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則天墓前石像有個奇特之處,專家困惑不已,一個老農民說破原因

武則天墓前石像有個奇特之處,專家困惑不已,一個老農民說破原因

鴕鳥是非洲的一種動物,是體形最為龐大的鳥類之一。古代中原地區雖然不產鴕鳥,但通過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程度的加深,鴕鳥被很多西域小國當成朝貢中原皇帝的禮品,長途跋涉來到中原,成為中原皇帝豢養的珍禽異獸,因此中國古人對於鴕鳥並不陌生。很多史書都留下了鴕鳥的有關記載。

成書於西晉的《廣志》中就記載,東漢時期西域安息國曾經向中原進貢過鴕鳥,「雁身駝蹄,蒼色,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余,其卵如瓮,其名鴕鳥。」證明鴕鳥很早就已經出現在中原地區。此後到了唐朝,特別是唐朝早期的強盛時期,「萬國來朝,四夷賓服」,各種珍禽異獸絡繹不絕被外國當做禮品進獻而來,鴕鳥更是司空見慣。

早在唐朝初年,就有西域小國向唐高祖李淵進獻過「條支巨鳥」,《新唐書》也記載,永徽年間,吐火羅國就曾向唐高宗進獻過鴕鳥,「永徵元年獻大鳥,高七尺,黑色,足類駱駝,鼓翅而行。」為了顯示天朝上邦君臨萬國的氣派,唐朝很多皇帝的墓前,都出現了鴕鳥的石刻雕像,成為唐朝皇陵文化中的獨特景觀。

其中,埋葬武則天的乾陵之前,也有兩隻鴕鳥的雕像。由於鴕鳥的體型特徵所限制,頸部、腿部細長,如果按照原型製成石像,很容易被損毀,所以這兩隻鴕鳥是以浮雕的方式雕制而成。如今來到乾陵,依然可以見到這兩隻鴕鳥,歷經千百年風雨,依然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巧奪天工。

不過,這兩隻鴕鳥身上,有個奇特之處,曾讓專家困惑不解。兩隻鴕鳥的身上都有一個圓形窟窿。對比其他唐朝皇帝陵墓前的鴕鳥,則都未見類似現象。因此乾陵鴕鳥石像上這個窟窿,顯得格外特別。文物學家和考古專家為此問題展開探討,提出很多種解釋,但一直未能達成一致,處於保護文物之需,只能先用水泥把窟窿補上。

比如有一種說法認為,鴕鳥石像上這個窟窿,是唐朝皇帝舉行祭陵典禮時的一種儀式需要。射箭在古代不僅是一種軍事行動,也被視為六藝中的一種,很多古籍中都記載,古代皇帝在召見諸侯和舉行祭祀大典時,都會舉行射箭儀式,即所謂「大射者,為祭祀射,王將有郊廟之事以射」。因此這種說法認為,鴕鳥石像上的圓窟窿,極有可能是舉行射禮用來瞄準的靶心。

但這種說法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撐。反對者認為,射禮儀式只是一種先秦時期的古禮,唐朝皇帝拜謁先帝陵墓時,到底是否舉行這種古禮已很難說,在唐朝相關史籍中也並未能發現舉行這種儀式的有關記載。再者說,唐睿宗橋陵前鴕鳥石像上卻沒有這個窟窿,也從側面證實了這個說法未必準確。

後來專家們經過多方走訪,終於得知其中始末緣由。《乾陵神道鴕鳥射候說駁正》記載,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國家曾組織人員對乾陵目前石像進行過一次普查保護工作。當時的乾陵已經草莽荊榛,一片荒蕪,很多石像東倒西歪,有的石像甚至被周邊村民搬去「改造」成日常生活用品。這兩隻鴕鳥石像當時也被老鄉們搬到村裡。當時發現時,鴕鳥石像上已經有了這兩個窟窿。一個老農說出了這兩個窟窿的由來。

原來,這兩座鴕鳥石像被村民們當成轆轤架的兩個支撐座,兩個窟窿是村民為了安插轆轤主軸的兩端而特意鑿制的。轆轤是過去農村水井邊的很常見的打水工具,轆轤主軸兩端,就一左一右插在鴕鳥石像身上的窟窿里。文保人員啼笑皆非,經過向村民們普及宣傳文物保護常識,兩個鴕鳥石像這才被重新送回乾陵之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最著名的奸貪大太監,被處以凌遲刑,即千刀萬剮,共行刑3天
隋煬帝暴虐嗜殺,他有個弟弟卻心慈面軟,帶兵打仗卻不許士兵殺生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