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風味人間》里的鏢魚少年,鏢不盡的人間孤獨

《風味人間》里的鏢魚少年,鏢不盡的人間孤獨

「啊,那邊那邊那邊!」

盧旻易扯破喉嚨叫喊著,

他手腳並用,三步並兩步,

快速衝上鏢台,

右手拿起三叉鏢桿,

雙腳迅速穿入「腳籠」定位。

逆浪中追逐,

漁船在大風大浪中,無比顛簸。

盧旻易絲毫不受影響,

全神貫注,緊盯著海面。

終於,旗魚再次浮上來,

盧旻易高舉20多公斤的鏢桿,

瞄準,然後使出全身的力量,

將鏢桿射入海里,

盧旻易忍不住歡呼起來。

《風味人間》第一期里,

這位戰浪的捕魚少年,

帥翻了屏幕前的無數觀眾。

而船的另一頭,

父親一手掌舵,

不時揪心地回過頭來,

他只擔心兒子的安危。

這場海上獵人與獵物的追逐,

速度與激情的碰撞,

每年都會在台東成功鎮上演。

只不過,

像盧旻易這樣的鏢魚手,

全台灣只剩不到200人。

老船長陳永福口中的「討海人」,

是台灣本土的說法,

意為以海為生,靠海吃飯,

用來形容鏢魚手,

無疑是最貼切的。

每年秋冬季節,

黑潮流經台灣東部海域。

只有在惡劣天氣時,

旗魚才會出現。

因為有風浪,水流急,

魚群被卷上海面,

旗魚追逐覓食,

才會浮上水面。

旗魚肉鮮味美,捕獲難度非常大,在市場中往往能賣個好價錢。

旗魚,是海洋里的短跑冠軍,

被惹急了,也會攻擊人。

想要在大風大浪中,

憑藉眼力和鏢桿捕獲它,

風險大,難度高。

鏢魚,這種古老又傳統的魚法,

最早是日本人發明的。

在日據時期,

日本人在小琉球使用鏢技,

但就是不願意傳授給台灣人。

小琉球的居民就偷偷學,

學成之後傳入成功鎮,

就地發揚光大。

60多歲的陳永福,

征戰大海已經快50年了。

在他32歲那年,

有一次出海,

他鏢到了一條70多公斤的小白鯊,

當下船員們都在忙,

他眼看魚已經不動了,

就拿一隻鐵鉤,

從魚眼紮下去。

沒想到魚被驚醒,猛地打轉,

他的手指頭被鐵鉤和軟鉤夾住,

來不及抽開,當場斷掉了,

「當鏢手的,斷手斷腳的,

十有八九啦,看命啦!」

右手拇指短了一截,

陳永福依然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每次「打獵」歸來,

他最怕聽到有討海人離世的消息。

海洋是他們的戰場,

風浪無情,生死攸關。

只要東北季風一吹,

只要老胳膊老腿還能動,

不論風浪如何強勁,

全副武裝,披褂上陣。

台灣畫家李如青,在繪本《旗魚王》里,記錄了老一輩鏢魚手的海上作業。

也有人勸過陳永福,

放棄傳統的鏢魚,

轉戰收穫更大的流刺網漁法。

陳永福話鋒一轉,

一下子就來氣了:

「流刺網開始捕的時候,

我們這些鏢旗魚的有多生氣啊!

如果他們問我洋流是什麼狀況,

我都不說,

免得他們跑到那邊去抓。」

許多漁民,為了更多的漁獲,

不惜使用更大的船、

更大的馬力、更大的網具。

一開始,漁民用流刺網作業,

也是為了捕獲旗魚這樣的大型魚。

但網一撒開,

不管三七二十一,

流落入網的魚群都必死無疑。

無形之中,

加速了魚種耗竭的速度。

鏢魚手拼了一輩子的命,

到頭來卻敵不過「投機取巧」,

商業化、機械化的捕撈,

使得海上獵物日漸減少。

以前,討海人出海,

一天鏢九條不在話下,

現在九天都可能鏢不到一條。

就算很多人覺得,

像鏢魚這樣的殺戮很殘忍,

但那是討海的生活方式。

為了年年有「魚」,

就算危險,就算困難,

陳永福還是要堅持,

成功鎮新港只有漁業,

老一輩只能靠海吃海。

年輕人不同,

他們有更大的天地,更多的選擇。

討海人一出海,

沒日沒夜,三餐不準時,

風急浪高,暈船也是家常便飯,

這樣的討海生活太苦了,

現在的孩子都不想討海了。

《風味人間》里出鏡的鏢魚少年,

是成功鎮唯一的90後鏢手,

年輕一代只有他會鏢魚。

跟其他年輕漁民不同,

可能外出務工不順了,

又回到港口。

盧旻易從小到大,就想當鏢手。

《旗魚王》插圖。

作為這片海上最年輕的獵人,

盧旻易自得其樂,他是幸福的。

只是不知道,

當浪潮退去,獵物消失了,

獵人還有什麼意義呢?

《旗魚王》插圖。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加微信號:nayizuochengg加入「那一座城」讀者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委內瑞拉 | 一百萬買瓶水,兩千萬買只雞,身家沒過億還真活不下去。
越南 | 雞蛋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