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遼國總是欺負漢人?真實的歷史並不像《天龍八部》

歷史上遼國總是欺負漢人?真實的歷史並不像《天龍八部》

看《天龍八部》,讓很多讀者知道了胸口紋有狼的契丹人。那麼,契丹人究竟從何而來?契丹人後來又去向何方?契丹人真是「狼」嗎?今天帶著這些問題,刀叔來給你解讀契丹這個民族!

契丹是我國古代影響頗巨的北方大族,屬東胡語系,為鮮卑宇文部別支。北魏時期,契丹族名始見諸史籍。10世紀初,該族勃興於遼水之北建立遼朝,雄主中國北方200餘年。

12世紀初葉,遼朝覆亡之際(保大四年,1124),皇族耶律大石率部北趨,進而西遷中亞,征服高昌回鶻、東、西哈刺汗朝、花剌子模諸政權及乃蠻(亦作粘拔恩)、葛邏祿、康里等游牧部族,定都巴拉沙袞(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實現了對西域的統一,國祚再度強盛,並威服今新疆、中亞地區凡五世」共80餘載,史稱西遼,穆斯林史料亦稱哈剌契丹。

「契丹」之名,始見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成書的《魏書》。此後在《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唐會要》、《五代會要》、《冊府元龜》、《文獻通考》、《宋會要》等諸多史傳中,都有關於契丹人的專門記述。

林林總總的史書,對契丹之源眾說紛紜,但總體上可分為「東胡說」和「匈奴之種說」。

現代學者大多認為契丹出自東胡或鮮卑宇文部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為鮮卑出自東胡,《後漢書》記載:契丹來源於鮮卑或鮮卑宇文部。另外,宇文部有一個分支叫「迭剌部」的,就是後來契丹八部中最重要的一部。

契丹為「匈奴之種」,則是數百年後宋人的說法。也有學者認為,契丹的一支來源於鮮卑宇文部,另一源頭是柔然部南支、室韋部等等部族的匯合。

後來,大家通過一些演義小說更直觀的了解了契丹人。比如《天龍八部》中的遼國,雁門關外耶律洪基信誓旦旦要打遍天下無敵手,讓讀者們讀到了契丹人視漢人如草芥,一副狼子野心。不過,真實的歷史卻不是這樣的。

契丹人建國後即遼國,採取兩種制度: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官員也是兩撥人馬,服裝也是各穿各的,法度也是各自的法度。在遼國契丹人與漢人平等,至少官方沒有像蒙古人那樣不平等對待漢人。

為安撫遼國內的漢人,契丹人設立很多的僑城供被虜掠或流亡進遼國的漢人居住,使漢人可以像在中原地區一般生活,不致於人口的流失,況且漢人先進的生產力可以為契丹人提供很多契丹人生產不出來的物品,比如瓷器和綢緞。

有個例子,遼國都城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分了兩個城,北面是契丹人居住的皇城,南面是漢人居住的漢城。漢人住漢人的房子,契丹人住契丹人的帳篷,各自相安無事,互不干涉。

現今發掘的遼墓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及東北地區,不過許多遼墓都慘遭盜毀,就連遼朝三大陵地之一的慶陵也未能倖免。所幸盜墓賊不感興趣的壁畫卻倖存下來,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畫連在一起,恰如連環畫式的「老照片」,真實再現了千年前遼朝人的生活場景。

遼國的管理制度讓習俗迥異的民族在社會進程中自然融合,遼朝較好地把握了分寸,從而延續了200多年的國運,「一國兩制」的治國理念註定會在中國歷史上寫下光輝一頁。而它留給世人的諸多驚嘆,也以壁畫的形式得以留存,成為值得後人挖掘、借鑒的珍貴遺產……

遼亡國之後,遼國皇族曾西遷建國,也有部分契丹人內遷。他們在陝西、山西,河北北部一帶與原有的當地漢人雜居,經過元朝融合,契丹更加漢化。到明朝時期,以洪洞大槐樹為代表的人口向黃淮平原遷移,具有契丹血統的人也在裡面。

所以契丹並未消失,像中國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一樣,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了自己貢獻。

刀墓手札工作室

原創不易,歡迎關注

刀叔連續三年每天吐血原創,支持刀叔,請關注與轉發

微信搜索:刀墓手札工作室 ID:daomushouzh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墓手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特二式內火艇, 它是二戰期間日本生產數量最高的兩棲坦克
中日軍事力量的第一次對決,便讓日本安心交了一千多年的學費

TAG:刀墓手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