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啟功:見不到它,我死不瞑目!

啟功:見不到它,我死不瞑目!

啟功和安思遠,後立者為王立梅

1996年初,啟功先生對即將赴美談判的國家文物局外事處處長王立梅說,「有個美國人叫安思遠,據說北宋《淳化閣帖》在他手裡,你能不能請他拿到北京來展覽,我見不到宋刻真本,死不瞑目。」

1996年9月,安思遠帶著北宋拓四卷《淳化閣帖》來故宮展覽,啟功和國內專家對這四卷法帖進行了鑒定,一致認為是宋刻宋拓無疑。故宮博物院通過王立梅女士與安思遠溝通,希望能夠用其他文物與之交換《淳化閣帖》,安思遠沒有同意。

2003年4月初,上海博物館邀請王立梅代表上海博物館和安思遠商談購買《淳化閣帖》一事,這次成功了,最終以450萬美元成交。

《淳化閣帖》為什麼能這麼牛,讓啟功對它念念不忘?讓上博高價收購呢?

《淳化閣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因北宋淳化年間刻於「秘閣」而名,簡稱《閣帖》。是迄今明確見於著錄,也是我們能夠見到的最早的官方匯刻叢帖。

《淳化閣帖》共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法帖;第二至第四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五卷為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為王羲之書;第九卷和第十卷為王獻之書;共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宋拓晉王羲之《十七帖》文徴明朱釋本

《閣帖》中王羲之的《十七帖》,歷來被推為真跡、舉為典型,是王羲之書法的標準參照物。唐太宗嗜王羲之書,傾力搜羅真跡,拼裝成卷,每卷長一丈二尺。可以想見,一批裝潢精美、規格統一的書卷,琳琅俎豆,當是何等壯觀!

王獻之《淳化閣帖·第九卷》局部

由於《淳化閣帖》收集的都是歷代名家字跡,在北宋當時社會上也已很少見到,人們都十分喜歡它並渴望擁有它,所以《淳化閣帖》最初拓本一出來,便有許多地方加以翻刻。當時比較有名的有兩家:一是山西絳州翻刻本,號稱「絳帖」;另一是福建泉州翻刻本,號稱「泉帖」。

此後歷代官私刻帖,或匯刻、或單刻,林林總總,明清時多至不可勝數,餘風流韻,迄於近世。所以說,《淳化閣帖》是流傳至今年代最久遠的一部叢帖,被譽為中國書法史上的「聖經」。

《淳化閣帖》最善本

上海博物館藏

2003年由上博從美國安思遠處以450萬美元購回的第四、七、八卷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堪稱「最善本」。

部分

《淳化閣帖》千餘年來,深刻地影響著一代代有心書學的人們,其作者王著也隨《閣帖》的流傳而名垂千古。

在趙宋以特殊方式建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推行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二王書法「中庸和諧」的特點恰好符合統治者的政治要求。

宋太宗趙光義自己也推崇和學習「二王」,而且因為他個人的愛好掀起了大臣學習「二王」之風,使之成為宋初審美的主流。而王著的書法風格正好暗合了這種審美需求,自然受到太宗的喜愛。

宋太宗趙光義

在「一時公卿以上之所好,悉學鐘王」的情形下,宋太宗在出於政治目的來選擇閣帖主持者時,必定以善「王書」者為目標。

反觀當時的善書者,只有王著深得「二王」精髓,備受宋太宗的青睞,而且王著在當時就有「劃五代之蕪,而追晉唐之舊法」的書法聲望,其成為主持《淳化閣帖》的主持者是歷史的必然。

《淳化閣帖》中的歷代帝王書法

(此本為明拓肅府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故宮這件國寶級名帖,堪稱神品!
斷代:明代早期龍紋瓷器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