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我們接著來說這本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

1940年9月1日,也就是法國投降的3個月之後,身在柏林的作者在日記中寫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德國軍隊在今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和勝利,但是戰爭並沒有就此結束,也沒有打贏。這是德國人非常關心的問題,他們渴望和平,他們希望在冬季到來之前獲得和平。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作者會寫下這段話,是因為幾天前德國首都柏林遭到了轟炸,81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從英國出發,跨過英吉利海峽,對柏林投放了炸彈。因為這是英國第一次對柏林實施轟炸,命中率很低,但這對德國本土居民來說,是一次極大的震撼,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戰爭和死亡居然離他們這麼近。在第一次空襲兩天之後,英國人又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空襲,這一次英國人不僅炸毀了德國的地面建築,而且還炸死炸傷近40名德國人。隨後,作者又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的話:第一次,敵人在德國的首都打死了德國人。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為什麼兩次傷亡不大的轟炸,會對德國人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前面說到,當時德國人普遍崇尚軍國主義,傾向獨裁統治。這種崇尚和傾向的背後,是希望這種體制可以讓德國重新崛起。希特勒在進行自我宣傳的時候,也是這麼說的,他許給德意志民族一個「千年帝國」。當時的空軍總司令戈林,也就是僅次於希特勒的二號人物,在戰爭開始前,一再向德國人保證,類似德國領土被進攻和轟炸的事情,是絕對不會發生的。所以從柏林遭到轟炸開始,德國內部對於戰爭的態度,就出現了裂痕。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這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一個包括德國人在內的所有人都要面對的事實:戰爭雖然已經打得如此慘烈了,但是仍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結束。法國投降之後,整個歐洲都很悲觀,人們普遍認為,英國支撐不了多長時間。希特勒甚至一度自信滿滿地認為,英國人會主動來求和。但是,英國人在丘吉爾的帶領下,依舊同德國對抗,剛才我們說到的空襲,就是英國人對德國轟炸倫敦的還擊。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這一場雙方你來我往的空戰,還反映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德國並沒有完全掌握制空權,而這正是英國能夠抵抗德國的關鍵之一。希特勒曾經制定過一個在英國大規模登陸的海獅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是要讓約40個師的軍隊渡海登陸,最終佔領英國。但要讓如此龐大的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就必須確保海上安全。但英國素來以海軍強大著稱,德國不是對手,因此,想要壓制英國海軍,就必須要有空軍的全力配合。也就是說,德軍想要成功登陸英國,就必須在空中戰場完全壓制英國。但是顯然,德國的空軍沒能做到。最終,海獅計劃胎死腹中。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同時,英國又憑藉強大的海上優勢和美國的資助,完成了對德國海上物資的封鎖。這對於德國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德國無法通過自我生產,滿足龐大的軍事需求。當時,在石油和糧食方面,德國都嚴重依賴蘇聯,可蘇聯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經常趁人之危,漫天要價。於是,希特勒想通過擊潰蘇聯來徹底解決物資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德國會在沒有搞定英國的情況下,發動對蘇聯的戰爭。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在希特勒的想像中,解決蘇聯是分分鐘的事,只要把他的主力軍隊擊垮,斯大林就會投降。但蘇聯的軍事潛力和耐力都遠遠超過了希特勒的想像,這場計劃中幾個月就可以結束的戰爭,竟然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冬天。隨著戰線和時間的延長,德軍的物資越來越跟不上,很多在西伯利亞作戰的軍隊,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氣里,只有單薄的秋裝,而沒有冬衣。

這一切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危機。首先,包括希特勒在內的所有高層都知道,戰爭需要儘快結束,國家需要時間來進行生產和恢復。希特勒不止一次制定過裁軍計劃,他想在戰爭結束後,裁掉四分之一的軍隊,讓他們離開戰場,進入工廠。但是,為了儘快結束戰爭,希特勒只能進一步擴大作戰,希望以此來儘早地擊潰所有對手,但只要英、法、蘇聯等國還在堅持,德國和它的盟友就會在戰爭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這個時候,德國和盟友之間就產生了裂痕。比如,當時西班牙、義大利和日本都是法西斯國家,但是西班牙居然拒絕德軍進入伊比利亞半島,而不久之後義大利又單獨向希臘發動進攻,讓德國不得不分兵救援。遠在亞洲的日本,則沒有和德國一起進攻蘇聯,而是選擇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拖入了戰爭。後來,西班牙越來越不配合,而義大利的納粹政府甚至都被推翻了。就連德國內部,反對希特勒的聲音也越來越高,甚至有人差一點用炸彈把希特勒炸死。

與此同時,反法西斯陣營,已經度過了最開始的不信任階段,開始變得越來越團結。他們雖然代表著不同的利益,但是卻有一個目標是相同的,那就是徹底消滅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比如,在蘇德戰爭中,蘇聯以極其慘重的傷亡為代價,不僅阻止了希特勒統一歐洲的計劃,而且還逐漸實現了戰爭形勢的逆轉,反而讓德國在軍事上損失慘重,在經濟上進一步的陷入困境。同時,美國也一方面積極投入戰爭,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大力援助英國、法國和蘇聯。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1943年以後,原本所向披靡的德國,開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在軍事上既無法抵擋蘇聯在東邊的反擊,也沒有辦法阻止盟軍在西邊的登陸,最終柏林只能在兩面夾擊下失陷。而面對這種局面,希特勒也無力回天,最終只能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選擇自殺。第三帝國也在存在12年之後,煙消雲散。

從這我們可以看到,第三帝國的失敗,不僅僅是希特勒個人的失敗,還是整個軍國主義思想的失敗。雖然在古代和近代,不乏有通過軍國主義的手段來刺激國家發展的例子,例如希臘的斯巴達和後來的普魯士,還有二戰時期的日本。但是,「軍國主義」的悖論就在於,他們既然是靠戰爭崛起,就永遠無法擺脫戰爭的泥潭。就像前面說到的那樣,希特勒一直想停止戰爭,恢復國家生產,但是對他來說,停止戰爭的辦法就是進一步的擴大戰爭,只有在擊潰所有的對手之後,他才能從戰爭的泥潭中撤出。但是,在他擊潰所有對手之前,自己已經在戰爭中崩潰了。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到這裡,這本書的內容我們就說得差不多了,最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

回顧整個第三帝國,也就是納粹德國的歷史。你會發現,無論是希特勒在德國的崛起,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必然的事件。就像剛才說的那樣,希特勒之所以能發動戰爭,除了他個人的性格特點之外,更多的是因為德國社會過去幾百年的思想傳統,也就是軍國主義。如果再深入一點,你就會發現,軍國主義其實也不是只有德國才有,而是源於人類在過去幾千年中,對戰爭的認知。

希特勒面對英國的堅持,蘇聯的難啃,越想速戰速決越無法脫身

在過去,無論戰爭的規模多大,多殘酷,戰爭總是能為戰勝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其實都是利益之戰。但是,在經歷了這兩次戰爭後,人們突然發現,無論是戰勝方,還是戰敗方,除了獲得一片廢墟之外,一無所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盟友們的失敗,不僅僅是他們自身的失敗,而且是整個人類戰爭傳統的失敗。也正因為如此,和平才成了過去八十年中人類社會的主旋律。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明朝滅亡三大困局,這次來說說最後一個,平不掉的黨爭
讀《哈佛中國史》,唐朝的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性的帝國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