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戲曲家黃燮清與《倚晴樓七種曲》

戲曲家黃燮清與《倚晴樓七種曲》

原標題:戲曲家黃燮清與《倚晴樓七種曲》


黃燮清(1805-1864),原名黃憲清,字韻甫,又字韻珊,別號繭晴生,別署吟香詩舫主人,又自號兩園主人。海鹽武原人,晚清戲曲家、詩人。其一生無子,有兩女,長女黃珏,嫁錢塘宗景藩;次女黃琇,嫁同里馮纘齋。黃燮清少負奇才,博通書史,工詞翰,審音律,善繪事,一生著有《倚晴樓七種曲》、《倚晴樓詩集》十二卷、《倚晴樓詩續集》四卷、《倚晴樓詩餘》四卷、《國朝詞綜續編》二十四卷。另還有《玉台秋》和《絳綃記》兩劇被收錄於《聊齋志異戲曲集》,另余著作海鹽縣博物館皆有收藏。黃燮清所作詩集記錄了晚清社會的風雨動蕩和他一生坎坷之軌跡;他的劇作有人評價為「以其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批判精神和形式上的大膽創新意識,為近代的戲曲創作輸進了一股新鮮的氣息,對後來戲曲改良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清朝中後期至現代戲曲之過渡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晚清戲曲中興人物。戲曲史專家陸萼庭撰寫的《清代戲曲家叢考之一》就寫了黃燮清。


黃燮清小像(翻拍於倚晴樓詩集)


黃燮清「貌脊而脩,高顴削頸,炯炯雙眸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邱,而位屈於百里侯。吾知天之所以信子者,固將壽文章以千秋」,這是其好友何國琛對黃燮清外貌的描述。其一生歷清嘉慶、道光、咸豐和同治四帝,處於清朝中期和晚期社會風雲湧起、統治者難以自安階段。其生長於儒學家風極深的門庭,其父黃一夔,宿儒,屢躓場屋,乃以讀書勵行,嘗以「繼學、慎交、戒刻、黜偽」四事教誨之,並留有楹聯:「貧未賣書留教子,飢寧喫粥省求人」。黃燮清穎敏好學,自幼除外傅外,昕夕悉由庭授,飽讀詩書,深厚的家庭儒學氛圍對其熏陶極深,一生追求以身報國、顯揚門庭,封妻蔭子,其年少即因才而負盛名。但在以身報國、追求仕途路上卻是鬱郁不得志。其先後六上春闈而落第,四旬後,又連遭大故,復飢驅奔走,南登虔台(贛南),西渡彭蠡(鄱陽湖),東攬金焦(金山與焦山的別稱)之勝,數年浮家泛宅於長江浩淼之路上。後因謄錄得湖北縣令,當時楚北正值兵燹之後,民俗衰敝,廬井蕭然,澤鴻嗸嗸,夷傷未復。黃燮清稱病未之官,在其所住拙宜園、硯園和倚晴樓中,與同里文人雅士、名流隱士乃至及第高官等觴詠雅集,並邀同人善曲者對其《帝女花》等劇填譜度曲,善歌者為之演唱,一時其大有俯仰林壑,長吟抱膝終身。


但戰爭的炮火把黃燮清這個居家的願望也震碎了,當太平軍的炮火攻破江南大營,復克嘉興、海鹽時,黃燮清亦成了難民東避西躲。故園被毀,異鄉飄泊,他無限傷感:「歸去未有期,故鄉日糜爛。此身將何方,四顧髮長嘆。」為了一家生存,其不顧年長,還是決定赴楚就官。然舊日好友及兄長黃際清、長女黃珏剛滿四月之子宗生的相繼去世,使黃燮清的身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特別是次女黃琇的早逝更使他悲痛難抑。家園的破碎、親人的離去、心靈的飄零和自身的遲暮,使黃燮清本就多病的身體雪上加霜。他辭去了縣令官職,居住在武昌。但就在黃琇去世的是年冬天,日日盼望回歸故園的黃燮清亦在武昌鬱郁去世,年五十九歲。歿後,因無子,由長女婿宗景藩為歸其棺,葬在海鹽澉浦九杞山之陽,與其父母墓宅一處。


《倚晴樓七種曲》

《倚晴樓七種曲》包括《茂陵弦》、《帝女花》、《脊令原》、《鴛鴦鏡》、《凌波影》、《桃溪雪》和《居官鑒》七部傳奇和雜劇。



倚睛樓七種曲


據黃燮清次婿馮纘齋在光緒辛巳年(1881)《居官鑒》《跋》中說:《茂陵弦》、《帝女花》、《鴛鴦鏡》、《凌波影》、《桃溪雪》五種已在黃燮清在世時便陸續鏤板行世,稱為五種,《居官鑒》和《脊令原》藏稿未刊。黃燮清晚年因為社會動蕩不安,「自悔少作,懺其綺語,毀板不存」。黃燮清去世後,長婿宗景藩與次婿馮纘齋遵翁囑,在前五種基礎上又收入《居官鑒》和《脊令原》,合併為《倚晴樓七種曲》。宗景藩囑其門人進行校讎,但剛開始附梓雕刻時,宗景藩卻遽而病逝了,後由馮纘齋繼續為其陸續刻印。在這七種曲中,近代戲曲理論家吳梅評論說:「《帝女花》、《桃溪雪》為佳,《茂陵弦》次之,《居官鑒》最下,此天下之公認也。」黃燮清從小深受忠孝仁義節烈等儒家思想觀念影響,成年後又逢社會動亂,內憂外患,生靈塗炭。作為一名中下層的文人士大夫,黃燮清的戲曲創作便以抒發為國家建功立業之思,同時也以表彰節烈、扶植人倫為主旨,希望用道德和人倫的規範來挽救世風日下、內外交困的晚清社會,所以他的戲曲無論取材於歷史還是現實,或是據小說、人物傳記改編,總是不遺餘力地宣揚仕宦建功立業,抒發倫理道德之情,強調風世之作用。


《茂陵弦》

《茂陵弦》是根據西漢有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改編,分上下卷,共二十四齣。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早就相互愛慕,在其父招待縣令及其貴賓司馬相如的宴席上,藏於簾後的卓文君偷聽了司馬相如的《鳳求凰》後,更是情思綿綿。卻喜聞父親卓王孫把自己許配給了司馬相如,且還留下了「綠綺」琴為聘。但卓王孫事後打聽到司馬相如乃一介窮書生,便想賴婚。卓文君在使女的慫恿下便深夜與司馬相如私奔,留下了千古愛情佳話。


但黃燮清作《茂陵弦》顯然不是為歌頌他們的愛情而作,相反他對卓文君這種「不守婦道、有傷社會風化」的行為給予了嚴厲批評與指責。他借卓文君自己之口說出了「行雲錯犯神仙禁,買漿誤落煙花井。沾泥柳絮太飄零,幾時洗得身兒凈」,坐實私奔之罪。而在《茂陵弦》自序中,黃燮清也明確表示「余為相如而作」,在開場白中亦開門見山指出「豈為蛾眉修艷史」。黃燮清作《茂陵弦》是借司馬相如而抒發自己未竟抱負。司馬相如因作《子虛賦》而得漢武帝劉徹的賞識,更因作《上林賦》而得漢武帝封郎,後又被任命中郎將,令持節出使,平定了西南夷,可以說是既報國立功,又光耀了自身門庭,實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黃燮清亦是才高八斗,但因科舉制度的門檻,使他大半生奔波於考場內外,卻又始終未如願以償。他多麼希望有一位如漢武帝那樣的伯樂,也能像識司馬相如一樣的賞識他,在科舉制度之外破格提拔他,使他能實現以身報國、光耀門楣之人生理想。但這一願望他一生都沒有實現,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帝女花》


《帝女花》是《倚晴樓七種曲》中最上乘之作,分上下卷,共二十齣,講的是明未崇禎帝之女坤興公主朱徽娖的故事。明朝未年,坤興公主三五芳年,父母將她許配給了都尉周世顯,正待婚嫁,李自成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攻進了京城,殺進了禁苑。為免受賊人凌辱,崇禎帝忍痛揮劍斫坤興公主和年幼的昭仁公主,進皇宮命皇后與眾嬪妃殉國,自己也自行了斷。五天後,被砍斷左臂的坤興公主醒了過來,被救後隱居在城外維摩庵。清順治二年,坤興公主上書皇帝准允其出嫁為尼。帝未允,復賜土田邸第錢物,迎歸邸第,並令人找原配附馬周世顯,賜他們完婚。婚後,坤興公主雖生活於錦衣玉食之中,卻不忘亡國之痛,加上日夜思念父母,心病難醫,與周世顯成婚不過一年,便在鬱鬱寡歡中撒手人寰。帝賜安葬於彰義門外,謚「長平公主」。


《帝女花》中,黃燮清通過老贊禮之口,說出了他作《帝女花》的緣由,是因為清朝廷對坤興公主這椿情節「上軼虞夏,遠邁商周」,連公主也憑空感激不盡。所以做這本樂府「無非歌詠、盛德的意思」,皇恩浩蕩。另外,黃燮清也通過劇作,對不忠於前明的犯官皆押出午門外,並「寄語滿朝官,切莫尤而效」。起義動亂等逆上犯亂之人,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弘揚正義,鞭撻邪惡。

《帝女花》一經刻印譜曲後,蘇、杭各昆班便立刻爭相傳唱。到了「其所梓樂府倚聲已紙貴一時,幾於有井水處皆歌柳詞矣,當世名流爭以識面為幸」的地步,久演不衰,所謂「戀箋新擘譜笙簧,唱遍江南齒頰香」。其兄黃際清謂《帝女花》之文字「哀感頑艷,聲情懼繪」。著名戲曲理論家曾永義這樣評論《帝女花》:「像這樣凄凄切切的、盪人魂魄的文字,即使是子規夜啼也不足以喻其悲。」《帝女花》不僅受到國人的喜愛,也引起了日本人的興趣,《帝女花》被引入到了日本後,活躍於日本的舞台上。根據《帝女花》改編的粵語《帝女花》非常聞名,汪明荃、張國榮、鄭少秋、佘詩曼等著名歌星與演員,都曾出演或演唱過。我們現在也還能看到《帝女花》中《宮嘆》、《哭墓》、《探訊》、《觴敘》、《香夭》五齣及《茂陵弦》中《買賦》一出的崑曲工尺譜,排練後即可以演唱,如能實現,對海鹽本土傳統文化的弘揚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居官鑒》


《居官鑒》是《倚晴樓七種曲》裡面唯一一部涉及到現實題材的傳奇劇作。黃燮清早年擅長寫作男女戀情,其《帝女花》、《茂陵弦》、《鴛鴦鏡》、《凌波影》等早已名重一時。這些劇作「哀感頑艷,聲情俱繪」、「一往而深,緲無邊際」,為他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但晚清時,當帝國主義列強的鐵蹄踏遍中國東南沿海,鴉片烽煙四起,加上內亂不斷之時,黃燮清的心裡升騰起了一種神聖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發出了「讀書不為科名,計要與天朝策治安」的呼喊。同時又認為「官無大小,能忠勤即是良臣」。因此,《居官鑒》是黃燮清未遂心愿之寄託,認為男兒當該志在四方,報效國家,以實現九州清晏。所謂:出山心事為蒼生,不取人間顯宦名。欲使瘡痍登袵度,好施霖雨化攙槍。傳家書卷惟忠孝,經世文章本性情。聊借管弦鳴吏治,他年歌舞祝昇平。


《居官鑒》分上下兩卷,共二十六齣,主要講了滇南郡守、福建人王鼎亨,一生忠正,為官清廉。他根據自身為官經驗撰著了一部《居官鑒》,作為家傳之書。在督促兒子王文錫出山報國準備赴浙就任時,王鼎亨即授其《居官鑒》,要其時時銘記,指導其從政。

王文錫辭別老父、妻妾、兒子,赴浙就任。當時的清朝外有鴉片毒害國人,致使生靈塗炭;內有各種暴亂層出不窮,國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王文錫出山之時正是處在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於是勵精圖治,決心為官要上為朝廷下為民,剋制因常年在外而引起的內心強烈的思親之情,同時也抑制妾黃姬與父親去世的悲情,一路擒海盜、爭災糧、剿匪徒、籌邊防,殫精竭慮,確保了浙江一方清晏,深得民眾愛戴,最終得到了朝廷的賞識,官銜節節高升,實現了其父親願其男兒當以身報國、顯揚門庭,封妻蔭子的理想。



倚晴樓詩集、詩續集、詩餘(翻拍於縣博物館)



國朝詞綜續編(翻拍于海鹽縣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興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一千多年前,嘉興人的獨門絕技曾震驚天下
煙雨樓下的「釣鰲磯」

TAG:嘉興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