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天才的隕落

天才的隕落

他是歷史學家,更是黨史專家,被譽為「當代中國歷史研究領域最傑出的學者」。他的著作不多,只有《站在歷史的風陵渡口》、《革命年代》等寥寥幾部著作。但是,他卻因為寫了一篇關於延安整風運動的著作而引發巨大的爭議,至今仍未平息,他就是高華。

天才的隕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幼年的高華是不幸的。由於父親1958年被打成「右派」,所以處處碰壁。1963年,被推薦上南京外國語學校,沒去成。3年後,爆發「文化大革命」,初中也讀不成了。

不過,高華相當聰明。他小學一年級就讀《毛選》,9歲時看《參考消息》,10歲已經悟出了報紙上的名堂,「能從社論的提法、人名的排列中看出玄機。」

1970年前後,高華從南京九中存放圖書的倉庫里發現了寶藏,開始了「幾十年中最認真、最勤勉、最有心得的讀書生活」。

正是在那裡,高華讀到了孟德斯鳩的《一個波斯人的信札》,讀到了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並第一次讀到王實味的《野百合花》和丁玲的《三八節有感》。

1978年,南大拉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序幕,也拉開了當代中國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這一年,24歲的高華走進了南大歷史系。從此,他一生都與這個百年名校聯繫在了一起,高華在南大完成了本科、碩士、博士的學習,並在畢業後留在了南大歷史系。

「板凳要坐十年冷。」

正是在南大,高華系統地接受到了歷史學的規範訓練,「治史要具史才、史學、史識」、「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並對民國史有了濃厚的興趣。

那段時間,高華經常去的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那裡是我國保存民國史料最齊全的檔案館。不過,更吸引他的是黨史,尤其是關於延安整風的史料。

整個八十年代,高華大量查閱資料,將散亂在零碎資料間的史料形成有機聯繫。慢慢地,關於延安整風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

不過,高華並沒有動筆,因為他在掂量分量,「如果寫延安整風,對於個人前途很不利。」

畢竟,生活很現實,學者也需要養家糊口。

事實上,稍微懂一些時務的歷史學者,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迴避那段時期革命的研究。因為一旦度把握不好,不僅發表困難,而且還可能惹來麻煩。

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南京大學研究民國史得天獨厚,先後搞出四卷本《中華民國史》、450萬字的《中華民國大辭典》、近3000萬字《南京大屠殺史料集》。

高華民國史做得也非常不錯,他先後參與「長江下游近代城市發展與區域變遷」、「日軍侵華暴行研究基金會項目」、「日偽在華東地區統治研究」等等的研究,著作頗豐。

但如研究當代中國,條件遠不如北京。

而且,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學在管理方式上逐漸靠攏企業化的管理模式。最為顯著的就是在學科等級評價體系中,以SCI、CSSCI等論文數量指標作為學術考核要素,並將文章與職稱評定、科研經費等掛鉤。

顯然,高華搞黨史研究屬於偏門,很不合時宜。

但是,高華是真喜歡,而且他覺得那段歷史能夠做出真正的學問來,「看了許多歷史文獻資料,梗在心裡,不寫出來難受」。

思考了2年多,最後,高華決定退出其他項目,專攻延安整風研究。

1991年,37歲的高華從南大的筒子樓搬到了上海路148號丁樓7號一樓。

儘管那是兩家合住的樓房,公用過道、衛生間;儘管高華的兩間卧室,大的為18平方米,小為8平方米;儘管房子建於1950年代,時有老鼠竄過走道,高華卻非常開心,「終於有了一個平靜的書房。」

不上課時,高華就在家裡寫作。後來兒子上學了,他就把書房讓給兒子做卧室,「白天在卧室里寫,晚上,怕影響孩子休息,就到廚房去寫。」

雖然廚房只有4平方米,擺上一張桌子就沒有落腳的地方,但是高華不在乎,他每天都要寫到凌晨一點以後。到了冬天,屋裡陰冷陰冷的,高華就穿著羽絨服寫。當時,一杯茶、一包煙、一包速食麵就是最好的加餐。

到了1992年底,高華已寫完初稿的70%。

不過,就在他埋頭研究和寫作的日子裡,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92年南巡講話以後,我國經濟開始起飛。社會開始流行「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金錢是萬能的」,知識分子迅速邊緣化。

由於延安整風研究屬於個人寫作,高華從未申請過任何研究項目。十多年來,他購買了大量的書籍資料,那些錢全要從不多的工資里擠出來的。「書很貴」成為了高華的口頭禪。

而且,由於無法獲取資金支持,高華無法對一些當年的延安整風親歷者進行口述採訪,更沒有機會去莫斯科搜尋資料。要知道,1990年代後,俄羅斯開禁歷史檔案,1940年代與我們交往的文獻記錄等也予以開放。

那可是價值連城的史料啊!

好在高華後來在香港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時候,坐落在香港吐露港畔的香港大學服務中心,珍藏著中國2800個縣的縣誌、專業志、地方志,840餘種中央、省、市、縣級的統計年鑒及各行業年鑒,自1950年代初以來200多份中央及省級的報紙和2000多種雜誌....

這個,高華充分利用上了。

而且高華記憶力好,「看了這本書,立刻就想到別人在另一本書里是怎麼講的。」當然,他最厲害之處,就在於能夠憑藉公開出版的資料來還原真相,尤其能從那些殘缺不全的檔案材料和零散的個人回憶中,判斷話語後面隱蔽的東西。

事實上,高華對各種公開發表的資料,對人脈細節已經捻熟,他把支離破碎的公開資料剝離出原有的框架,再通過想像力和洞察力,重構了權力鬥爭的敘述,從詭異的權力表象洞察背後的深層邏輯。

「一步步回演,讓自己神遊在當時的歷史人物當中,從而獲得了一種感觸,這種感觸漸漸地把當時那種雲遮霧罩的歷史,一點點發掘出來。」

最後,1999年夏,醞釀20年,寫了整整7年的著作終於完成,由香港一家圖書公司出版。

該書共705頁,參考文獻長達31頁,年譜、文集、資料彙編136種,報刊、期刊19種,著作、論文、傳記、回憶親歷資料338種,英文論著6種,「為第一部全部利用公開資料,系統梳理延安整風運動前後過程及其影響的專著。」

在書的後記中,高華寫道,「如果說本書的敘述有什麼價值傾向的話,那就是我至今還深以為然的五四的新價值:民主、自由、獨立、社會正義和人道主義。」

很快,好評如潮。

一位權威的歷史學家高度評價了這本書,「通過對延安整風運動的起源和過程的深刻剖析,解釋了當時的領導人如何根據其理念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間所產生的一系列概念、範式,在1949年後改變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

「構思宏大,論證綦詳,筆觸綿密周至,寄意深遠,一舉奠定了其在中國當代史學界的地位。」

的確,很少有一本書能夠像高華那樣,上到高層,下至青年學子都震撼不已,「該看的都看到了。」

他對高層權力的詭秘性洞察之深刻,對政治人物的領悟之到位,甚至驚動了很多背景特殊的人物,大夥都以為高華有高層背景或者資深從政經歷,或者是生活在權力系統中。

很快,該書以複印本和盜版本的形式,開始向全國擴散。

當時,在南大漢口路的小賣部,50元一本,只要去報「買高華的書」,小店老闆就會把「書」拿出來,生意很紅火。

在上海,這本書也成了「黃魚車書」。在華東師大校門口,有一段時間,每當下午三四點,就有一輛黃魚車拉來盜版書,很多內地歷史系的青年一買就是50本。

而且,高華的影響已經溢出史學界,粉絲中有真正檢討和批判歷史的人,有想從中學習成功經驗人,也有看重其中的馭人之道的人。

高華在大學生中間,口碑也非常高。

他所講的《20世紀中國政治與左翼文化運動》《馬列史學名著導讀》、《中國人民共和國史》、《中國現代史研究》、《當代中國史專題研究》等課程大受學生歡迎,更有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大學生慕名而來,「本校的政治、哲學、法律等系的學生,外校的理工文科,從學飛機設計到學服裝設計的各色人物,都有來南大串堂聽課。」

高華的全校公選課,晚上6點半上課,6點就要去佔位置。他從不點名,但一兩百人的階梯教室總是滿滿當當,教室外也是擠得水泄不通。

講課時,高華有時會點一支煙,最早是紅梅,後來抽好一點的,七八元的紅塔山。他喜歡板書,因為要講的名詞、人物太多,不得不寫在黑板上,「千頭萬緒,交待得一絲不亂;來龍去脈,講個清清爽爽。」

而高華的課程之所以有魅力,更在於思想的啟蒙。高華總是從最細微的史料出發,以最客觀之史實,揭露各種殘酷或良善之人性,「激烈的社會變革,都是想一夜之間改變一切,有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這是中國一百年來的弊病。」

不過,儘管學術聲譽日隆,高華在學術體制內的邊緣位置卻並未改變。因為他長期單槍匹馬搞研究,從未獲取過學術獎項,所以他一直只是四級教授,「處於教授中的最低層級,崗位津貼也是最低等級。」

而且,根據有關規定,博士生導師如果連續三年沒有主持國家級或者省部級項目,第四年起將不能招收新的博士研究生。所以,從2010年,南大博士研究生考試專業目錄中,已沒有了高華的名字。

更恐怖的是,很少有一本書,作為嚴肅的學術著作,卻一再被意識形態化,那也是高華最恐懼的。

2003年的「海關事件」對高華打擊很大。

最大的當屬2006年9月,高華由於不可抗拒的原因,無法調入華東師大歷史系。要知道,華師大的時任領導都親自過問,並讓高華帶博士,還有特聘教授的啟動經費,不過最後還是夭折了。

莫哀大於心死。2007年4月下旬,高華在體檢時查出肝癌。

此後,儘管他與癌症抗爭了4年,2011年12月26日22時15分,高華還是在萬般不舍中離開了他無限眷念的人世,享年57歲。

「在思想最敏銳、積累最豐碩、洞察最深刻的巔峰時刻,一位傑出歷史學家試圖解構的大人物、小人物、大格局、小事件,全都被殘酷的命運永久封存。」

沒有辦法,天妒英才啊!

這一年,正是高華關於延安整風的著作出版10年。

10年間,在正常的學術交流之外,對高華著作的毀謗也同時存在,惡毒攻擊有之,意識形態化的解讀如影隨形。未來,這種情況仍將繼續。

「這個社會是不完美的,永遠不完美,要打破完美主義;我們要追求完美的世界,但不是要實現它,而是在實現的過程中不斷改良我們的社會,使它比現在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