫中山來到日本組建中國同盟會,何香凝成為首批會員。她與廖仲愷在東京租住的寓所成了革命黨人秘密聚會的場所。出於保密需要,出身富裕之家的何香凝不得不辭退女傭親自下廚。

何香凝《梅雀圖》

1908年9月25日,何香凝在東京生下兒子廖承志。在此之前,由於羸弱多病又懷孕在身,她無力應付繁重的課業,只能被迫退學。但在生子半年後,何香凝便復學轉去日本私立女子美術學校學習畫畫。

據廖承志介紹,何香凝之所以改學繪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孫中山要組織武裝起義,需要起義的軍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樣、軍用票的圖案等,因而需要人設計,把它畫出來」。

在學校里,何香凝除接受老師端館紫川先生講授的山水、花卉畫外,還每周兩次向日本帝室畫師田中賴璋學畫獅、虎等動物。在之後的革命生涯里,美術成為了何香凝的鬥爭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畫筆,表達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對敵人的無情鞭撻。

何香凝書法作品

雷厲風行的「歐巴桑」

自從進入同盟會後,何香凝便成為了組織的大管家,成員們都打趣地稱呼她為「歐巴桑」。孫中山手頭沒有錢時,就會對她說:「歐巴桑,給我幾十塊錢。」何香凝娘家補貼的錢財,大部分用在了革命事業中。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最高權力的角逐在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許崇智等人之間展開。汪精衛出任廣州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第一號人物,國民黨右派大行其道。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時左右,廖仲愷與何香凝以及監察院委員陳秋霖同車來到中央黨部門口。廖仲愷下車後剛剛邁上台階,就遭到埋伏於旁邊的四名兇手的狙擊,中槍後在送往醫院途中離世。

何香凝《虎》

廖仲愷去世後,時任國民黨代理婦女部長的何香凝正式走到政治鬥爭的第一線。在國民黨中,何香凝的聲望極隆。她斥罵右翼分子,「拍案頓足,幾乎把地板跺裂」。

1928年年底,何香凝為反對國民黨清共而毅然發表聲明,「辭去國民黨內的一切職務」。她說:「我是遵守孫中山的遺言,吾寧以畫筆棲遲,維持清苦生活,不願同流合污,做國家民族的罪人。」

1929年,何香凝與友人組建「寒之友社」,每日以繪畫、吟詩和讀書為事。那年秋天,她漂泊歐洲潛心畫藝,排遣心中鬱結。在此期間,她的兒子廖承志和女兒廖夢醒先後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

何香凝書法作品

1931年,何香凝從法國巴黎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在上海發表《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宣言》,並集海上名家舉辦救濟國難書畫展覽。自此之後,何香凝便走上了以畫筆抒情明志的道路。

筆尖聚國魂

何香凝遵從孫中山的臨終囑託,成為宋慶齡身邊最可信賴的至交。她曾在上世紀30年代初繪《菊石圖》贈予宋慶齡,激賞之情溢於言表:「唯菊與石,品質高潔;唯石與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明月;唯菊與石,品質高潔。」

1938年後,遷居香港期間,為支持宋慶齡建立的中國保衛大同盟,她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並將自己所做山水花鳥贈送或出售給了華僑,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

何香凝《松菊》

晚年,何香凝擔任過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還擔任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真可謂老當益壯,不墜青雲之志,受到的推崇也是當世無幾。

何香凝的生命經歷了94度春夏秋冬,大多數歲月都是在嚴酷險惡的環境中度過的。她曾在一幅《梅花水仙圖》上題詩言志:「一樹梅花伴水仙,北風強烈態依然。冰霜雪壓心猶壯,戰勝寒冬骨更堅。」

1972年9月1日凌晨,何香凝魂歸道山,與廖仲愷合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墓地。這一對革命夫妻分別了將近半個世紀,儘管天上人間早已非復舊觀,但他們相知相愛的靈魂永遠都不會變得陌生和疏離。

何香凝《梅》

畫中風骨

何香凝早期的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後來又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內外。她擅作花鳥猛獸,偶作山水。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意態生動。

何香凝的畫作立意講究,一反傳統女性繪畫的柔媚習氣,體現出她剛烈的個人性格。她鍾愛猛獸題材,常以獅、虎等形象寓意國家的崛起和強大。她一生的藝術創作,無疑是其革命精神和救國理念的延續。

由於何香凝與嶺南畫派創始人的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同為廣東籍畫家,又曾有過相似的日本求學經歷,畫風也都受到日本的影響,且又與這三人有過交往,不少學者認為可以將何香凝歸為「嶺南畫派」,甚至認為「二高一陳」應改為「二高陳何」。

何香凝書法作品

但從上世紀30年代後,何香凝的畫風開始有了明顯轉變。在題材上,其已由之前的獅、虎等動物畫,轉化為歷代文人所鍾愛的梅蘭竹菊。當時國內局勢動蕩不安,何香凝就把對時局的滿腔悲憤發泄在畫紙上,「專畫寒冬不謝、冷而彌香的梅和百歲長青的松」。

此時何香凝的畫風已經與嶺南派諸家宣揚的折衷中西大為迥異了,列為同一陣營顯然不合適。據廖承志介紹,在「解放戰爭」時期,何香凝繪畫的風格又有所改變,題材雖依然是梅、松、菊、山水,「但不似前期的悲憤,而是豪放開朗」。這種畫風一直維持到新中國成立之後,直至她九十歲以後。

————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諫,又名諫,廣東(今廣州市芳村區)南海人。著名畫家、詩人,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

出品人 | 施晗

主編 | 李妙染責編 | 趙國林 王景

| 特別推薦 |

藝術·美學·品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趙孟頫《蘭亭序十三跋》,寫出了他藝術上的高峰
康有為:歷史記錄的,只是另一個我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