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最早一批來到新疆的印歐先民,雖然被後來的征服者所同化或者稀釋,但是他們的語言卻如同化石一般留在了西域大地。

考古發現證實,使用印歐語系語言的居民至晚從4000年前開始即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圍。因此,印歐語地名遍及塔里木盆地周緣地區。例如:佉沙,羅布,尼雅,于闐,龜茲等等。其中,塞人在西域的印跡和影響非常深刻,在西域引發了一系列民族多米諾骨牌。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塞人屬於斯基泰系的印歐人東支



公元前七世紀末葉, 塞人部落已遷徙到伊犁河與楚河流域。這篇水草豐美的地區,就是後來漢族文獻中的塞地。此時的塞人大致分為四個部落,並可以得到古波斯和古希臘文獻的認證。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古希臘花瓶上的斯基泰人就是塞人的遠親與文化祖先



在公元前6世紀初期,伊犁-楚河流域的塞人等部西向擴張至錫爾河。公元前5-3世紀開始小規模的向塔里木地區滲透。到了公元前177-176年, 由於大月氏人西遷, 塞人被追放棄了伊犁河、楚河流域。一部分南下, 散居於帕米爾各地, 或者東向進入塔里木盆地諸綠洲。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部分塞人在後來南下印度



公元前140年左右, 大批塞人渡錫爾河南下。一支進入費爾干納, 一支進入巴克特里亞,滅亡了希臘人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他們的政權分別稱之為大宛國和大夏國。

在此同時, 另一支塞人順錫爾河而下, 遷往鹹海和裏海沿岸,被稱為奄蔡。而留在錫爾河北岸的塞人被稱為康居。到了公元前130年, 烏孫人在匈奴的支持下, 遠征大月氏得勝, 奪取了伊犁河、楚河流域。於是大月氏人再次西遷, 到達阿姆河流域, 並佔領了塞人的大夏。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波斯帝國的浮雕上 就記錄了來自不同部落的塞人



這一時期,由於各個部族的遷徙,在南疆盆地和北疆也出現了很多由塞人建立的政權與地名。比如姑師、小宛、莎車、西夜、依循、烏壘、溫宿和姑墨等等。比如莎車的國名就是薩卡(Saka)的音譯,其他國名也與塞人的四大部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除了很多歷史名詞,有的不易察覺的地名其實也與塞人有關係。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塞人最不引入注意的部分就是西域的綠洲城市國家



現在市面上廣泛流傳的烏魯木齊的含義是「美麗的大草原」,來自於蒙古語。但是烏魯木齊的早期發音版本,在了公元10世紀的于闐塞文文獻當中,發音是irumcina。在古代塞語詞典中,iru是樹林的意思,而cina是茂密的意思。所以在塞人的語言中,這個名詞的意思是茂密的樹林。後來這個名稱進入了回鶻語,發生了音變,被記作Urumuqi。這才有了今天的烏魯木齊。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塔里木盆地周圍的古國大都是塞人或受塞人影響



至於南疆的西域大國於闐,雖然是塞人和其他種族的混血,但是在文化上深受印度影響。其國名因為漢語語音的簡化,所以看不出其本來的發音。但是按照塞語的發音,于闐塞人的自稱Hvatana,和塞人的名字Saka一樣,都是「強有力」的意思。在語言上有著明顯的東伊朗印記。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西域出土的塞人武士青銅像



到了唐朝,于闐國的文化轉向認同印度佛教,基本上忘掉了塞人的身份。才開始將自己的國家來源,歸為東方王子和西方王子在於闐地區開戰。最後東來的王子擊敗西方,在此立國。根據大和尚玄奘的解釋,于闐國的梵語名稱是翟薩旦那(Kusatana)。在梵語中ku是地的意思,satana是乳房的意思。所以,于闐的國名其實是「大地之奶」。雖然于闐人有關於大地流奶的傳說,但傳說背後的事實,很可能暗指于闐地區的寶石--和田玉。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北朝到隋朝是的于闐波斯神像



與之類似的一個地名是南疆重鎮喀什葛爾。這個古老的地名早在唐代就已經見於記載,按照阿富汗和瓦罕地區的印歐系語言解讀,應該是「玉之山」的意思。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于闐和喀什葛爾在古代就以和田玉聞名



另一個與泛斯基泰文化有關的地名是哈密,這個名稱其實來自於有著斯基泰色彩的游牧大國烏孫。歷史上,塞族人因大月氏的遷移所逼迫。—部分南遷,而另一部分卻留於原處,與月氏和烏孫融合。烏孫君王稱號「昆彌」或者「昆莫」(Kumoli)。後來這個詞進入回鶻語就成了Khamil,再進入蒙古語之後成了Hamil。最後才有了漢文中的哈密力。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不同部落和集團之間的塞人 也會互相廝殺



產自新疆的甜瓜,也因為是哈密地方政權進貢而被稱為哈密瓜。在吃這種美味水果時,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名字,和古代的烏孫人有關係。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哈密瓜的稱呼源自古代的烏孫國王



由於漢字對於上古漢語的馴化,後來漢字的發音簡化。輔音叢基本消失,變成了一個個漢字對應簡短髮音的模式。所以漢字的記音功能越來越不明顯。經過若干年的延續,很多漢文記載的西域地名無法反應其原本的含義。但是根據古代語音還原,還是能看到塞人在西域地區活動的痕迹。

除了古老的地名之外,塞人到底還給東亞大陸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西周宮殿中的塞人武士頭像



首先,廣義上的斯基泰文化群體,與東亞的接觸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了。1980年秋, 陝西周原考古隊在清理召陳西周宮室建築遺址時,就發現了塞人巫師的蚌雕頭像。上面有典型的雅利安巫術文化的標誌「卐」字。這一標誌的來源,其實正是原始印歐文化里法術和智慧的象徵。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秦國遺址出土的塞人騎射形象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秦人一度被視為狄秦。因為秦國的族群構成中,除了頂層的東夷系和少數周朝遺民,相當多的底層秦人就是戎狄。他們佩戴草原風格短刀,崇尚騎射打獵等風俗,深受泛斯基泰文化的影響。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齊景公墓地中的車馬坑布置也是斯基泰式的



在山東的齊魯大地,齊景公的車馬殉葬墓里有著規模為600匹戰馬的尋殉馬坑。在殉葬遺迹和馬骨排列上,十分類似於高加索地區斯基泰墓葬的殉葬排列風格。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春秋齊國出土的水晶佩



臨淄郎家莊春秋墓出土的水晶腰佩,一反之前西周的環佩風格。表面沒有紋飾,沒有柔和的輪廓線,線條簡潔,色彩冷峻。整體呈現出一種俊朗的效果,反而很接近斯基泰文化的產物。所以毫不奇怪,在出土的齊國瓦當上,也會出現各種騎兵的形象。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齊國瓦當上的塞人騎兵形象


三晉之中,趙家的領地是胡化程度最重的地區。他們擊敗死敵智伯後,還把他的頭骨做成了喝酒的大杯子。每逢宴請賓客時,都會把它拿出來,以表示對智伯的極端仇恨。這一記載和匈奴人將月氏王的人頭砍下製成酒器,以及希羅多德對於斯基泰人製作人頭酒器的記載一致。可見胡風對於三晉地區影響巨大。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趙國先民給智伯的待遇就和斯基泰人和匈奴人一樣



有了這樣的文化背景,胡服騎射的大規模軍事改革,發生在趙國就毫不奇怪了。因為當地在之前就有了豐富民眾基礎和充沛的環境資源。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也是塞人的輸入成果



在魏晉和隋唐時代,一度十分著名的尉遲家族來自於鮮卑的尉遲部落。但是這個部落卻被北魏鮮卑看作別種。這是因為尉遲部很可能來源於塞人。于闐塞人王族的稱號是Vijaya或者Vi-ca,其意思就和今天英語中的victory一樣,是勝利者或征服者的意思。只在當時的漢語中翻譯為尉遲。所以勇士尉遲敬德,其實有著古代戰鬥民族塞人的血脈。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尉遲敬德的姓氏源自塞人的文字



除了武將,東亞的佛教文化也和于闐塞人有關係。憑藉著絲綢之路的重要位置,印度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傳到了于闐地區。東亞佛教漢語中的「佛」便翻譯自於闐語。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出土文獻上的于闐語 就是塞人語的一種方言


于闐畫派也在東方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隋末唐初,于闐王國相繼產生兩位藝術大師,時稱大小尉遲氏。他們的于闐畫派,融合了健陀羅風格和本地風格與中土風格。其中主要的特點是主要部分與輪廓用鐵線描摹,而如頭髮這樣的細節則用絲線描摹。整個畫面的立體感非常強而有力度,細節與整體的比例也非常合理。後來於闐畫派還東傳到了日本等地,成為了盛唐畫卷中的燦爛一筆。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于闐的塞人繪畫藝術也影響了整個東亞



公元7-8世紀左右,新疆的塞人各國逐步受到吐蕃和回鶻等力量的影響,前伊斯蘭時代的雅利安文化開始受到打擊。塔里木盆地的印歐化趨勢開始被突厥化取代。


游牧先鋒:古代塞人在東亞大陸留下的歷史痕迹

著名的李聖天 其實本姓塞人的尉遲



公元1006年,于闐這個絲路佛國,最終被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攻滅。塞人使用的東伊朗語,也被突厥語族的各種語言所同化。但其影響在今天的哈薩克語、塔塔爾語和維吾爾語里,還有許多不易察覺的古代印歐痕迹。(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