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系列篇一,《中國空軍的崛起,國產戰鬥機發展歷程》之殲-5

系列篇一,《中國空軍的崛起,國產戰鬥機發展歷程》之殲-5

看到第十二屆珠海航展的成功舉辦,相信每一位國人都熱淚盈眶,感觸良多,中國在最近一百年的歷史時間中走過來,真的不容易,經過歷史的洗禮,能快速復甦,重回世界一流強國的隊伍,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驕傲。在珠海航展舉辦之際,特做系列片,《中國空軍的崛起,國產戰鬥機發展歷程》來帶領每一位讀者一起回顧歷史,走進歷史,目睹我國空軍這一路走來的點滴歷程。

米格-1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料朝鮮戰爭成為世界送給新中國最奢侈的禮物,在1950年10月25日,我國應請求遠赴朝鮮,志願軍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直到1953年,才將此次戰役蓋棺定論,簽署了《朝鮮停戰協議》。雖然最後我們算是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但是過程有多難,到底有多痛,只有我們自己知道,美軍強大先進的軍事裝備對我國志願軍的威脅造成了揮之不去的陰影。空戰中所受到的重創尤為明顯。

米格-17雕塑

經歷過傷痛就會奮發圖強,我國在意識到這一嚴重問題後,開始了仿製生產噴氣式戰鬥機的工作。在起步初期,還得感謝我們曾經的老大哥蘇聯,在1951年10月開始,對我國的飛機修理和對發動機和生產條線進行技術援助的工作。當年我們試製的戰鬥機就是老前輩米格-15噴氣式飛機。經過三年的時間效果已經非常顯著,這時蘇聯政府提出暫停試製米格-15殲擊機的建議,原因是在當時米格-15其實已經脫離了時代的發展,屬於落後機型,中國是世界第三大國,這樣的戰鬥機絕對滿足不了中國防空作戰的需求。

殲-5

蘇聯政府在1953年11月25日,同意向中國移交米格-17殲擊機的製造權,由此也引出了瀋陽國營112廠的葉正大、王新、庄樹山等7人赴蘇聯考察的事件。去到共青城126廠時,七人發現蘇聯早就不生產米格-17殲擊機,現在生產條線上的主力是米格-19,而且竟然正在朝兩倍音速的米格-21飛機進行過渡。七人在心裡暗自研究著126廠噴氣式飛機研製的全過程。

殲-5

回國後在1955年4月,蘇聯米格-17殲擊機技術資料和圖紙全部到齊,外加考察時帶回的整個試製過程,全廠跨馬加鞭,1956年2月就將飛機的253550個全部零件製造完成,同年7月19日,一架銀白色噴氣式殲擊機騰空而起,機身印著0101的數字,屆時中國真正意義上國產殲擊機殲-5成功出世。

1956年的中國可以說正式踏上了空軍崛起之路,欲知下一代戰機如何,請看下集,系列片(二)、《中國空軍的崛起,國產戰鬥機發展歷程》之殲-6。(每日更新一篇,全系列共10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秉承以和為貴共贏發展,是真理還是謬誤?是強硬還是軟弱
傳言新兵剛開始不肯蓋軍隊配發的被子?新兵回答不是不想,是不敢

TAG:大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