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高手臨帖都是「二度創作」

高手臨帖都是「二度創作」

觀當代學書者,也不外乎以古人經典法帖為臨摹對象,至自以為有一定的把握後,試作己書,即所謂「書法創作」。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創作是很尷尬的,甚至是經不起嚴格推敲的,因為,這種創作心態是有某種負擔的。比如,創作者如果仍然處在一種集字狀態下的話,必然會導致其胸中無底、筆下遲疑、字態無神等問題的出現。究其根本,就是在臨帖中沒有經過對原帖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

毫無疑問,學書臨摹是為創作做準備的。那麼,怎樣才算是合格的臨摹呢?回答很肯定,像古人。如何才算像古人呢?對於這個問題,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就回答得很到位。姜氏說:「摹書最易,唐太宗云:『卧王濛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亦可以嗤蕭子云。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其次雙鉤蠟本,須經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

我認為,姜氏對怎樣臨摹古人法帖已經講得很透徹了。我甚至想,他的理論應是完全來自於他實踐中的深刻體會吧,因為,我在學書的過程中恰恰有這種感受。

那麼,何謂臨帖中的「二度創作」呢?我以為,當學書者對原帖進行若干時間和階段的實際臨摹後,在基本上掌握了原帖的用筆技法,並對原帖作者內在的精神面貌有一定了解以後,就可以大膽嘗試對原帖進行面對面的創作式臨寫,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意臨原帖,這個過程要完成至能基本背臨原帖為止,這就是所謂臨帖中的「二度創作」。但是,在對原帖進行二度創作時,對每一個學書者來說,其悟性是占第一位的,也就是說,要多動腦筋,舍此,則一切皆為空談。

與人交往,時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讀書多了,不用臨摹古人法帖也照樣能寫出古人之書卷氣來。對此我是持否定態度的。讀了再多書,如果不臨帖,還是寫不出書卷氣的書法來。如果讀書與書法二者兼重並續,或可成正果。對於這一問題,我的觀點是:只讀書不臨帖,不一定寫得出書卷氣來。但是,只臨帖不讀書,肯定是寫不出書卷氣來的。

由於書法環境和書寫氛圍的缺失,造成了當代許多人在書寫漢字方面,竟然不如過去的一個賬房先生!所以說,中國書法的環境和地位還有待於提高!中國書法在當代應該成為一門真正的獨立的藝術,並在學術上進一步得到提升。學書者應該由技至道,漸次修為。否則,中國書法「申遺」成功何益?

中國自有文字始,書法就走上了漫長的歲月征程和發展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地奠定了中國書法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成為人類不朽的文化遺產。縱觀中國書法史的發展脈絡,歷朝歷代,沒有不研習和繼承前人法書經典而成正果者。臨池長修,創作隨機而出,先有古人而後有我,這就是中國書法乃至中國文化得以長久發展的根源。臨帖中「二度創作」的行為從古人那裡就開始了,並且從未中斷過,它是每一個學書者在進入自我創作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內容源自書法超市,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書法 的精彩文章:

清末狀元張謇楷書《清封光祿大夫余府君墓志銘》書法欣賞
鄭孝胥楷書《宜園記》拓本書法欣賞

TAG:大眾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