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實至名歸的「唐詩之光」: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實至名歸的「唐詩之光」: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趙翼在《論詩》之中說「李杜詩篇萬口傳」,此話不虛。「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偉大詩人的詩的的確確是家喻戶曉,不論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是杜甫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都是一些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佳句。

並且,這兩位詩人的一生並非毫無交集,他們還是摯友。天寶三年(744),李白和杜甫初會於洛陽,當時的李白已經四十三歲了,杜甫三十二歲,兩個人相差了十一歲,但是卻一見如故,很快的就發展為了彼此的知己。

當時的他們一定不會想到,千年之後,他們會成為代表唐詩的傑出人物,合稱「李杜」,一個人的眼睛看到了安史之亂之前的浪漫盛世局面,一個人的雙眸凝望了安史之亂之後的家破人亡,他們兩人,彷彿就是唐朝開出的兩朵鮮艷的花兒,至今仍未枯萎。

大詩人之間的友情自然也是非同普通人,他們用自己的妙筆抒發對於彼此的最真摯的情感,流傳千古,令後人動容。

李白因曾參與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牽連,被流放,杜甫擔憂李白的處境,所以寫下了了兩首詩來慰藉自己:

《夢李白二首(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夢李白二首(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這兩首詩中不難看出杜甫對於李白處境的憂慮,她是打心底的擔心李白,連夢裡面都在為此心痛。他是李白的知己,所以明白他的鬱鬱不平和落寞失意,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安慰他,激勵著他。據考證,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共有十五首,足以見李白對於他的重要性。

李白也給杜甫寫過詩,當他一個人回到了孤獨的沙丘的時候,李白首先想起的就是杜甫了。

《沙丘城下寄杜甫 》

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還有一首詩,也是李白寫給杜甫的,從中同樣的能夠看出李白對於杜甫的情深義重。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這是他們分別時刻李白寫給杜甫的,眾所周知,李白是個格外自信樂觀之人,面對離別,他很少表現過於傷感,這首詩也是同樣的風格,不談離殤,只談遠方,他用自己慷慨激昂,豪放不羈的態度去感染杜甫,難怪杜甫之後對他是如此的念念不忘。

李白和杜甫之間的友情是中國文學史上格外珍重的一頁,他們如同兩座巨峰,支撐著唐朝,佇立在天地之間。

文 | 西北(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叄度 的精彩文章:

今日白露:露從今夜白,回不去的故鄉
是否用力過猛?張藝謀新作《影》中的東方美學和中國元素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