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來開襠褲在歷史上也是成年人穿的!

原來開襠褲在歷史上也是成年人穿的!

溫僖貴妃,清聖祖玄燁之妃,孝昭仁皇后之妹,允?之母。二〇一五年清東陵景陵妃園寢溫僖貴妃墓被盜,百年之前隨著貴妃一同埋葬的華服重現人間。

清人繪?孝誠仁皇后朝服像軸

絹本設色?故宮博物院藏

暗花綾鑲織金錦兩腰綿褲是溫僖貴妃下葬時身穿的殮服,將那個時代頂級的服裝織造工藝、精湛的製作技術、華貴的宮廷著裝風格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中國古代的褲子

褲,也作袴、絝。據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褲的形式應只有兩條褲管,上達於膝,下及於踝,可以護脛保暖,但膝蓋以上的部位並無遮蔽,故衣、裳、褲三者並用。春秋戰國以後,褲的形制增多,通常將褲身接長至腰,兩股之間連綴一襠,襠不縫合,謂之「窮袴」,即開襠褲。

趙伯澐(yún)墓出土的團龍菱紋開襠夾褲

一九八二年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鳳鳥花卉紋綉紅綜絹面綿褲一件,由褲腰和褲腳兩部分組成,褲腰四片橫向連為一體,褲腳四片,左右腳各兩片,褲腳上部各拼縫兩塊方形面料摺疊做成的褲襠,形成腰部連屬,上有分襠,下有褲筒的開襠褲。其結構簡潔、工藝高超,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古代褲實物中發展較為完善且具有典型特徵的開襠褲實例。這種開襠褲在歷史上沿用時間最久。

趙伯澐墓出土的絹面合襠褲

至於合襠褲,是由掌握先進騎馬技術的西北少數民族較早使用,比中原早且更加完善。其以腰頭、褲襠與褲腿三部分組成,襠部閉合,又稱「縵襠褲」。因為閉合滿襠,褲外可以不必再加穿裳。二〇〇三年新疆洋海墓地出土了一件男性墓主身穿的毛布長毛褲,是由預先計算並定織好的三塊獨立的毛布織片縫製而成,其中兩塊長方形織片做兩條褲腿,第三片呈「階梯」十字形,做褲襠連接左右褲腿,並覆蓋住胯下部。

明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的絹織絲綿開檔褲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經檢測其面料年代約在公元前一〇七四年到公元前九三五年之間,這應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合襠褲實物。其出現時間比馬山楚墓的開襠褲早了幾百年。文獻記載,戰國以後因合襠褲便於騎馬活動,有利於軍事的發展,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合襠褲隨之在中原普及,中原人民也多穿著,稱為「褌」。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寬大褲口的褲子搭配上衣「褶」,兩者合稱為「袴褶」。一九七五年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開襠褲、合襠褲及無襠褲共二十四件。

定陵出土的黃素綾絲綿褲

褲子的形制隨著古人意識的發展及生活的需求而歷經數次發展、演變。從兩腿分離式的套褲,再到連腰的開檔褲、封閉的合襠褲,不斷向著功能性的方向發展,以滿足人們各種活動儀、禮的需要。

淺駝色行雲團龍紋暗花緞夾褲

北京北郊四道口清墓出土

區別于軍人及社會底層庶民為行動方便而直接將褲裝穿在外面,清宮廷褲裝則更多是作為內衣,與各種禮服、便服搭配穿用,在護體、保暖的前提下,更注重著裝的禮儀性。因此在清代相關典籍中詳細記錄宮廷妃嬪褲裝的資料並不多見。

原文作者:高丹丹 王亞蓉(作者高丹丹系:北京服裝學院博士,民族服飾博物館館員。作者王亞蓉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8年9月刊《貴妃的華服:清東陵溫僖貴妃墓出土的暗花綾鑲織金錦兩腰綿褲的修復與研究》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紫禁城》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日本正倉院除了唐代琵琶,還藏有這些你可能都沒聽過的唐朝珍品……
青出於藍:唐三彩與鈞窯中那抹驚艷的藍色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