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文武小生——李小鋒
秦腔是陝西人豪爽的精神產物,是大清之風。秦人自古好秦聲,在廣闊的關中大地乃至大西北,人們喜歡到極致的必然是大開大合的秦腔,不論是鄉間土台還是城牆根下,必然會有那種發自民間沒有絲毫裝飾的秦聲秦音。
在秦腔廣泛流行的西北五省地區,李小峰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的扮相英俊瀟洒、唱腔悅耳高亢、功力深厚紮實,從10歲便開始學習秦腔的李小峰在這條藝術道路上前行了40多年,每一個角色經過他的精心演繹都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小峰出生在陝西臨潼縣房家村,從小跟隨著父母親一起走村串鄉去看戲,村裡的演出幾乎一場沒錯過,秦腔的種子也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
11歲那年,正值當時國家倡導為農村培養文藝骨幹,李小峰受當教師父親的影響,順利考上了臨潼文藝訓練班。在訓練班的5年時間裡,李小峰跟著老師練習唱、念、做、打,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
1980年,李小峰考入陝西省藝術學校,繼續學習秦腔表演。那時候的李小峰練功刻苦在全校是出了名的,憑著一股子韌勁和那種永不服輸的勁頭,他在班級里表現得尤為突出,深受老師們的喜愛。
《白逼宮》是李小峰的畢業劇目,也是他的成名之作。1987年,陝西廣播台舉辦「西風杯」秦腔廣播大賽。李小峰憑藉《白逼宮》獲得了優秀唱腔獎。那一年的李小峰22歲,剛剛被分配到陝西省戲曲研究院。
《白逼宮》是一出以唱功見長的小生戲,若非有極好的嗓音,否則是不敢輕易嘗試的,而李小峰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他演唱的《白逼宮》不僅清脆高亮、圓潤甜美,而且加入了自己獨特的唱法和技巧,讓人聽起來既熟悉又新穎,別有一番韻味。
在李小峰看來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戲曲演員,就需要突破自身的局限,不斷地向所有的人學習。1994年,李小峰就前往北京拜著名京劇小生藝術家葉少蘭為師,這種跨劇拜師學藝的事情在當年可以說是轟動了整個戲曲界。
2003年,李小峰帶著三部折子戲《打柴勸弟》、《白逼宮》、《盤腸戰》衝擊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這三個折子戲是長期流傳在秦腔舞台上的劇目,也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李小峰敢將它們當做自己參賽的劇目,足見對自己的自信。他精彩的演出也被評委專家們譽為「中國戲曲界的一匹黑馬」,李小峰如願以償地獲得了當年的梅花獎。
在收穫梅花獎之後,李小峰開始意識到作為一名戲曲演員,不僅要學習唱念做打,更要有豐富的文化積澱,要使自己成長為明明白白的藝術家,而不是當一個糊裡糊塗的唱戲匠。
2003年,李小峰以地方戲演員的身份報考了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研究生班。在北京系統地學習了戲曲文化理論,成為了秦腔界首位研究生。
在眾多的榮譽和光環下,李小鋒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扛起了秦腔傳承的重任。從2011年開始,李小峰就嘗試著在正式開演前,給觀眾普及一些戲曲知識,他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為觀眾邊講邊唱做示範,收到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
同時李小峰為了爭取更多的年輕觀眾,他還多次到大學校園,為大學生舉行秦腔講座,讓更多的年輕人體會秦腔藝術之美。
在這四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李小峰已經把秦腔當作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他來說秦腔是他的根、是他的魂,無論未來怎樣,他將一如既往的在秦腔這條藝術路上不斷攀登、不斷前行。
在本周日21:20分播出的《戲碼頭》第六期《越王勾踐劍引出的春秋故事》中,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秦腔名家李小鋒的精彩演出吧!


※長城抗戰,日軍為什麼睡覺都要帶著鐵護脖?
※一座漢代梁國墓葬,經過兩年發掘,墓主人身份為何依舊成謎?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