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00年前最恥辱的戰勝國 夢碎巴黎和會 戰勝之日就是國恥之日?

100年前最恥辱的戰勝國 夢碎巴黎和會 戰勝之日就是國恥之日?

原標題:100年前最恥辱的戰勝國 夢碎巴黎和會 戰勝之日就是國恥之日?


100年前,中國作為參戰國憑勞工支援不僅對協約戰勝同盟國起到關鍵作用,換來的一戰後巴黎和會的地位,更使中國融人到國際體系之中,成為國際新秩序中的一員。當聽到協約國勝利消息時,蔡元培曾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振臂高呼「勞工神聖!」「勞工萬歲!」。然而,在巴黎和會上,日本借美、法、俄等國的支持,以強盜邏輯強佔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一切利益, 戰勝之日竟成國恥之日。所有的付出,卻依然避不開主權被侵犯。


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中心的協約國集團,為爭奪霸權瓜分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長達四年多的戰爭中,交戰雙方死傷在600萬人以上,因而導致勞力供應空前緊張。為了尋找人力補充,1916年初,法英俄來華招募勞工,總數達數十萬之多。他們來到歐洲大陸,支援一戰中的英法聯軍,許多人將青春與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一戰」爆發時,由於日本的阻撓,中國政府無法參加到協約國一方,只好宣布保持中立,為了促成中國儘快參戰,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的梁士詒,在1915年別出心裁地最早提出派遣華工支援協約國的構想,他稱此為以工代兵之策,以提高國際地位。


戰爭開始以後,英法等國前方戰爭形勢不斷惡化,勞工短缺,急需外援。其實法國早在戰前就面臨勞工嚴重短缺問題,而戰爭更使該問題雪上加霜。1915年3月,法國軍方開始考慮尋求外援。英法兩國開始來華招募勞工,招募範圍遍及華北及沿海各地,但以山東、江蘇、直隸為主。


為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英方還在國內外中國學生中廣為招募翻譯人員。各地徵招的華工到達威海衛後,便被送進華工待發所,進行報名登記和體格初檢。應徵者主要是農民和城市失業者中的男性,他們與英法政府簽署了為期五年的勞工合同,每天報酬僅僅5法郎。華工工資分兩地支付,一半在歐洲交付本人,另一半在國內按月交付家屬,經過短期集訓之後,華工便登上英法商船,駛向歐洲戰場。


出發前,華工們與英國當局簽訂的合同講明不參與戰鬥,而事實上華工們所從事的工作則在戰鬥的最前線。按勞工條約規定,他們只是在後方從事勞務工作,但從離開祖國那刻起, 死亡的威脅便 與每一個華工如影隨形。送勞工的船隻首先要越過德軍潛艇封鎖的海區,如果船被擊沉,那勞工就只能律身大海。抵達歐洲後,華工們立即在前線或後方起挖據戰壕,裝卸彈藥給養,修築鐵路、公路、橋樑,製造槍彈,教護傷員,掩埋屍體甚至掃雷等最艱苦、最繁重的工作。他們的報酬很低,但工作量很大。每天工作長達10小時,「不在前線做工」 的約定最終成為一紙空文。



法國陸軍部在致中國外交部稱「華工予吾人極大之助力」,給子充分的肯定。1917年,美國遠征軍還向法國借走1萬名華工,以解裝卸糧食和軍用品之急。在俄的華工,有的發配到港口、礦井去當苦力,也有的被送往前線修築工事、運輸彈藥、抬送擔架。無休止的勞作,惡劣的戰時生活供應以及疫病和工傷,時刻威脅和剝奪著這些中國勞工的生命,非人的虐待,艱苦的條件,危險的環境和殘酷的戰爭,使許多懷著出國掙錢發財夢的華工慘死在異國他鄉。


大量華工被英法俄等協約國招募並奔赴戰場從事戰爭勤務工作,使得這些國家的青年能從軍人伍、直接參戰,因此,協約國招募的華工實際上是為之間接提供了珍貴的兵員補充。法國社會黨活動家穆特當時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中國政府懷著真誠的善意積極地參加這場與法國生死攸關的戰爭。中國所提供的援助彌足珍貴」。


法國北部的加來港與英國隔海相望,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因而時常遭到德軍的狂轟濫炸。為了保住這條重要的補給線,英國曾派5000多名華工日夜戰鬥在加來碼頭,承擔修復、加固碼頭和裝卸軍用物資的工作。歐戰華工的傷亡率很高,大戰期間葬身異國或失蹤的華工將近5萬人。目前,在法國和比利時葬有華工的公墓共有69處,只安葬了不到2000名華工。「一戰」 結束後,除少數留居當地外,大部分華工陸續乘船回國。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法國政府宣布凡參加這次戰爭的華工,每人發給獎金,並由法國政府安全護送返國。如果願意留在法國,政府將無條件輔助就學就業。中國人懷鄉戀舊之情較濃,戰後絕大部分都回國了,但也有不少人留住在里昂火車站附近,靠擺地攤、提籃叫賣等留在了當地謀生。「一 戰」後交戰國男子奇缺,這些留住在歐洲的華工多娶了當地女子成了家。



中國是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的,在「一戰」中,中國成了不出兵的「參戰國」。中國參戰後,段祺瑞政府並沒有派軍隊赴歐作戰,只是派出10餘萬勞工,輸出勞務,到法國、俄國等協約國打工,客觀上增強了協約國集團的力量,加快了「一戰」的結束,也使中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之一。可以說華工為中國參戰和最終躋身戰勝國行列提供了機會,更為中國戰後參加巴黎和會及其他國際事務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可見,華工參與「 一戰」,既是歐戰中英法等國解決勞工短缺問題的需要,也是中國謀求提高國際地位的籌碼。大戰結束後,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地位,不是外交家的辭令換來的,而是那些「被中國人輕視、被外國人踐踏的苦力爭來的」,


持續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許多中國人認為,大量華工為此次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由此可以名正言順地獲得戰勝國的地位,一改從前那種受屈辱的情況了,但時局的發展很快就將國人的夢想擊得粉碎。在巴黎和會上,日本借美、法、俄等國的支持,以強盜邏輯強佔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一切利益, 戰勝之日竟成國恥之日。消息傳回國內,中國人對西方完全失望,開始堅持尋找自我復興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陶時代 的精彩文章:

TAG:全陶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