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放前六大名著為何在建國後變成四大名著,第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解放前六大名著為何在建國後變成四大名著,第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解放前六大名著為何在建國後變成四大名著,第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文/小李觀史

  我國的底蘊深厚,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產,所以每一部都值得我們品讀、典藏、傳世。說起我國最有名氣的古代文學著作,那就要說起讓人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了。從我們這一代記事起就知道四大名著都有哪幾部,而且還經常在暑假裡看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比如說已經成為暑期神劇的《西遊記》,四大名著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樂和思考,但是實際上,在我國解放以前,民間所傳的是六本古典小說,但是在建國以後卻變成了四大名著,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前有什麼六大名著,那麼這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呢?還有二部為何名落孫山呢?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在民國初年的時候,人人都知道民間流傳著的六本經典古典小說,人們把這六本小說統稱為六大名著。但是新中國建立後,為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普通大眾的思想素質和思想覺悟,國務院下達命令,要求出版局選出一定數量的優秀經典作品出版,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當時領導部門只讓出版四本古典文學作品,那麼就需要出版人員從原來的六大名著裡面捨棄兩部,只留下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四本比較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另外的兩部雖然也很經典,但是出版人員不得不忍痛割愛。

  最後出版社出版了從六大名著中選出來的四部優秀古典小說,命名為四大名著系列叢書。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系列叢書一經出版就賣的火爆,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書很快就賣光了,那些沒有買到的讀者紛紛給出版社打電話讓他們加緊出版,並且加大出版量,四大名著成了最火爆的書籍。當時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都圍繞著四大名著,除了毛主席的系列書籍,賣的最好的就是四大名著系列叢書,可見這四部優秀傳統文化作品還是得到了民眾的喜愛的,所以人們開始將原來的六大名著說法改成了四大名著,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相信朋友們都想知道是哪兩部作品落選了吧,其實落選的這兩本書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古典作品,一本是經典志怪小說《聊齋志異》,另一本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儒林外史》,這兩本書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史上也是佔有重要地位的,從民國時期人們把這兩部作品同現在的四大名著放在一起並稱六大名著就可以看出。

  《聊齋志異》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狐鬼志怪小說,現在看來我們也比較佩服蒲松齡天馬行空的想像,而且蒲松齡的文筆也特別好,這部小說也是值得珍藏的作品。《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花了一生的時間寫就的,這部小說深刻地揭露了官場和社會的黑暗,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這兩部小說落選可能是因為諷刺意味很明顯,但也不妨礙這兩部小說的經典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溫柔細語伴 的精彩文章:

宋朝開國皇帝,出生時全身散發金光!相士見後:大喜,了不得
世界上最「奇葩」的吉尼斯:最後一項紀錄除了驚嘆還是驚嘆!

TAG:溫柔細語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