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淮海戰役前的波折,他軟磨硬泡說服主席先不渡江,而是劍指徐州

淮海戰役前的波折,他軟磨硬泡說服主席先不渡江,而是劍指徐州

粟裕,湖南省同昌人,1927入黨,雖然沒參加過長征,但粟裕在那三年的游擊戰爭當中也是磨鍊不少。眾所周知,粟裕打險仗很有一套,蘇中戰役七戰七捷,消滅蔣介石那裝備著美式武器的嫡系部隊,極大地鼓舞了我軍的作戰士氣,因此得名「常勝將軍」。後在到了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候,他用四字「斗膽直陳」,成功說服主席先不渡江,而是先進行淮海戰役,劍指徐州。

這件事還得從1948年9月24日說起,當時中央領導人聚集在西柏坡地區,此時已經好幾天沒有休息的主席,正在桌前聚精會神地看一份電報,這份電報就是當時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發來的。其實主席收到這份電報已經將近1天,但終究是無法決定下來。

電報的內容即使:「為了能更好地改善中原地區的戰局戰況,建議孤立津浦線,進行淮海戰役」。此次提議進行淮海戰役,已經是粟裕第四次向組織建議開戰大兵團作戰。

其實在1948年1月,主席電報粟裕,命粟裕派華野的三個縱隊南下渡江,然後在國統區建立根據地,以便更好地解放長江以南等地。但是粟裕卻給主席回電,無論如何不建議先渡江,並且在那幾份電報的尾部附上「斗膽直陳」四個字。

當然粟裕也不是無的放矢,有那麼多年的征戰經歷的他認為此時解放軍的戰略部署已經轉變到進攻的階段,那麼此時能改變中原戰局的關鍵,則就是進行大兵團的殲滅戰。

1948年4月30日,組織在陳南庄召開會議,會議的內容就是粟裕進行彙報。會議結束以後,決定渡江戰役延後至少4個月。而這4個月的緩和期,給了粟裕充分的時間去說服主席,而此時的主席也在在分析國內戰局的變化,也愈來愈意識到淮海戰役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那麼問題來了,這重中之重的淮海戰役究竟如何做才能有獲勝的把握。

雖說是粟裕提出的這次大殲滅戰,但主席第一眼就瞅准了徐州。徐州在此次戰役中的地位可是無法估量的,易守難攻的同時,手握隴海與津浦兩大鐵路,這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時駐守在徐州的國軍部隊其實也是根據那兩條鐵路進行排兵布陣,而當時的三野以及中野兩部也是部署在兩條鐵路周圍,隨時準備劍指徐州。

1948年11月6日,此次戰役打響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辣歷史講堂 的精彩文章:

他是黃埔出身的開國大將,曾救過老蔣的命,他死後老蔣流淚痛哭
劉備還有一個兒子,武功能力遠超劉禪,為何卻被劉備給處死呢?

TAG:麻辣歷史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