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老祖宗留下的手藝,這才是真正的匠心!

老祖宗留下的手藝,這才是真正的匠心!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藝術——

記得小時候,農村有許多手藝人,俗稱「匠人」,他們用精巧的手藝,給與人們恰到好處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手工藝都在慢慢衰落,甚至有些已經消失……

今天與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真正的匠人精神。

1、團扇

湘妃竹蘇綉雙面八絲繡花扇

團扇,就是圓月形的扇子,又稱宮扇、合歡扇等。

扇子有長圓、梅花、六角等形狀;扇面有絲綢、絹等;工藝有蘇綉、緙絲、金銀鑲嵌等;扇柄有木、竹、骨等。

緙絲捻金紫竹大扇

2、手工旗袍

旗袍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傳統女性服裝。製作一件旗袍,需要測量36個數據。更會用上各種傳統的刺繡手法,綉金、綉銀、滾邊,一道工序花上一兩天都很常見。僅是縫製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時間。

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為數不多的高級手工定製旗袍,還可以將繡花做到領子上,設計獨到,其技藝也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令人嘆服。

因此,手工的溫度,在旗袍製作上顯得尤為珍貴。

3、杭綉

傳統的杭秀被稱為宮廷綉,最為鼎盛時期,掌握這門技藝的人也總共不過300人。杭綉這門手藝有一個規矩,傳男不傳女,從事這門手藝的都是男人,所以也稱之為「男工綉」。

杭綉工藝很是繁瑣,一幅作品要經過畫稿、配線、描稿、盤金、盤銀等數道工序。做工考究而繁瑣,技法耗時又耗力,因此,很少有人願意潛下心來學這門手藝。

杭綉工藝:畫稿

杭綉工藝 :配色

杭綉工藝:上綳

杭綉工藝:描稿

杭綉工藝:劈絲

杭綉工藝 :彩綉

杭綉工藝:盤金

4、緙絲

「緙(kè)絲」是一種非常精美的絲織工藝,被稱作「絲中聖品」,一度只是王宮貴族專享。最早的緙絲實物,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因為工藝繁複,主要用於裝飾品。到清代時,多用於服飾,以龍袍為主。

緙絲的工具

綠色的孔雀毛絲線

緙絲先畫好草圖,這需要有設計和藝術史的根基

正在緙絲的作品

緙絲扇面

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

緙絲金地牡丹群蝶圖

5、花絲鑲嵌

這門手藝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是一門宮廷藝術,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銀珠寶等貴重金屬,工藝極其複雜。從設計,到備料(手工拉絲)、搓絲、編絲、掐絲、燒絲、填絲、鑲嵌寶石往往要耗時數年。

明神宗皇帝朱翊鈞的金絲翼善冠全部由金絲編製而成,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整個帽子沒有發現一個接頭處,其做工的精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被譽為花絲鑲嵌工藝的巔峰之作。

6、點翠

點翠最早見於漢魏時期,明清時期廣為流行,於乾隆年間工藝達到頂峰,多見於宮廷權貴之家。到清末,許多富庶之家都會在女兒出嫁時為其置辦一套點翠首飾作為嫁妝,以平添尊貴,因此,點翠飾品亦頻繁見於私人收藏。

目前,點翠手藝已經基本失傳。可見的點翠首飾基本都是老物件,多為京劇中旦角的頭飾被用到,也是京劇中女主角的標配。不過點翠的材料取自翠鳥的羽毛製備過程有些殘忍,現已逐漸被其他金屬品替代。

7、瓷胎竹編

竹編,是中國傳統手藝中最為古老的一種。但瓷胎竹編的竹子,細如髮絲,工藝非常複雜,也曾是皇族專享。

隨著市場的變化,這門工藝曾一度衰落得厲害。瓷胎竹編的非遺繼承人,一直耐住寂寞,堅持鑽研,可惜十年都沒有找到傳承人。

8、手工核雕

浙江舟山核雕是漢族微型雕刻工藝之一。在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上雕刻,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明朝人《核舟記》一文,生動活潑地描寫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藝。

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陳祖章雕核舟

核桃雕刻時需將果核抵在一塊木板上操作,最細的刀,直徑還不到1毫米。一顆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數萬刀,一刀不對,就功虧一簣。

9、烏銅走銀

「走」字是烏銅走銀的精髓。白亮的銀流動在烏黑的銅之上,似生命的流動。這個工藝最早出現在清代雍正年間的雲南。民國時期,烏銅走銀的墨盒特別受追捧,一個月的定量就有3000-5000件。

烏銅走銀的工藝比一般銅銀工藝複雜得多,除了獨門的冶煉烏銅配方和走銀技術,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和微雕等技術。

10、建水陶器

建水陶與宜興陶、欽州陶、榮昌陶並稱「中國四大名陶」。關於建水陶的精美,季羨林曾寫過:「(鍋)外表看上去像宜興紫砂,上面雕刻著花卉書法,古香古色……簡直可以成為案頭清供,與商鼎周彝鬥豔爭輝。」

建水陶取材於建水的陶土,天然有紅、白、黃、青、褐五色,經過比配燒制,成品也有多種顏色。最有趣的是在無釉半成品上進行書畫、雕刻,然後填入各色泥土,反覆填壓,使泥土與原胚上充分粘合後再燒制,最後就形成了各種花紋。

11、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2006年5月20日,桃花塢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傳統制弓

在中國冷兵器史上,弓箭的製作是門極其複雜的手藝。北京曾有十七家手工作坊製作弓箭。但是到今天,只剩一家苦苦經營。

中國傳統制弓極其考究,「干、角、筋、膠、絲、漆」六種,每一種制材的選備都很是講究,牛角要60厘米的南方大水牛,竹胎要火塑,風乾經過層層工序,膠的熬制更是純人工配置,雖然繁瑣但是粘合效果絕非化學膠可比。整套工序最快也要一年時間。

據現代傳統弓匠所言,一個人一年最多也就同時做著那麼三五張弓,不是做不多了,而是沒法分心同時做好這麼多張,所以古時弓匠都是一大家子的傳承。

13、料器

料器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是專供內宮玩賞使用的琉璃器皿,當時被成為「宮料」「御琉璃」。當時的料器工坊皆隸屬工部御廠,直到民國年間,這批手工藝人流落民間,普通人家才有機會接觸到料器。

料器又稱「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溫中一氣呵成,極大考驗工匠的手法和熟練程度,而上色靠的是各種顏色的料相相互融合,尤其是暈色,顏色的過渡等工藝全靠藝人的眼上功夫。

動物擺件系列

14、榫卯

中國的傳統建築之中極少用到膠粘釘連,絕大多數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結構,這種傳統的木匠手藝,用到房屋的建設上,不僅極其堅固,環保自然,而且伸縮很是美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榫為陽,卯為陰,兩者組合講究的就是一種陰陽平衡,內斂而中庸。這種中國最傳統的手藝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體現得最為充分。

楔釘榫

雲型插肩榫(牙條、牙頭分造)

圓方結合裹腿

圓香幾攢邊打槽

方形傢具腿足與方托泥的結合

三根直材交叉

15、魯班鎖

「魯班鎖」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塊」,是古人的智力玩具。一個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條,整個立方體才能逐一拆解開。這需要木塊內部的榫卯結構凹凸咬合,精準巧妙。

16、魯班枕

魯班枕,俗名「瞎掰」。據說是2600年前,由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發明,一塊獨木硬板只是通過鋸、鑿、刨這樣的手法,完成後用手掰開,掰成功了就是一個能夠摺疊收放的小板凳;要是掰不成,就瞎了,還得重做。這種工藝曾經失傳,後經過翻閱古書才得以再次流傳。

17、古琴

中國古代講究禮樂教化,古琴面板為圓,象徵著天空,底板為平,象徵大地,13個琴徽象徵一年有12個月和每四年出現一次閏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龍池鳳沼則代表江和海。古琴上的每一個部分,都蘊含著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制琴過程中,對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極高的要求,一把古琴製備出來要兩年的時間。而且只有輕微淡遠、中正平和的斫琴師,才能制出來音色純正、九德俱全的好琴。真正的造出好琴,至少要十年的時間磨性子。

18、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兩個品種,一類是「粗貨」,也稱「耍貨」,是一種造型單純,用筆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表現的多為喜慶吉祥題材,如大阿福、老壽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眾;另一類是「細貨」,也叫手捏戲文,作品多取材於京劇、崑曲中的場景,是用純手工精心捏著、繪彩而成的工藝品,因人物生動、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的喜愛。

如今的惠山古鎮,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的古鎮修復。修復後的古鎮,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原本有「泥人一條街」之稱的惠山古鎮,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經人去樓空。

19、鋦瓷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出自鋦活這個行當。

「鋦盆、鋦碗、鋦大缸……」打著令子旗、敲著行令(撥浪鼓)有板有眼地再現了300多年前鋦匠走街串巷吆喝的情景。這一幕早已成為很多人的遙遠記憶,現已無法尋覓了。

鋦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

對破損的瓷器恢復原狀

準備修補

第二步定位點記

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

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

確定鋦釘數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

用金剛鑽打孔

金剛鑽是長約10公的鐵鑽桿

用金剛鑽鑽孔,打孔

也是對鋦瓷人的一大考驗

有些瓷器厚度就幾毫米

打孔時都是毫釐之差

一是手要拿得穩對的准,最好不能打穿

二是孔要對稱,不能有一點偏差

第四步鋦釘

鋦釘製作體現手藝人的水平

鋦釘的韌性和製作鋦釘的水平

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

鋦釘分為金釘、銅釘、花釘

鋦釘的大小

得根據器物的條件來計算

這樣,器物修復後不僅盛水不易漏

而且還給器物本身增添了幾分韻味

第五步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漏

防止瓷器漏水

這樣完整的鋦瓷就完成了

20、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

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生活,是各種社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責任、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

21、手工織布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現在人很少能聽到老織布機發出「唧唧唧」的聲音了。

手工織布的過程相當複雜,大體有彈絮、紡紗、纓線、經布、織布等幾個環節,從一朵棉花到織成布料,要付出很多辛苦。而且織布要用幾十樣工具,不僅是體力活,還是繁瑣的手工細活,沒有耐心的人是織不出好布來的。

22、手工錫器

錫器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錫的質地比較柔軟,所以必須要與其它的金屬元素製成合金,才能用來製作成錫器。

傳統的錫器都是手工打制的,但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及鋁和不鏽鋼製品的崛起,傳統的錫器製作越來越被邊緣化,到如今已漸成「絕唱」。如今,從前鄉間小巷裡時常看到的有人肩挑扁擔,兩頭是風箱和小爐子,邊走邊喊「打錫壺嘍!打錫壺嘍!」的場景,已漸行漸遠。

然而,傳統的手工錫器製作,因為帶有濃濃的人情味及久遠的人文記憶,有著機器所不能代替的美。

23、竹編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歎其難。

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4、油紙傘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筆下的江南小鎮,煙雨蒙蒙。有位佳人,手秉油紙傘,獨自徘徊在被雨浸濕的青石板上, 一步、兩步,心有所思,輕柔曼妙的身影讓人流連忘返。

手工油紙傘的製作需要經過一百多道工序,繁瑣又漫長。而且油紙傘屬於小眾商品,小批量生產讓油紙傘的生產成本始終居高不下。面對現代工業生產的廉價又結實的布制傘,油紙傘的市場和銷量面臨著嚴峻的滑鐵盧。

如今,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去繼承這份傳統手工藝,只有傘廠老一輩的師傅還在苦苦地堅守著……手工油紙傘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彰顯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同時也預示著這份傳統手工藝正走向衰亡。

25、手工裝裱

裝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之重要。

隨著文化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書畫裝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根據畫心的大小,張幅的不同以及懸掛或擺放的不同環境,將書畫裝裱成立軸、鏡片、手卷、冊頁等多種品式。裝裱的品式不同,裝裱工序也各有差異,但基本的工藝技法仍有它的共性。一張皺褶不平的字畫要裝裱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經過托、裱、裝三個基本過程的十四道主要工序。

26、手工制香

香,在中國不僅用來祭拜祖先,還有提神解乏、去穢除暑等功效。

機械化進入制香工藝後,能提高約10倍的產品,但也還有手工制香人的存在,他們依舊守著這份傳統手藝。

制香的步驟:

曬香粉

制香的香粉需要經過不停的晾曬才能成香。

上色

將香面按比例調好後,香粉能更好的上色。

曬香

上完香粉將香進行晾曬後就成了我們使用的香。

27、瓦盆匠

在上個世紀,瓦盆曾是家家戶戶必備日用品,以其經濟實用,種類多等優點,曾盛極一時。

但隨著瓷質、鋁製、不鏽鋼等生活用品的出現,以盆罐為主的盛儲器形產品陸續退出市場。

瓦盆的製作工藝:

輪坯

工匠手握泥坯於檯面,隨輪轉動,捏作器型。

拍坯

製作較大的水缸時,利用拍打進行塑造成型。

晾曬

將成型的坯體,放到地下室內涼至半干定型,再搬到室外晒乾。

入窯

用手推車把晒乾的坯體運到窯內碼放。

28、蓑衣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許多人在孩提的時候,都曾見到過穿蓑衣、戴蓑笠的農夫在田間辛勤勞作的場景。隨著時光的流轉,如今,蓑衣人已逐漸模糊成了記憶。

挑料

準備蓑衣原料棕,蓑衣的原料是匹棕樹棕皮。

絞棕繩

將棕皮用棕葉鐵抓弄成棕絨,在捻成線後製成棕繩

編織棕衣

需用粗細不一的幾種棕線和棕繩材料,蓑面和蓑底要靠細線一針一線縫合連綴而成。

如今,在市場的衝擊和科技的發展下,不少民間手工藝面臨淘汰和轉型,希望這些傳統民間手工藝能結合市場需求,加以創新,走出一片新天地。

讀點書吧

愛讀書,愛美文!

收藏攻略

收藏,養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與藝術 的精彩文章:

80種中國奇石,讓你認石不再犯難!
古代豪宅,價值連城!

TAG:生活與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