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西方第一美女海倫與中國楊玉環,東西相異卻彼此為鏡

西方第一美女海倫與中國楊玉環,東西相異卻彼此為鏡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同族群和文化都不得不反思「我們是誰」。這既要回望自身的歷史文化,也需彼此為鏡。

原文 :《不同文化內核的存異與溝通》

作者 |中國戲曲學院跨文化交流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 孫燾

圖片 |網路

中國與西方文明的遭遇,不僅是器物、制度層面的磨合,也有文化觀念的碰撞。自晚清以降,中國對「世界強國」的態度皆以學習為主。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文化內核部分難以移易。全球化過程越深入,文化內核的差異越突出。要避免「差異」轉成「對立」,首先要有建立在深層比較之上的相互理解。

文化比較的深層問題在信仰追求方面,這裡從兩個「第一美女」的傳說談起。西方文化中的「第一美女」是海倫,她的故事來自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愛神阿芙羅狄忒利用「天下第一美女」海倫贏得「最美女神」之譽,競爭者之間的怨懟引發人間一場大戰,海倫成了特洛伊戰爭的導火索。在中國「四大美女」的傳說中,楊玉環的故事最有戲劇性和命運感:天生麗質,萬千寵愛,達到了幸運的極致,轉而成為安史之亂的替罪羊,「宛轉蛾眉馬前死」……戰爭的實際緣由絕不會僅是女人,但經典故事敘述卻反映著特定文化中的思維取向。兩個經典故事所涉及的美女都被認為是戰爭的「罪魁禍首」,區別也很明顯:海倫被輕輕地放走了,而楊貴妃被無情處決。

「美」與價值觀

受人尊敬的特洛伊長老們說起這個「罪魁禍首」時頗多糾結,首先讚歎「她的長相就像不死的女神」,又覺得這種欣賞的代價太大,還是把她送走吧!為「美」而戰卻是西方文化里一以貫之的傳統,中世紀的騎士甘願為傾慕的女子赴死,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為紀念七月革命而作的《自由引導人民》,也以一女子的形象來象徵「自由」,揮手召喚著勇於犧牲的戰士。中國傳統文化恰相反,捲入政治和戰爭的女性都被斥為「紅顏禍水」。唐明皇手下的將士們在面對「最美的女人」時一點都不糾結,一致要求處死她,才可以繼續為君王效忠。

《自由引導人民》

這種差異涉及對「美」的觀念歧異:從古希臘開始,「美」就是最高理想的化身,是公共的,每個人都可以去欣賞,海倫能被掠劫,她象徵的「完美」卻不歸國王貴胄專有。理想不為一家一姓私據,是因「真」「善」和「美」等最高理念皆以超越人間的幾何學為典範——無論人世間如何紛爭擾攘,平面三角形的內角和永遠都是180度。在古代中國,「美」卻只是宇宙大化中暫時的華彩,多是掌權者的佔有物——不僅女性被物化,舉凡宮室、園林、字畫也多為皇帝王公及其附庸所有。不僅紅顏多薄命,自秦朝的阿房宮始,歷代的宮殿珍玩也多在改朝換代之際難逃一炬。

你願為何而死?

更深一層則為「終極關切」的不同。所謂「終極關切」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意義來源,有一個明顯的判斷標準:「人願意為了什麼人或事物而死」。哲學家蘇格拉底有其終身以之的真理境界,故不畏避死;宗教信眾為信仰,藝術家們為創作,都甘願捨棄其他的一切;群體以理念標籤劃分彼此,宗教戰爭和民族主義狂熱多源於此。所有這些追求都遠離人間煙火,嚮往絕對的、永恆的、普遍的理想。人世苦短,能投入於永恆不滅者,此心方安。

傳統的中國人最能取得共識的一句話是「為了孩子」,是用「生生不息」克服生死大限。愚公移山的故事有其深意:個人的力量在高山面前不值一提,但山再大也是有限的,人卻可以無限地生息繁衍。若以無限對有限,最終的勝利者還是人。然而,如此宏壯大業若能成立,卻有一個必要條件:愚公的子孫不僅要無限繁衍,還不能有任何一人對世世代代搬運土石提出疑問。現實雖然沒有寓言那樣極端,但「不肖子孫」總是一種極嚴重的指責。「肖」是「肖似」,要跟前人一般模樣,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超穩定的農業社會現已不在。今人的迷茫是:後輩「不聽話」,何得慰此生?

不求「完美」

中國的士大夫更重視把「生生不息」提煉為理想和價值。孟子說「捨生而取義」,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此「道」來自於農業文明中有常而又莫測的「天道」,落實在人倫綱常的「道理」,體現在各種技藝里的「門道」。此「道」是人間性的,在多變的、豐富的生活中才能學而時習之。電影《海上鋼琴師》中長居游輪的藝術家寧死不登岸,因為害怕人世間的複雜。這邊天上的神仙姐姐們卻總想下凡,嫁個窮書生,做家務,養孩子。

在人間,沒有絕對純粹之物。中國人理解的「真」與「善」總有一定適用範圍,真相總有多面,規則貴在變通。特定形態的「美」也總是片面的、暫時的,「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執念於一隅聲色,汲汲於壯觀美景,反而會讓人變得固執和偏狹。所以,《道德經》告誡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傳統的美學觀念是以不求「完美」。木秀風摧,月盈則虧,一旦美到極處,就要「完了」。

互為他山石

海倫與楊貴妃,相隔萬里千年,彼此不相識。中國自古有高原、大漠與大洋為屏障,百餘年來方始放眼遠望。

中國的有識之士曾懾服於西人強大的科技和組織力,之後努力掌握以至逐漸趕超。在「現代化」的追求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於理解科技、制度背後的理念。技術創新的源頭是不計現實功用的科學研究,總需有些疑問和好奇;現代社會講求普遍規則,不承認人治的「求情」和「通融」;美感領域則更多體現著觀念更替之際的矛盾,例如每個城市都有一模一樣的民俗步行街,每條步行街都售賣一樣的「傳統老酸奶」;年輕人也緊跟潮流,用一樣的破洞褲子表現個性不羈。

如今西方文化也面對著深刻的挑戰。科學技術讓今人越來越接近諸神的世界,千里眼、順風耳、日行千里皆已平常,遊戲和虛擬現實里的魔法也遠多於七十二般變化……我們的生活已越出一切歷史經驗的參照系,人類正加速駛向未知的大洋。便捷的交通方式大大壓縮了空間距離,社會生活里卻產生更多隔閡。人們的理想、原則、觀念、審美取向固當堅守,但族群殊異,所懸理想必不能一致。若不能在異中見同,觀念中的差異終究導向現實紛爭,而今日的衝突規模卻早已不是特洛伊戰爭可比。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同族群和文化都不得不反思「我們是誰」。這既要回望自身的歷史文化,也需彼此為鏡。中國與歐美各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也都需要升級各自的操作系統:一方面,用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去克服功利和短視,敬畏契約和規則,鼓勵自由的創造;另一方面,人類除了有民族、宗教、習俗、階層、觀念的分別,還有相通的美食、裝飾、童真的歡笑、對逝者的哀傷。把人聯結在一起的不是通天塔,而是同類感和同情心。

若有一日,楊玉環的美不被專私,眾人能坦然欣賞;人能欣賞海倫之美,又不為之大動干戈,就是兼美之境了。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31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法律不強人所難:每一次熱點都提供了法理思維的思考
前三個季度,上海是最能掙錢也最能花錢的城市!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