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微軟亞洲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

微軟亞洲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

所有的故事,從一張1998年的老照片開始。

1998年11月,微軟亞洲研究院正式在北京成立,照片中的這些人是第一批創始人。如今,研究院已經走過整整二十個年頭,擁有200多名研究人員,以及超過300名訪問學者和實習生。

在二十周年慶典上,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看著這張充滿歲月感的照片,不禁感嘆,照片里的自己年紀不過三十齣頭,正值芳華。

就在這幾天,騰訊也迎來了二十周歲的生日。有朋友感嘆,相比之下,由騰訊書寫的二十年是風起雲湧的互聯網商戰史;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二十年,則更少成敗,更多的是技術人的詩與遠方。


「黃埔軍校」稱號已有十年

長期以來,微軟亞洲研究院被外界視為計算機行業的「黃埔軍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頂尖技術人才,持續為企業和學術界輸血。

如今,近7,000名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院友遍布全球,活躍在科研創新、產業創新的最前沿。其中,有200多位院友在世界各地的頂尖高校執教,超過55位院友受到了國際以及中國學術界的高度認可,包括入選中國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基金,以及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美國計算機協會(ACM)院士、美國人工智慧學會(AAAI)院士等。在產業界,超過15位院友在互聯網企業擔任CEO或CTO,範圍幾乎覆蓋全部中國最頂尖的互聯網企業。更有超過115位院友在創業大潮中開拓創新,其中至少有5位是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

微軟亞洲研究院作為一家企業研究院,卻獲得了與世界各大頂尖學府相比也並不遜色的稱號。不過,學校的任務是培養人才,而企業則更希望人才為之所用。「黃埔軍校」這一稱號也被解讀為培養了人才但是卻留不住人才。

這一問題困擾著洪小文,不過他說,「後來我想通了,十年前大家就開始說研究院是黃埔軍校,五年前、三年前也在講,直到今天。如果用時態來講,這絕對不是過去式,是現在完成進行時,這些年有人才走,也不斷有人才來,研究院才能一直保留住這一稱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同階段去做不同的事情,這無可厚非,我們很高興的是所有的院友在離開時,都表示自己有所成長,也都懷念研究院的時光。」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友會成立儀式上簽名

這二十年來,「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傳奇的人才,有的依然留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有的進入了BAT等大公司,也有的投身創業,自己打拚出一片天地。這些人在業界耳熟能詳,他們是:

李開復——微軟亞洲研究院第一任院長,現創新工場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創新工場工程院院長

張亞勤——微軟亞洲研究院第二任院長,現百度總裁

沈向洋——微軟亞洲研究院第三任院長,現微軟唯一的華人執行副總裁

洪小文——微軟亞洲研究院現任院長,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

張宏江——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退休的金山軟體CEO,如今源碼資本投資合伙人

王堅——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雲」之父

馬維英——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今日頭條副總裁;

許峰雄——前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被譽為IBM「深藍」之父,於微軟亞洲研究院退休;

湯曉鷗——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負責人,現商湯科技創始人;

孫劍——前微軟亞洲研究研究首席研究員,現曠視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

王海峰——博士畢業後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自然語言處理,現百度高級副總裁,AI技術平台體系總負責人,百度研究院院長,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權威專家;

林斌——2000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2003年與張宏江、張亞勤聯合創辦微軟亞洲工程院,現小米集團創始人、總裁、手機不總經理;

趙峰——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現海爾集團CTO、副總裁;

李世鵬——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現科大訊飛副總裁、訊飛AI研究院聯席院長CTO;

周明——現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候任主席、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

芮勇——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現聯想集團CTO、高級副總裁;

余凱——2002年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進行圖像搜索方面研究,現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及CEO;

鄭宇——前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研究院,擔任城市計算領域的負責人,現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城市計算事業部總經理、京東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長、京東金融首席數據科學家。

何曉飛——2001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現飛步科技創始人及CEO,最早NIPS發文的中國籍學者之一;

賈佳亞——香港科技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騰訊優圖實驗室傑出科學家,IEEE院士;

何愷明——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生,現Facebook AI Research研究院,拿下眾多計算機視覺學術獎項。

建院二十周年,羅列出二十個人也正好是一次紀念,這二十人引領著行業發展,但是雷鋒網編輯相信7000名校友在二十年間更是從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世界。


產業界與學術界的橋樑

微軟亞洲研究院自成立以來首要的目的就是推動整個計算機行業領域前沿技術發展,致力於包括自然用戶界面、智能多媒體、雲和邊緣計算、大數據與知識挖掘、計算機科學技術和人工智慧等六大方向的研究,成立後很快就發展成微軟在美國本土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究機構。

如今,不少企業為了長遠發展的考慮都在建立研究院做基礎技術的研發,微軟亞洲研究院無疑是一個典範,其有哪些值得效仿之處呢?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慧及研究事業部負責人,也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前任院長沈向洋談到了幾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做科研要有開放的研究環境。在當時的中國,企業做研究院是很新鮮的事,大家沒想過企業能成立開放的研究院,將自己的成果對外分享。微軟亞洲研究院自成立起就堅持開放和分享,不斷邀請全世界的計算機科學家,圖靈獎獲得者來到中國分享成果。

第二個原因,微軟公司從CEO開始就信任研究,有做科研的決心。27年前,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下決心做研究院,成立了微軟研究院;21年前在英國成立劍橋研究院;20年前來到北京。蓋茨之後的鮑爾默和薩提亞也都不斷加大投入做技術研究。

第三個原因,做科研的創新精神。科研文化有很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創新,敢於去質疑過去的權威。這是在中國做研究院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正如沈向洋所說,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誕生離不開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的前瞻性思考,研究院的發展也離不開開放合作的精神。

微軟研究院創始人Rick Rashid回憶道,微軟在1991年建立微軟研究院,對微軟在1996年推出Windows95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當時,圖形方面的論文有四分之一都來自微軟。1996年時,比爾·蓋茨給Rick Rashid寫了一封信說研究院對公司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希望研究部門能擴大三倍。Rick Rashid回憶道,當時微軟研究院只有100人,只有走出美國,才能實現這樣的擴張。

參加慶典的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都談到了1997年比爾·蓋茨來訪北京的一段緣分。郝平回憶道,23年前比爾·蓋茨到訪中國,專程訪問了北京大學,在北大校園他感受到了深厚的學術氛圍,決定在中國設立基礎研究機構。正巧的是,邱勇也談到了類似的淵源,2007年比爾蓋茨接受了清華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在演講時他談到,十年前(1997)訪問清華的時候,感到清華學生非常聰明,充滿熱情和創新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促使他決定要在北京建立一個亞洲研究院。

相信當時比爾·蓋茨也同時感受到了北大清華兩大高等學府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好學之風。微軟亞洲研究院所處的丹棱街,與北大清華也就一站之隔,地理位置的優勢也使得彼此之間來往密切。

有著良好的學術環境,微軟亞洲研究院得以於各大高建立長期的學術合作,搭建起產業界與學術界之間的橋樑,在這二十年也不負眾望地結出累累碩果。

二十年二十篇論文

微軟亞洲研究院自創建以來,共有4位院長。第一位院長是李開復,第二位是李亞勤,兩位任期都是2-3年時間。沈向洋是第3任院長,任職4年後由洪小文接任,到現在已經擔任院長十一年。

沈向洋回憶道,當時他剛任職時,微軟亞洲研究院還在裝修,他戲稱當時他接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給研究院挑地板,正是因為挑對了地板顏色,研究院發展越來越好。到2004年6月的時候,國外媒體MIT Technology Review發布文章稱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全球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當時沈向洋正在美國的機場,看到這個雜誌,興奮地把雜誌攤上全部的MIT Technology Review都買下來了,老闆感到十分吃驚。

紮根於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能夠獲得國際認可,主要還是靠研究實力。據沈向洋介紹,二十多年來微軟亞洲研究院在頂級會議、期刊上發表了超過5000篇論文,其中50篇得到最佳論文獎。就在剛剛公布的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學術大會AAAI 2019論文入選名單上,就有27篇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對於沈向洋來說,每一篇論文都讓他印象深刻,結合二十周年的主題,他選擇了二十篇論文來給大家做介紹。

1999年,微軟研究院在計算機圖形圖像領域發布的一篇名為《Plenoptic Sampling》的論文在SIGGRAPH上獲得了廣泛關注,為研究院的科研能力打出了名頭;然後是2007年的一篇《Learning to Rank:From Pairwise Approach to Listwise Approach》,這篇論文使得研究院在機器學習領域進入了世界一流;2018年,在神經網路機器翻譯領域的這一篇《Joint Training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Models with Monolingual Data》也很為重要。

二十周年的歲月,正是一篇一篇的論文,一個個產品和技術不斷滲透和影響行業,使得微軟亞洲研究院能有現在的榮光。以上三篇論文,還沒看過的朋友值得去找一找,由於時間有限,我們沒能聽到沈向洋介紹全部的20篇論文,後續有相關資料,雷鋒網會再做介紹。


五大重點領域

微軟亞洲研究院重視基礎研究,但是也站在了產業第一線,這與學校有著明顯不同。不少去到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人,都懷揣著用產品去改變世界的願望。

沈向洋也介紹了微軟亞洲研究院五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點領域:互聯網和搜索、網路和系統、機器學習和智能、語音和語言、視覺和圖形。此外,慶典現場微軟放出了微軟亞洲研究院支持的眾多微軟產品信息,雷鋒網編輯也總結在了這裡。

第一個領域,互聯網和搜索。微軟的主要產品是 Bing(必應)。Bing搜索引擎在美國有1/3的市場份額,在英國也有20%的市場份額。用戶在使用必應搜索時,網頁的存儲、分析、獲取以及排序等大規模分散式系統的設計工作都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同時也幫助Bing變得更加智能。

在技術展區的「機器認知智能」領域,雷鋒網發現了「基於視頻的對話式AI引擎:輕鬆查找視頻片段」這一應用在Bing的技術,據了解,當用戶在Bing搜索視頻時,Bing可以根據關鍵詞找出視頻內容中對應的內容,將這一片段標記出來給用戶。還有「基於知識抽取和摘要的多數據源問答」,這一技術支持Bing能夠理解文章內容,直接從文章中摘出問題的回答,節省用戶時間。

第二個領域,網路和系統。在人工智慧時代,微軟已經放棄「移動為先,云為先」的戰略,轉變為「智能雲&智能邊緣」,作為微軟的核心雲計算產品Microsoft Azure起著決定性作用。Microsoft Azure裡面有很多存儲、計算、網路的關鍵技術都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貢獻出來的。在核心的Azure Compute部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們設計了高度優化的資源分配和VM布局演算法,增強了Azure中的VM可用性,累計節省成本超過10億美元。

第三個領域,機器學習和智能。這裡主要是指AI演算法和框架,Azure ML和ML Net里集成了許多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演算法,包括分散式參數伺服器Multiverso、主題模型LightLDA、高性能機器學習演算法LightGBMb, LightGBMb被用於必應搜索的廣告點擊率預測。微軟亞洲研究院還專門研發了Tools for AI,為開發者體用一個全平台、全團建產品生命周期、支持各種深度學習框架的開發套件。

第四個領域,語言和語音方面。通用人工智慧是比爾蓋茨一直想實現的願景,語言和語音技術是其核心。2018年在由斯坦福大學發起的SQuAD文本理解挑戰賽榜單上,微軟亞洲研究院的R-NET和NL-NET模型分別在EM值(表示預測答案和真實答案完全匹配)和F1值(表示預測答案和真實答案近似匹配)兩個維度上率先超越了人類分數;2018年3月,由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微軟雷德蒙研究院共同研發的機器翻譯系統,在通用新聞報道測試集newstest2017的中-英測試集上首次達到了可以與人工翻譯媲美的水平。目前,Windows中語音合成相關的產品功能,全部都採用了微軟亞洲研究院所提供的語音合成(TTS)引擎。

第五個領域,視覺和圖形。目前計算機視覺的發展離不開微軟亞洲研究院提出的殘差網路ResNet。兩三年前,研究院在ImageNet上用了152層的網路去做到準確率達到了96%,今天殘差網路已經成為大家做計算機視覺的標配, AlphaGo Zero也用到ResNet來下圍棋。

而最近微軟亞洲研究院在視覺和圖形領域的突破是OCR(光學字元識別),在OCR方面,微軟亞洲研究院有著全世界最好的技術,沈向洋十分自豪地說。當然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很多的技術應用在非常多的微軟產品當中,包括Windows、Cognitve Service、X-box、Hololens、Kinect,這些產品都與微軟亞洲研究院息息相關。例如,Windows 10中首次與大家見面的Windows Hello所採用的人臉識別技術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


賦能各行各業

人工智慧時代,技術與落地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科技發展更加離不開與行業的協同創新。近年來,微軟亞洲研究院也與金融、醫療、教育等多個行業的領軍企業展開了技術及科研合作。

2017年11月,微軟亞洲研究提出了「數字化轉型即服務(DTaaS)」的概念,並正式成立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匯」,旨在充分利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科研智慧儲備,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挑戰,讀懂科技發展的趨勢,探索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創新匯」成員既有大型國有企業、全球知名外資機構,也有龍頭民營企業和初創公司,涉及領域涵蓋金融服務、製造、物流、零售、教育與醫療健康等多個行業。

慶典上,作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匯」首批成員,全球知名教育公司培生(Pearson)介紹了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合作。培生以微軟小英為技術基礎,共同打造了朗文小英。學生在家進行英文對話和發音練習時,只需開啟微信中的朗文小英,即可直接進行英文對話。同時,朗文小英會對學生的口語表現進行打分和指正,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家長的「啞巴英語」和口語不夠標準的問題。目前朗文小英已經支持培生朗文旗下9個級別的學習內容,服務於35,000餘名學生,並且從內容的多樣性和使用群體上都在不斷擴大。

同樣是「創新匯」首批成員,國際知名製藥企業輝瑞(Pfizer)也展示了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在醫療領域的合作。主要是利用運行在微軟智能雲上的計算機影像識別、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服務,共同探索實現自動化、高效率、高準確度的醫學影像識別技術,大提升真菌樣本檢驗識別的時效性、降低人工檢驗的工作強度、並將這項檢驗工作普及到更多醫療機構。

洪小文談到,對於未知的探索和對於未來的創造,不能只靠一個公司,我們需要整個生態圈共同實現。二十弱冠,微軟亞洲研究院繼續開放創新的征程。

最後,雷鋒網編輯在此也與大家一同慶賀微軟亞洲研究院二十周年華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我與30支黑客戰隊的角色扮演play
英特爾重申IoT三大戰略,邊緣側布局初見成效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