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紅海行動中坦克不使用自動裝彈機?

為何紅海行動中坦克不使用自動裝彈機?

新一代主戰坦克將普遍裝用自動裝彈機,這也發展的基本趨勢。但為了防止二次效應而提出的自動裝彈機的隔艙化問題,已成了影響新一代主戰坦克總體結構的重大課題。俄羅斯的「黑鷹」坦克,一改原T-64.T-72.T-80,T-90等多種型號坦克長期沿用的車體內下置式自動裝彈機的型式,給炮塔增加了一個很長的尾艙,將自動裝彈機置於其中,以實現彈藥的隔艙化,這是一個重大的改進措施。

將炮彈集中存放於炮塔尾艙內,並設置自動的裝甲防爆艙門,與炮塔內乘員隔開而實現隔艙化,是在M1坦克研製的早期就提出並在M1A2坦克上較好地實現的。美國也早已開展了炮塔尾艙式整裝彈自動裝彈機的研究,因此,其新型坦克上裝用隔艙化的裝彈機在技術上是成熟的。

但是,炮塔尾艙內置自動裝彈機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尾艙長而且大,側面投影面積大,坦克在行進間作戰中,炮塔並不完全處於正面對敵的方位,經常會有以不同程度的斜側方向對敵的可能性,因此,帶大尾艙的炮塔受彈的幾率將大大增加;其次,在裝彈過程中,防爆艙門打開,此時若尾艙中彈,則造成的後果仍將不堪設想,這種幾率雖不高,但在尾艙中彈幾率增高的條件下,這樣的結果將是難以避免的;最後,容積較大的尾艙,若防護較強,則炮塔將增重較多,若防護較差,則在戰場上極易被毀傷。這些問題說明;自動裝彈機置於炮塔尾艙內實現隔艙化,並不是理想的選擇。

據報導:俄羅斯的T-72坦克在海灣戰爭中、T-80坦克在車臣戰爭中,均曾有被擊中後車內彈藥發生爆炸給整車造成嚴重破壞的事例,俄軍方亦承認此類裝彈機有缺陷。故「黑鷹」主戰坦克上裝彈機位置的變化,應是其吸取經驗教訓後的結果。這是對原蘇聯所一貫主張的採用小炮塔、小尾艙的設計思想的重大修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將自動裝彈機置於炮塔尾艙內,連同其上的彈藥一起實現隔艙化,其優點主要是:當尾艙的自動裝甲防爆艙門處於關閉狀態且工作可靠時,尾艙被擊中後通過泄壓窗口泄壓防爆,可大大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炮塔尾艙距炮尾近,其輸彈軌跡與炮尾可在一條直線上,裝彈過程便捷迅速,還可裝用彈長在一定範圍內的大口徑整裝式彈藥,使射速得到較大的提高。

由上可知,自動裝彈機究竟採用何種型式,置於何處,如何實現較為可靠的隔艙化,以防止被擊中後的二次效應,仍是發展第四代主戰坦克中需重點研究的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方智慧 的精彩文章:

TAG:北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