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橋話畫: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仿效元代大師黃公望筆法繪畫
《仿黃公望山水圖》,清代,王原祁,水墨絹本,橫52.8厘米,縱122.7厘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名畫鑒賞
《仿黃公望山水圖》是王原祁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仿效元代繪畫大師黃公望的筆法創作出的作品,在經營位置、山脈開合起伏以及筆墨運用上均顯示出其深厚功力和高超造詣。圖作重巒疊嶂,山勢雄偉秀麗,崗阜錯落,叢樹鬱鬱蔥蔥,雲霧環繞山間,飛瀑高掛,小橋曲岸,水榭山居,極富情趣。作品以高遠法構圖,由近及遠,層次井然,用筆沉穩老練,設色頗具古意。
畫面左上方有自題:「從來論畫者以結構整嚴渲染完密為尚,惟大痴畫則結構中別有空靈,渲染中別有洒脫,所以得平淡天真之妙,仿之者惟此為難。康熙癸未上己題於淮河舟次。麓台祁。」這則簡短題跋交代出作者的藝術追求,與畫面相對照,也可以發現王原祁實踐其藝術理想的方式。雖說是仿作,但這件作品在筆墨技巧和構圖組織上都有王原祁自己的特點。
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
在畫法上黃公望老辣松秀的用筆得到保留,但卻是由王原祁自己獨特的筆墨技巧來完成,先筆後墨,由淡而濃,自疏而密,反覆暈染,最後以焦墨破醒,產生嚴謹而厚重的畫面效果。在構圖上,這幅畫作高山平湖,看似平常,卻能平中求奇,觀者視線沿著左下方的坡石疏林,經過小橋水榭,在轉移到右上方的高峰古嶺,其間景物的變化和組織自然而豐富。王原祁說自己作畫是「發端混侖,逐漸破碎,收拾破碎,復還混侖」,從這張畫作中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畫趣拾珍
王原祁在其祖父、清代初期著名畫家王時敏的熏陶下,從小好學,讀書能過目成誦,幼年時就表露出卓越的繪畫天賦,10歲時已能畫小幅山水畫。一次把所作山水小幅帖在書齋牆壁上,其祖父王時敏見到後十分驚訝,說:我什麼時候畫的這些畫呀?詢問後得知是孫子王原祁所畫,更加驚奇,認為: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超過我的。於是王時敏著意培養他,認真教他作畫,終成一代大家。王原祁在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進士後,王時敏告誡他:你有幸成為了進士,應當專心於畫理,以繼承我學。他作畫十分謹慎嚴密,作畫時間也很長,有的長達四年,如他57歲畫的《淺絳山水》橫軸就用了四年時間。
王原祁在青年時就「世推大家」,王時敏曾說:元代畫家首推黃公望,得到其繪畫精神的惟有董其昌,得到其繪畫外形者我不敢讓,如果說形神俱得者則是我的孫子王原祁了。在「四王」中,王原祁年紀最小但成就最高。他得到祖父和王鑒的傳授,喜歡臨摹五代至元代時期的繪畫名作,繪畫風格主要受元代黃公望影響。在技巧方面,他作畫時喜歡用干筆焦墨,先用筆,後用墨,由淡向濃反覆暈染,由疏向密反覆皴擦,乾濕並用,畫面顯得渾然一體,乾淨利落,且筆力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作品沉靜肅穆,氣勢內蓄,筆墨厚重而松秀,清亮中正而典雅,精神內斂而富有張力。不過,他的整個畫面是一小片皴擦出來的,一幅畫要數十天、月余才完稿,顯得瑣碎,重複,缺乏整體感和連貫之氣。他主張好畫當在不生不熟之間,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於紙墨外。
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局部
王原祁是代表一個時代的集大成者,能具備這樣的成就絕非偶然。王原祁出身於富有文化藝術氣息的家庭,儒家思想一以貫之,所作山水一絲不苟,中正敦厚。祖父王時敏是董其昌弟子而使他得見「華亭」家法正傳,秉承董其昌「南宗」文人畫體系,學「元四家」,又以黃公望為上,兼「董、巨」宋法,符合傳統主流審美。「仿古」是晚明以降繪畫傾向,與清初方苞、姚鼐(音同:耐)等人提倡古文之風的廣泛歷史背景直接有關,康雍「宋學」興盛,方苞倡導古文運動,與宋學溝通,文、道合一,後姚鼐又於乾嘉「學派」興盛之際,倡導漢學、古文,主張考據、詞章合一。王原祁意會古法,以古為用,認為臨畫不如讀畫,讀畫日久,兼收眾長,自然心中意會,胸有成竹,而無須一一摹寫。
畫本心學,畫道與文章相通,仿古無非是為了借境,以神遇、以氣合,而不以跡求,仿古而後脫古方見一家筆墨,自成面貌不為成法羈絆。王原祁師古通古,自知以心比畫意之所在,書卷氣息全在涵養心性,品德修養、人品胸次即畫品之格,他雖然「仿古」,但也不過是一種作畫方式,對於自然造化與山水畫的關係以及古人如何以天地為師,當然非常清楚,他亦官亦畫,宦遊多方,南北行走,真山真水見識不少,早年游過泰山、華山等地,三次隨康熙南巡,常以題跋和古詩記錄途中所見所感。其實,古人師造化多以心會而不以目視,即便是有所取捨也僅僅是簡單勾畫,而更能深入體會青山碧水朝明晚晦之變換氣象,心師天地造化之精神,而不為自然形跡所束縛,也不會像今人這樣為創造自家風格面貌而刻意去大量寫生,更多的是體悟山川造化之神。王原祁無論在畫法還是認識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像「要仿元人筆,須透宋法」,「龍脈為體」等等,既不拘泥於造化也不拘泥於古人。
而且,王氏家族在江南有著很深厚的根基和影響,康熙帝不能不顧及的。王原祁受到康熙帝的賞識,代筆之作很多,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政治地位顯赫,這使得王原祁成為清初影響力最大的畫家,山水格局影響後世,領袖群倫,追隨他的弟子門生也非常多,其中比較著名的畫家有唐岱、董邦達、張宗蒼、方士庶、錢維城等人,其後的王昱(音同:玉)、王三錫等「小四王」、「後四王」也是繼承王原祁的畫風。因王原祁是江蘇太倉人,太倉也稱為婁東,他們共同形成了「婁東畫派」並確立正統地位,是清代最著名的畫派,幾乎獨霸當時的畫壇,王原祁也成為了正統派中堅人物,左右清朝二百多年畫壇,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吳歷、惲壽平又稱「清六家」。
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局部
婁東畫派傳人注重理論撰述,多數名家都有畫論著作傳世,除王原祁《雨窗漫筆》、《麓台題畫稿》外,還有王昱《東庄論畫》、唐岱《繪事發微》、王學浩《山南論畫》、盛大士《溪山臥遊錄》等等,這些都是清代畫學的重要著作,內容豐富,涉及到對古人的評價、對畫家修養的要求和對繪畫技法的探討等方面,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這些畫論著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山水畫的審美觀和批評觀,也反映了婁東畫派在創作實踐上的不懈追求。另外,婁東畫派發展至亁隆朝時逐漸出現了與院體派山水合流的趨勢,這是清代山水畫發展的一個重大現象。
但是,「四王」在繪畫中是順著董其昌之後再作順向伸延,喪失自我感覺,符號化、程序化痕迹明顯,格局日見狹窄。「四王」只走「沿襲」道路以確保繪畫不變質,其結果是山水畫生命力的日趨萎縮。宋人側重物境美,以丘壑為勝;元人側重心境美,以人品為尚;「四王」側重筆墨美,以傳統為宗。「四王」繼承了董其昌的理論,通過學習古人圖式,使之規範自然,並修正圖式而自成一家,將之推進為一種評判標準和審美境界。其中王原祁把傳統、結構、筆墨作為創作的法則,把對傳統的領悟和因素融會在自己筆墨和結構中,形成了富於個性創造的筆墨效果。習畫與師古、自我意識、變古與化古、再闡釋與再創造,也辨證地論述了王原祁等人師法傳統與師法造化之間的繪畫觀念,充分肯定了王原祁等人的筆墨功夫。只是王原祁一生只知道臨摹黃公望,筆墨鈍滯,格局平庸,遂造成陳陳相因,千篇一律,無復清新氣象。而且他們局限於正統觀念而形成門戶之見,使之趣味變得十分狹窄,並使他們的追隨者大受其害。清代的山水畫逐漸衰弱,這也是一大原因。
縱觀王原祁一生的畫風,他的山水畫直接淵源於祖父而面貌更強烈,筆墨氣味亦更醇厚,致力於摹古,形式變化豐富,但缺乏生活氣息和真實感受。王原祁的山水畫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50歲以前為早年,以臨摹前人為主,畫風接近王時敏,還沒有形成他的個人風格;50一60歲之間為中期,個人風格開始形成,干筆淡墨的技巧臻於完善,構圖嚴密而又脈絡清晰;65歲以後為晚期,筆墨蒼潤,純熟老練。
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局部
王原祁人品學養博厚,影響力不僅在於繪畫本身,他的品德修為也得到康熙帝的嘉許、世人的樂道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愛戴。
王原祁任知縣四年後,擢端諫,又改翰林,補春坊,可以直入皇帝的南書房,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與孫岳頒、宋駿業等編《佩文齋書畫譜》,並鑒定古今書畫。《佩文齋書畫譜》卷帙浩繁、材料豐富,為後世愛好書畫者提供了極其珍貴而全面的資料。供奉內廷時還曾充任書畫譜館總裁、《萬壽聖典》總裁,為清代書畫史論的編著做出過貢獻。此時,王原祁一直沒有忘記繪畫,他在南書房時,康熙帝和他一起觀畫,也觀王原祁的畫,康熙帝很喜愛他的畫,一次憑几觀看王原祁作山水畫,不覺日影西斜,曾贈詩有「圖畫留與後人看」句,王原祁把此句刻成印章,以紀恩幸。
而在康熙二十年時,王原祁出任河北任縣的知縣。當時滿清入主中原已近四十年,年輕的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採取了一系列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日趨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生產力得到恢復,四海承平,初現盛世景象。但京畿(音同:機)直隸地區的水旱災害十分頻繁,地處畿南的大陸澤地區由於澤水難以下泄而水患更加嚴重。順治帝年間的知縣吳懷忠以救民於水火為己任,對任縣境內大小十七條河道進行了整治和疏浚,使大陸澤水患得到緩解,但大陸澤尾閭古滏河仍未打通。
康熙初年,由於古滏河淤塞了幾十年,隆平境內百姓占以為田,在河道中種上了莊稼。為了防止澤水下泄,當時隆平縣令派人在任縣穆口以北築堤擋水,並為此引發了兩縣的水事糾紛,並驚動了直隸巡撫且持續了數年,最後不了了之。大陸澤成了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大陸澤水患成了一道無解的難題。就在王原祁到任的當年秋天,大陸澤遭受了特大洪水,陸澤區百姓的景況十分悲慘,災情非常嚴重。王原祁仿照吳懷忠的做法,對澧(音同:里)河百泉河進行了治理。但第二年陸澤洪水再次泛濫,前功盡棄,澧河堤防又一次毀於洪水之中。他繞室彷徨,權衡利弊,一面堅持疏浚古滏河,一面按照淮揚地區遭災免除賦稅的成例,請求朝廷免除陸澤區百姓賦稅。他在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和前人治水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繪畫特長,撰寫了圖文並茂的《大陸澤圖說》。
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局部
不久,直隸巡撫于成龍巡視畿南來到順德府,他呈上《大陸澤圖說》,並懇請于成龍轉奏康熙帝免除陸澤區百姓賦稅。于成龍被王原祁為民請命的赤子之心所感動,欣然接受了王原祁的請求。不久康熙帝下詔免除陸澤區稅銀三千兩,相當於全縣一年上交賦稅的四分之一,開陸澤區免除賦稅之先河並成為定例,陸澤區百姓因此得以休養生息。王原祁在任期間,政績卓著,他不僅心繫百姓,興利除弊,治理水患,同時整飭吏治,教化風俗,顯露出治理一方的非凡才能,志書稱其「政簡刑清,吏畏民懷」。他的才能引起了朝中有識之士的關注,著名的清初直臣、刑部尚書魏象樞巡視畿南時,有意將一些疑難案件交由王原祁審理。後王原祁升任戶部侍郎,翰林學士,其中應該與魏象樞慧眼識人和積極舉薦有關。
名家小傳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於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歷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刑部給事中、戶部左侍郎等職,人稱「王司農」,吏事之餘也作畫供奉內廷,是康熙最賞識的畫家。擅畫山水,繼承家法,臨學元四家。青年時代即以畫名遠揚,當時人就把他與王時敏、王鑒、王翚(音同:輝)合稱「四王」。康熙五十六年主持繪《萬壽盛會圖》為康熙帝祝壽。傳世作品有《仿高房山雲山圖》軸、《仿黃公望山水圖》軸、《夏山圖》軸、《子久畫意圖》軸、《清溪繞屋圖》軸、《山水圖》軸、《西嶺雲霞圖》卷、《晴窗秋色圖》軸、《仿梅道人秋山圖》軸、《江鄉春曉圖軸》、《仿巨然山水圖》軸等。著有《雨窗漫筆》、《罨畫集》、《麓台題畫稿》等畫論著作,講解筆墨章法。擅長做詩,作品有《罨畫樓集》3卷。
文章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漢橋話畫:李唐《萬壑松風圖》南宋簡括畫風代表作
※台灣藝術家吳佩珊油畫欣賞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