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城破損嚴重總兵奏請朝廷修繕,康熙帝斷然拒絕,其原因令人感慨

長城破損嚴重總兵奏請朝廷修繕,康熙帝斷然拒絕,其原因令人感慨

文/格瓦拉同志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最大的安全隱患往往來自於北方,如何有效地抵禦漠北游牧民族的侵擾,進而完成對他們的征服,一直都是困擾中原王朝的永恆難題。戰國以前,先民幾乎是靠血肉之軀來抵禦入侵,直到秦、趙、燕三國修筑北方長城後,局面才有了積極的改觀。等到秦始皇大規模地修築長城,將三國長城連為一體後,對北方的防禦才正式進入到相對穩固有效的「長城時代」。

長城破損嚴重總兵奏請朝廷修繕,康熙帝斷然拒絕,其原因令人感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明長城形勢圖

從秦至明,統治中原的十多個朝代,除了元朝外,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尤以明朝的規模最為龐大。明朝在修建「外邊」長城的同時,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東西綿延萬里,有九座極重要的邊鎮(「九邊」)和無數的堡壘,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其防禦功能依然不盡如人意。

所以等到康熙帝在位時,有鑒於長城的功效極為有限,便「反其道而行之」,對漠北民族(即漠北蒙古,或稱喀爾喀蒙古)的態度由抵禦改為招撫,期望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為實現這個願望,康熙帝採取「和親」與軍事威脅、「雙管齊下」的策略,終於成功地降服漠北蒙古。

長城破損嚴重總兵奏請朝廷修繕,康熙帝斷然拒絕,其原因令人感慨

「多倫會盟」前清朝疆域圖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皇帝親自巡視漠北,並與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哲布尊丹巴等35名喀爾喀蒙古王公貴族在多倫諾爾會盟,最終達成約定:喀爾喀蒙古須遵行清廷的法令;令察琿多爾濟等具疏請罪,以結束喀爾喀蒙古內部紛爭;廢除喀爾喀三部舊有濟農、諾顏等名號,留汗號,依次授以汗、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依49旗例編族,分左中右三路,並實行盟旗制度(見《清聖祖實錄》)。

「多倫會盟」標誌著喀爾喀蒙古三部歸順清朝,漠北地區自此再度歸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對於這次會盟的結果,康熙帝興奮異常地說道:「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無別矣」 (引文同上),言下之意,使漠北蒙古取代長城,成為清朝在北疆新的「屏障」。

長城破損嚴重總兵奏請朝廷修繕,康熙帝斷然拒絕,其原因令人感慨

今日的古北口長城

然而漠北民族在歷史上叛服不定,所以長城的防禦功能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似乎又不能完全拋棄,在必要的時候,還是需要加以修繕、穩固。所以就在「多倫會盟」前後,鎮守古北口的總兵蔡元便以所轄區域長城損壞嚴重為由,向朝廷「請行修築」。奏請交由廷議討論時,大臣們多表示同意,唯有康熙帝斷然拒絕。

按照皇帝的意見,自從秦朝修築長城起,雖歷經漢、唐、宋、明諸朝修繕加固,但無一例外都不能禁絕邊患。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與明朝作戰期間,也是屢屢攻破長城關隘、長驅直入,幾乎沒遭遇到像樣的抵抗。可見守國之道,在於修德安民,只要百姓能過上安定、幸福的日子,才會誠心地報效國家,而邊疆局勢自然便會穩定下來,這就是「眾志成城」的道理。

長城破損嚴重總兵奏請朝廷修繕,康熙帝斷然拒絕,其原因令人感慨

康熙帝斷然拒絕修繕長城

康熙帝話鋒一轉,接著說道:「朕曾多次巡視古北、喜峰口一帶,發現那裡的長城年久失修,損壞之處甚多,若一概加以修繕、穩固,必將耗費大量的財力、民力,勢必加重百姓的負擔。況且長城綿延數千里,如果處處加以防守,那麼將需要多少兵丁才能滿足?況且,朕新收漠北,正欲使其成為北疆藩籬,如今再修築長城,豈非多此一舉?」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里,養兵幾何方能分守?引文同上。

長城破損嚴重總兵奏請朝廷修繕,康熙帝斷然拒絕,其原因令人感慨

柳條邊示意圖

果然,自從康熙帝開始,清朝不再修繕長城,而漠北蒙古自始至終都效忠清朝,很好地發揮了屏障的作用,使得北方邊患在沙俄大肆入侵之前,得到極大的緩解。然而清朝雖然沒有修繕長城,但為了阻止漢人進入內蒙古、東北等地,竟在內地修建壕溝,大建「柳條邊」(因沿壕植柳而得名),將防禦的重點由對外轉向對內,也算是一大「奇聞」了。

史料來源:《清聖祖實錄》、《清史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死活不肯當皇帝的太子,急暈後被抬上帝位,兩年後淪落為亡國之君
唐朝到底有多開放?僅從三個方面可見一斑,千百年後依然令人嚮往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