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80後曾拿過的時代紅利,90後拿不到了

80後曾拿過的時代紅利,90後拿不到了

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家,時事與財經評論人)

前幾天,朋友圈充滿歡騰與慶祝。不過,卻是涇渭分明的兩群人、兩件事。

一件是電競戰隊IG,在英雄聯盟S8世界總決賽中,奪得世界冠軍。中國英雄聯盟戰隊終於登上最巔峰,圓了無數玩家的夢。另一件則是,上海上港隊奪得中超冠軍,這也是上港隊史上首個中超冠軍。為前者歡呼的,多數是90後,95後,而為後者歡呼的,多數是80後、70後。更重要的是,人們發現,90後不知道上港隊,而80後、70後不知道IG。(相關閱讀:《生活在割裂世界中的IG一族和中老年人》)

於是,很多人在朋友圈感嘆不同年齡段人群之間的深重的代溝。對於代溝的感嘆僅僅表面,背後的潛在意思則是,兩代人的代溝,體現為一種先進的娛樂形式(電子競技)與落後的娛樂形式(足球聯賽)之間的對比與差距。然後,更深層次哀嘆則是,這是兩代人在技能、能力上的差距

60年代出生的人追鄧麗君,70年代出生的人追費翔,90後追鹿晗,明星各領風騷,卻如流水易逝。但是,雖然明星變了、風格變了,甚至性別都變得不確定了,但無論如何,總屬於同一種娛樂形式,同一種媒介。所以,人們把這種差異視為流行與文化,乃至社會變遷造成的代際差異。而即便文化有流行、先進之分,但還談不上技能高下。追鄧麗君的即使看不慣追鹿晗的,但起碼,也能看得懂。追鹿晗的,並不需要比追鄧麗君的,多具備一些技能。

但是,同為競技,遊戲與足球卻截然不同。足球是傳統的體育競技項目,而遊戲、網路遊戲,要懂電腦,手機熟練。那似乎是新一代人的特權。所以,70後、80後的哀嘆,似乎有點道理。不僅如此,在這一波創業大潮中,對90後的熱捧也表明,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甚至還有這樣的總結:90後是網路的原住民,80後是網路移民,70後是網路難民。

但是,這個觀點並不靠譜。

先說IG。80後、70後並非不玩遊戲。從任天堂紅白機、到PC時代的沙丘;從紅色警報、帝國時代、到cs、魔獸,再到英雄聯盟;從即時戰略到即時戰術,遊戲並沒有本質性的差別,更多的是一種流行上的差別。

人群對遊戲、特別是對戰類遊戲的易感度,或者說某種遊戲的流行局限在某個年齡段,其實源於生活場景——集體生活。90後大多數還在學校,同住一個寢室,同樣的作息時間,很容易即興來一場英雄聯盟,就如80後的星際與魔獸。

而已經進入家庭生活的70後、80後,當年的室友,現已經分隔天涯。聯網打遊戲?技術上的確簡單,但是,要找到幾個人同時有時間,有興緻來一局,恐怕並不見得比他們穿越整個城市,聚到一起喝酒來得更容易一些。最容易的選擇,恐怕就只能窩在沙發上看場中超,再發個朋友圈。

所以,IG和中超,不過是生活場景造成的流行文化的差異,並非技能差異。

實際上,和這些哀嘆,和對90後的熱捧,還有那些關於神奇的90後的都市傳說,截然相反的是,技術進步導致的代際技能差異最大的一代,並不是90後,而是70後、80後。這一代人,才是這一波技術進步帶來的時代紅利的最大受益者。是的,你們都搞錯了,不是90後

最近,有個2018年中國大學畢業生薪酬排行榜,這些榜單,未必準確,權作參考。在這個榜單中,以理工科著稱的清華以9065元奪得頭魁,成為畢業生薪酬最高的大學,緊隨其後的是北京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平均薪酬為9042元和9020元。

在進入21世紀的頭幾年,也就是大約20年前,第一批80後剛剛大學畢業的年代,一個985的計算機本科,能拿到多少起薪呢?7000元。

7000元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當時同為985的其他專業,比如化工,薪酬最低的800起,普通的1000出頭。如今計算機專業的應屆生薪酬當然也相對更高,但卻無法拉開如此大的差距了。

為什麼會這麼高?因為那時只要是一個企業,就一定會招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企業都要建企業內部網,還要做一個企業自己的網站。在此之前,很多企業可能從來沒有IT人才。

獲得這個技術帶來的薪酬紅利的不僅僅是大學生。那個時代,社會上有很多培訓班,培訓什麼呢?Word、Excel、Powerpoint,一個初中水平的年輕人,只要花錢去學了這三樣,就能號稱自己懂電腦。而有了這三個字護身,就能在公司找到一個職員的工作。

如果那時的80後才畢業,享受到技術紅利還僅僅只能體現在薪資上的話,那時的70後,則因為其更大的年齡、更多的閱歷,更多的資源,享受到了技術的更巨大的紅利。很簡單,看看互聯網富豪,以及互聯網上市公司的中高層就知道了。

這才是技術進步造成的代際技能差異。

這才是技術給與一代人的時代際遇。

到現在,90後還有這樣的時代際遇嗎?沒有了。對90後的溢美之詞,大約是在這一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起來的,且不說口惠而實不至,這一波創業潮也是計算機技術對社會改造的強弩之末。

這是因為,技術進步慢了下來

從上世紀50-60年代晶體管、集成電路發明開始,這一波技術爆炸已經持續了70年。如今,摩爾定律已經失效。電子、IT行業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慢了下來。人工智慧雖然方興未艾,但本質上,仍然是二進位計算機技術。

硬體放緩,軟體也會放緩,則相應的技能差別也在消失。word97 和word2017,有本質區別嗎?沒有。20年前,會電腦,會word、ppt是技能的分界線,是年輕人與老人的分界線。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會word,他的上級不會。

但現在,一個90後的20歲職場新人,比他的70後的40歲的上司,多了什麼技能呢?可能70後還需要教90後如何做好PPT。

時常遇到90後來問電腦問題,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我的長輩找我問電腦問題的唯一理由就是:你比我們年輕。但現在,這個理由已經不成立了。

相比之下,如今,90後比80後,多了什麼能力呢?玩手機、看二次元嗎?但是,並不是玩手機的時間多,就懂產品設計;看二次元動畫片多,就懂文化與傳播。在產品的設計、洞察消費者等領域,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專業的、系統的知識、技術、方法。並不是身為某個年齡段的人,就天然的具備了這種方法,這種洞察能力。我們看到一個90後成功,是因為他出色的專業能力,而不是他的年紀賦予的能力。

職場新人大殺四方的劇情,其實並不多見

實際上,技術發展本身,也在抹平、減少這種差別。為了利潤,市場從產品設計、營銷上,都在努力填平代際技能的差異。那些20年前沒搭上pc時代,滑鼠時代的船的人,現在搭上了觸摸時代的列車。

技能差別沒有了,同樣的,時代際遇,也同樣沒有了。

技術不再爆炸式發展,從行業角度,帶動作用會減小。簡單的說,從2G升到3G,效用非常明顯,會刺激人們的相關消費,而從3G到4G,帶來的效用就相應變小,而從4G到5G,則會更小。從應用角度來看,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剩下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所有的生活場景,已經無數遍被人拿著手機審視過無數次,所有可以被結合、被改造的場景都已經或正在被結合、被改造。創業變得更加艱難,併購、收縮的新聞比天使投資更多。

不管那個時代,代際間的文化差異、隔閡、代溝肯定是存在的,年輕始終是優勢,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技能上的差異,更不意味著由此造成的時代優勢。時代優勢並不是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會有。不能混淆了時代優勢與年紀優勢。

所以,如果90後是互聯網的原住民,那麼,70後、80後則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默默在背後制定著這個世界的規則。那些各種炫目的、妖艷的、新奇的90後、00後網路生態背後,是默默掌控這一切的,油膩的70後、80後們在含笑不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你不是鄧文迪,那就相信愛情吧
殘酷愛情背後蹩腳的聖人製造者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