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英國首例機器人心瓣手術:「機器暴走」,病人不治身亡

英國首例機器人心瓣手術:「機器暴走」,病人不治身亡

來源:新智元,觀察者網

三年前震驚全球醫療界的機器人手術致死案,有了最新進展。

2015年2月,英國首例機器人心瓣修復手術進行。原本是一場最尖端醫療AI技術的展示,沒想到卻成了一場鮮血四濺的慘案。

機器人把病人的心臟「放錯位置」,還戳穿大動脈;機械臂「亂動」打到醫生的手;醫生之間的交流全靠「吼」,因為機器人主機發出的聲音過於嘈雜……

最終,接受手術的患者在術後一周去世,英國首例機器人心瓣修復手術以失敗告終

前幾天,負責手術的主刀醫生、麻醉師等多人進行了聽證,這場悲劇結果逐漸水落石出。而從醫生口中還原出的當時場景來看,機器人「暴走」的背後,可能還有人為因素。

機器人控制台傳輸信號弱,血液濺到攝像頭

由於是全國首例心臟瓣膜手術,手術室氣氛非常緊張。

在手術過程中,機器人控制台傳輸信號聲音非常小,而且質量不佳,主刀醫生Sukumaran Nair和助理醫生Thasee Pillay之間的交流變得非常困難,術中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得不靠彼此扯著嗓門大喊。

出現事故的機器人手術設備(資料圖)

更糟糕的是,機器人在手術過程中甚至打到了手術室的一位助理人員的手臂,助理醫生Pillay發現,由機器人操作的病人心臟的縫合位置和方式都不對,必須拆除縫線,重新縫合,這樣一來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Pillay 還發現,患者的主動脈膈膜受損,而且術中出血濺到了手術機器人的攝像頭上,這使得主刀醫生Nair已經看不清病人心臟創口縫合的具體情況了。

無奈之下,Nair和助理便由機器手術轉為傳統「人工」手術。然而,他們發現此時Pettitt心臟的縫合線縱橫不齊,需要重新修補時,患者的心臟已然處於非常「衰弱」的狀態了。

結果,一周後的2015年3月3日,病人最終由於多器官衰竭逝世,享年69歲。

人禍還是機器背鍋?主刀醫生承認犯了兩個錯

這次手術的主刀醫生Nair曾在印度和倫敦接受過專業訓練,此前曾在劍橋的Papworth醫院工作。最近,在出席聽證會時他說,自己現在在蘇格蘭工作,已經不再進行機器人手術。

Sukumaran Nair

Nair本周二出席聽證會時,承認自己在使用操作醫用機器人上經驗不足,操之過急,「還沒學會走路,就想學會跑」。

「我向他明確表示,他將成為第一個由機器人進行手術的二尖瓣修復患者。「我曾向他解釋過風險。我承認我沒有告訴他,作為第一個機器人手術的二尖瓣病人的風險將會更大。」Nair說。

當被問及他是否熱衷於機器人二尖瓣置換手術時,Nair說:「在一個國家開發這項技術,是作為一名創新型外科醫生希望做的事情。」

但是,Nair也承認在手術之前已然犯下倆個錯誤。

第一,Nair並沒有完全掌握如何操作機器。他承認,在手術之前並沒有完成操作的培訓課程,就好比「在學會走路之前就想要跑」。

第二次,Nair也沒有告知患者Pettitt,他將是英國國內首位接受機器人修復二尖瓣手術的患者,手術存在較高風險,採用傳統手術方法存活率會更高。

而手術過程當中,Nair和他的助理Pillay表示,由於機器總是會發出「刺耳」的聲音,導致他倆無法用麥克風正常交流,於是他倆不得不提高嗓門大聲溝通,更不要提集中注意力了。

雪上加霜的是,當出現問題,他們轉頭正要向原本應該在場的兩位機器指導人員求助時,卻發現他倆已經不在場了。Nair本以為他倆是去樓下喝咖啡,而事實上,倆人已經離開醫院在回家的路上了。

外科機器人界的波士頓動力,給500萬患者做了手術

這次醫療事故中的那台機器人型號為「達芬奇」,是美國加州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的產品。這台機器人主攻微創手術,被《福布斯》網站稱為目前市面上「最成功的手術機器人」。

「達芬奇」最早在2000年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的認可,早已實現落地應用。截至2018年10月,已有4000多台「達芬奇」手術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臨床使用,有超過500萬患者接受過「達芬奇」參與的手術治療。

英國《每日郵報》稱,今年10月一位接受了「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的患者術後康復得比人工手術還要快。

達芬奇機器人由三部分組成:外科醫生控制台、床旁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據介紹,在運用「達芬奇」手術系統進行外科手術中,透過機器手臂的協助,外科醫師只要坐在控制台,看著手術部位的三度空間影像並進行遙控,機器人手臂的靈巧程度不輸人手,還可避免人手會顫抖的情形。

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去年的官方介紹,與傳統微創手術系統相比,「達芬奇」優勢明顯:

1.突破了人眼局限,可以進入人體內部,手術視野放大了20倍,為主刀醫生呈現患者體腔內三維立體高清影像。手術者目視區域為三維立體影像,這保證了解剖、遊離等基本動作的精確性,使分離更徹底、更安全。

2. 突破了人手局限,機器人有7個可旋轉540°的手術器械,可以模擬人手腕的靈活穿行,在人手不能觸及的狹小空間也能精準操作,具有人手無法比擬的穩定性和精確度,還可以濾除不必要的顫動,超越了人手的精確度;

3.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切口小、創口僅為幾個在1厘米左右戳孔,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大大縮短術後住院時間;

4.提高安全性,機器人有實時監控系統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杜絕誤操作的發生。

可以說,達芬奇已經在外科機器人市場中佔據著壟斷地位,是「外科機器人界的」波士頓動力。

達芬奇機器人已經進入中國,谷歌也涉足

目前,中國也已引進「達芬奇」機器人,有報道稱,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經有70多台「達芬奇」手術系統在臨床使用。

復興醫療官網介紹,美中互利醫療有限公司(CML)代理的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是唯一一個已經獲得美國 FDA、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許可上市的微創腔鏡外科手術機器人產品,2017年,美中互利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手術量超過28000台,較2016年增長約46%。

達芬奇機器人的成功也吸引其他公司想從市場分得一杯羹。

2015年3月,強生官方博客宣布,其旗下一家生產醫療設備的公司 Ethicon 未來將會和Google X 實驗室的生命科學部門宣布成立一家名為VerbSurgical的初創公司,目的是合作研製輔助手術機器人,令醫生、病人乃至整個醫療系統都受益。這兩家公司的合作加速了醫療設備智能化的過程。

在國內,Intuitive Surgical還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直觀復星,共同研發和生產用於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微創手術機器人產品。

今年11月6日,在上海舉行的進博會上,來自北京、貴州、河北、雲南、新疆等多個省市的21家三級甲等醫院與直觀醫療達成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採購意向,總金額超過了6000萬美元。

參考資料

1. 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2018/11/05/heart-surgeon-turned-training-pioneering-robot-used-operation/

2. 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2018/11/08/tougher-rules-demanded-robotic-surgery-catalogue-errors-leads/

3.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6363243/Pioneering-robot-KNOCKED-medics-hand-middle-heart-operation.html

4.http://www.cd120.com/dfqss/80812.j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講堂 的精彩文章:

最佳論文揭曉:詞嵌入獲得的信息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多得多
喲,寫Bug呢?Facebook發布AI代碼調試工具SapFix

TAG:AI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