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馬未都:我人生中的轉折點,是那件從四萬賣到三千萬的罐子

馬未都:我人生中的轉折點,是那件從四萬賣到三千萬的罐子

每個人的一生都能遇到一些社會變化的轉折點,

往遠了說,有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新航路開闢、工業革命等,

往近了說有世界大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等。

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平均20年到25年會出現一個轉折期,能順應轉折期潮流的人就會獲得成功。

我們今天要說的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就是在收藏領域順應了時代變遷潮流的這樣一個人。

馬未都的一生也是走過很多彎路的,當過工人,當過編輯,賣過中藥。

1976年,馬未都先生21歲,正是放手做事的年紀。

1980年到1990年,馬未都從25歲到35歲,在他的採訪中他這樣評價自己這十年:這是我狂收暴斂的十年。

這十年古董價格長時間處於谷底,沒有什麼起伏。

在他開始收藏的時候,文物都不值錢,寫一篇小說能買好多碗,而現在,寫一本書也未必能買回一隻碗。

剛接觸收藏的時候,他也什麼都不懂,他的很多古董知識和交易的行規都是在北京一個擺地攤賣古董的跳蚤市場那裡學來的。

那些擺攤的人知識圖個將本求利,只要出價比進價高就能賣。

而且他們賣的東西每天都不一樣,

因此,馬未都學到很多實用的收藏鑒賞的知識。

在採訪中他回憶起自己以前一次買古董的經歷,至今還是心中的遺憾。

以前有很多古董是散落在民間的,但是主顧自己一般不清楚東西的價值,

而且魚龍混雜,因此有很多人就走街串巷類似於收破爛去收這些老舊東西。

馬未都那時覺得自己是個文化人,臉皮兒薄,不好意思跟人上街收破爛。

但他知道通縣的古董特別多,因為過去通縣是北京貨運終點,

很多黃花梨傢具在蘇州做好,通過運河運到通州,這裡就成了傢具集散地,

賣不掉的庫底子就自己留著用了。

喝街也有喝出寶貝的。

有一次,幾個農民喝出一個永樂年間的罐子,喝出來的是幾十塊錢,轉手就是4萬元。

一個古董販子大半夜給馬未都打電話,馬未都不想去,

但又很動心,反正從東四十二條到燈市口也不遠,便騎著自行車去了。

沿途馬未都發現滿街都是警察,等見到那個罐子,發現的確是真的。

那幾個農民說要買當晚結賬,「4萬元當然是便宜的,我倒是有錢,但是是港幣,農民一聽港幣不要。

都下半夜1點多了,那也不能等天亮,我給換匯的打電話,叫他半夜來,他要點高點,我說成高點就高點。

我記得特清楚,當時在路燈下換成人民幣,都兩三點了,一幫農民數錢。

路上不全都是警察嗎?

我就不敢拿那罐子回家,騎一自行車後面背一大青花罐子,警察肯定得讓我靠邊,當倒賣文物給扣了。

那天到家都三四點了,上午我一睜眼腦袋嗡地一下,壞了,這販子備不住把東西拿去賣了。

果然,3點多我一走他就又聯繫別的買家,早上8點多就給賣了,賣了12萬元。

早上他拿著4萬塊來還我,說我這回真賺了不少錢,

但我還欠人家好多債,我以後賺了大錢再分您,轉身走了。

我等於是白忙活一晚上,把港幣變成人民幣,什麼事都沒我的」。

更令人難過的是,秋天在蘇富比,這個罐子賣了200多萬港幣,

2005年,這個罐子再次出現,賣了3000多萬港幣。

這個罐子從35塊漲到3000多萬,成為了他心中最大的憾事。

馬未都淺談收藏致富:那件罐子從四萬賣到三千萬,是一生的遺憾。

作為一個收藏家,跟藏品失之交臂的情況屢屢發生,或是因為買不起,或是因為買得起卻沒買。

這樣的憾事對於馬先生來說真是一抓一大把。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人生八度,你有幾度!
文物乃國之根脈 收藏乃保護傳承:豈容胡來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