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樹峰: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心靈的變化

李樹峰: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心靈的變化


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於10月20日-10月29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成功舉辦,作為學術主持人李樹峰將本屆主題確定為「影像:時代與方位」,主題立足於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強調影像內容的時代性與攝影家的方位感,並圍繞這一主題策划了《影像:時代與方位-當代紀實攝影家作品展》,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在改革開放40年中精神的變化、心靈的變化,同時還在攝影大講堂以「從攝影家的視角與位置看攝影藝術之路」為題,與多位紀實攝影家共同探討40年來中國攝影的發展,活動期間網易藝術非常高興對李樹峰老師進行了專訪,通過他的視角讓我們走進「影像:時代與方位」,走進由影像所組合成的心靈史,以及作為長期研究攝影理論的他對攝影的理解、思考、展望。

李樹峰: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心靈的變化

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學術主持人在攝影大講堂演講

影像:時代與方位

網易藝術: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的學術主題為「影像:時代與方位」,作為學術總監請您介紹一下基於怎樣的考慮確定為這一主題?您曾連續五屆擔任北京國際攝影周的學術主持人,這一屆的主題與之前幾屆的有著怎樣的關係?

李樹峰:北京國際攝影周從第二屆開始到今年第六屆,這五屆的主題都是我確定的,第二屆是「視界·無界」,第三屆是「影像·世紀」,第四屆是「影像·在場」,去年第五屆是「攝影:本來與未來」,今年第六屆是「影像:時代與方位」,也都有關於主題的闡釋文章,我曾給攝影藝術歸納過六個屬性,即技術性、現場性、瞬間性、客觀性、機遇性、選擇性,這也是攝影藝術的本體屬性,從這五屆的主題可以看出來,我們北京國際攝影周是在緊緊堅守攝影藝術的本體來策劃內容的。

但堅守本體的同時每一屆又在強調一個點,第二屆「視界·無界」強調的是攝影在新技術的衝擊下它的外延變化與拓展,進而探索攝影藝術更多可能性;第三屆「影像·世紀」是站在世紀交換的點上看攝影的價值和作用;第四屆「影像·在場」是指所有來參與到攝影中的人,包括拍攝者、觀看者、傳播者,他們的主體性在哪裡?而「在場」是一種主體性的體現,你拍攝、觀看、傳播的時候都得在場,只有在場才能發揮你的主體性;去年第五屆「攝影:本來與未來」是基於攝影發展了170多年的歷史,我們想讓大家站在過去和未來的節點上,結合攝影的本體看一看攝影今後會怎樣?今年第六屆「影像:時代與方位」是完全立足於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的回顧、紀念、總結、提煉,我們重點強調的是影像內容的時代性,然後還強調攝影家的方位感。在改革開放40年中成長起來的這一大批中國攝影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方位,他們作為一個整體的集合概念,實際上是在整個中國文學藝術領域中構成了一個整齊的方陣,這個方陣以他們特有的方式記錄了40年的歷史,留住了中國人40年生活的底色和生命存在的質感,而且也搭建起中國攝影藝術在改革開放40年中的脈絡發展史。

用影像溫暖我們的心靈

網易藝術:在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上您策划了主題展覽《影像:時代與方位-當代紀實攝影家作品展》,策劃此次展覽的契機與初衷是什麼?

李樹峰:因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所以北京國際攝影周策划了關於我們國家建設成就的大規模的展示,展現了改革開放40年中重大的技術突破與科技創新,通過「航拍中國」等展覽我們可以看到橋樑、鐵路、城市等方方面面的發展和壯舉。為了使我們對改革開放的展示更加立體,除了這種顯性的物理性建設成就之外,我們想做一個關乎人心的展覽,改革開放40年不僅是一種物質的變化,更是一種精神的變化。我們要利用攝影的紀實性,梳理我們老百姓體態的變化、表情的變化,乃至情感的變化、內心的變化,以及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酸甜苦辣的種種變化,實際上是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精神的變化、心靈的變化,相當於這是一個心靈史的梳理工作,所以就有《影像:時代與方位-當代紀實攝影家作品展》。

在這些作品裡,有各行各業的人,還有忙碌、好奇、等待的各種表情,有我們大家對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關注,還有我們大家一起經歷過的熱點事件、焦點事件,這其中記錄著百姓日常生活的大量細節,這些細節可以以小見大,讓我們想起當年那個時代,我們都在做什麼?我們都在關心什麼?有好多事都是大家共同體驗過的,一起糾結過,一起煩惱過,一起哭泣過,一起激動過,一起感動過,現在40年過去了,我們發現我們國家在前行,社會在進步,而過去共同經歷的這些東西都變成了彌足珍貴的情感資源與精神動力。所以我們梳理這次展覽,一方面是梳理我們共和國改革開放的變化歷史,另外一方面是梳理我們的情感變化史,找到我們共同的、共有的情感基礎,那些東西能夠溫暖我們的心靈,能夠滋潤我們的心田,能夠養育我們民族精神,能夠積累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把這些東西組合起來,給我們以繼續前行的力量,這就是策劃此次展覽的初衷。

李樹峰: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心靈的變化

展覽作品:1980年 黃河中原擺渡的農民 朱憲民 攝(圖片資料來自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官方網站)

李樹峰: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心靈的變化

展覽作品:1985 北京東城 冬儲大白菜的北京市民們 王文瀾 攝(圖片資料來自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官方網站)

李樹峰: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心靈的變化

展覽作品:200110月 河南省宜陽縣 中國交通報送來了舊電腦,孩子們第一次觸摸鍵盤非常開心 解海龍 攝(圖片資料來自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官方網站)

紀實攝影家是沉潛在生活河流深處的游泳者

網易藝術:您如何看待《影像:時代與方位-當代紀實攝影家作品展》中的所有紀實攝影家?

李樹峰:70年代末到現在成長起來的紀實攝影家,數得上名字並且有自己獨特影像庫的全國應該有一百多人,由於場地限制我們展覽只展現了40位,每位紀實攝影家也只選展了4幅作品,我們編輯的同名展覽畫冊會收錄的更全一些,他們都是在各自的方位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進行記錄和呈現的人,所有的這些紀實攝影家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無私地做著這項工作,並不圖什麼回報,因為他們那麼的鐘愛生活,是為自己負責、也為歷史負責的精神在支撐他們一直做下去。他們是沉潛在生活河流深處的游泳者,他們的目標是抓什麼呢?是抓生活中特別值得細看的、能夠留給歷史的、瞬間性的東西。雖然是瞬間,但是這裡邊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狀態,有人在生活中經典的、戲劇化的細節。人世間有好多寶貴與美好的東西,其中之一就是我們過往的生活中那些具有戲劇性的、特別值得記憶的瞬間,這就是我們攝影人樂此不疲的拍生活的原因。這些攝影家每一個人都站在一個自己出生地或工作地的方位上,在做這種觀察、攝取、提煉、編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幾十年,他們正是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和人民大眾共同前行的人。

網易藝術:您又是如何看待這40年的攝影發展史?

李樹峰:40年應該說是中國攝影長足發展的40年,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攝影的品類逐漸多樣化,同時內容觸及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從攝影家個人的才能發揮來說,大家都是淋漓盡致,能做到哪裡就做到哪裡,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伸出觸角記錄生活,所以整體來看這40年攝影的成就是非常大的,也非常值得研究,它將來會在中國攝影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頁。

李樹峰: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心靈的變化

展覽現場:火車上的中國人 王福春

李樹峰: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心靈的變化

展覽現場:三峽移民 於文國 

李樹峰:藉助影像的方式梳理我們心靈的變化

展覽現場:開展五講四美活動,北京市小學生走向街頭清掃環境衛生 袁學軍

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才是好的攝影作品

網易藝術:接觸攝影這麼長時間,您認為好的記錄類攝影作品應該是什麼樣?

李樹峰:首先是內容特別重要,一是作為攝影師願不願、能不能到達那個特別值得記錄的現場,因為有時有危險,或者是去到現場有難度,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到達,而有的人可以到達,或者恰好在那裡,或者遇到危險沒有躲避,他就拍到了那幅作品;同時有一些攝影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見特別值得記錄的東西。一樣東西擺在眼前,有的人視而不見,有些人善於發現,這就是差異,好照片就是能拍到特別值得拍、特別值得記住的東西。其次就是對拍攝的把控,各個方面的指數和要素都考慮的特別細膩、周全、紮實,並且運用到位,主體信息之間相互關係的處理特別得當,強調什麼、弱化什麼、提升什麼、壓制什麼?是明是暗?是高調還是低調?這種影像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那麼硬朗和完美,攝影師眼到、心到、手到,瞬間完成,著實令人敬佩。解海龍老師說過他對好照片的理解,是從經驗主義得來的真、新、美、深、難五個字,對於我們搞理論的人來說,就是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

靜態攝影:孤注一擲的看一個瞬間

網易藝術:在這40年中,攝影經歷了從膠片拍攝到數碼拍攝,黑白到彩色,再到手機攝影、微單拍攝,像素也從幾百萬到幾千萬甚至更高,您認為技術進步給攝影帶來了什麼改變?

李樹峰:原來攝影的技術壁壘是很強的,本身需要很多現實條件與經費支撐,這就把好多人擋在門外,自從2012年、2013年微單、以及智能手機出來以後,使得影像生產力大解放,技術進步直接導致了攝影的兩化,即日常化與大眾化。關於這一點我也寫過專門的文章,所謂日常化是指的實時能拍,大眾化是指人人能拍,這兩化實現以後,攝影才第一次和別的藝術門類一樣,做到了時時可為、人人可為,但這並不意味攝影更容易、更簡單了。我之前曾說過「攝影藝術沒有門檻,但是走廊很長,而且這條走廊不是直的,是拐來拐去,當你在這個彎度上的時候,你看不見下一個彎度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攝影家的要求就提了一個層次,除了要求攝影內容專題化,還要求攝影具備不可替代的影像價值,以及攝影家獨有的觀看方式,獨特的創新等。當然,更高要求的提出也意味著攝影藝術一定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網易藝術:隨著新技術與互聯網的發展,視頻類內容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歡,這對攝影會有哪些衝擊?對於攝影的未來您有怎樣的展望?

李樹峰:攝影一直是在衝擊下長大的。最早人類的夢想就是想把現實描摹下來,於是就有現實主義繪畫,寫實、逼真、具像,攝影出來之後就把繪畫逼到了印象派、後印象派、以及之後的立體派、抽象派那個方向,因為描摹現實由攝影來完成,它對繪畫有衝擊同時繪畫也在衝擊它,不同的繪畫流派也在深刻的影響著攝影,兩者是相互激蕩、相互促進的關係。電影的誕生使攝影受到了動態的衝擊,但是它們追求的目標不一樣,動態影像的強項是敘事,靜態攝影的強項是捕捉瞬間,因為人有的是需要時間靜停下來,孤注一擲的看一個瞬間,這也是靜態攝影的價值,另外攝像機的機位遠沒有攝影師的角度豐富、靈活,所以動態影像的發展並不會取代靜態攝影,但是它導致攝影自身的不斷提高,一是技術層級,當動態影像是800萬像素時靜態攝影已經達到2400萬,當動態影像達到1600萬像素時靜態攝影已經在5000萬像素上工作了,到現在當動態影像可以達到4K時,靜態攝影則可以達到上億像素。攝影通過強調某一方面的技術指數,讓你看得更真、看的更細、看的更有質感;二是攝影會去做更多形式與內容上的創新,為了更加強烈的視覺效果和更具創意的優質作品,很多攝影師已經在嘗試動靜態結合、多媒體融合、多角度拍攝等,什麼手段合適就用什麼手段,因此攝影的展示與觀眾的觀看也會更加立體化。

李樹峰簡介:

2018北京國際攝影周學術主持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多次擔任全國性和國際性影展評委,創立國內和國際「攝影家大PK」活動,創立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和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攝影卷》(第三次修訂)主編,著有《攝影式觀看》、《攝影藝術概論》、《看與見——攝影小禮》、《視覺百年——澳門攝影》等專著。2009年獲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獎)。2014年被評委文化部「優秀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天長地久vs天生相剋星座配對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