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你是喜歡數學的,只是之前沒有讀到這本書

你是喜歡數學的,只是之前沒有讀到這本書

2018.07.27

星期五

鸚鵡螺的外殼

松果的正向與逆向螺紋

……

你相信數學原理掌控著自然選擇的最優解嗎?

十幾年前,當我剛剛進入浙江大學數學系攻讀學士學位的時候,我對數學有著諸多的、浪漫且不切實際的想像。

卷福在《模仿遊戲》中飾演數學家圖靈

很多人對數學的印象是枯燥的、深奧的,如果你們對大學數學系的課程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發現,你們所認為的……都是對的。

整整4年的時間,我們一共學習了三十多門數學專業課,難度各有不同;從內容上看,有些偏向計算,有些比較實用,有些則很抽象。

而縈繞在我心中的最大一個疑惑始終是:這些數學課之間都有啥關係?

雖然都是數學,為什麼長得一點兒都不一樣?

微積分和解析幾何到底有什麼關係?

離散數學和複變函數到底有什麼關係?

微分流形和點集拓撲到底有什麼關係?

測度論和博弈論到底有什麼關係?

這些都被稱為「數學」的學科都是從哪兒來的……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4年的大學時光,數學就像是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我們看到了樹冠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恣意生長,但是這棵樹的樹榦、乃至滋養了這棵樹的土壤的存在都是「缺失」的。

我們接觸過最前沿的、最高深的數學知識,但恐怕最優秀的同學都說不清楚數學史的「原點」在什麼地方。

這個問題在我翻譯《萬物皆數》的過程中,終於得到了回答。

在從數學系畢業之後,我由理科轉向了社會科學,修了法語作為二外,並且來到了巴黎。

在數學系的四年、以及那個問題已經成為了我人生的一段「過去」。在我以為這個問題幾乎不可能被回答的時候,我遇到了《萬物皆數》這本書,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的格局之大令人驚艷,它將數學的歷史一下子向前推到了史前時代。我們看到了史前人類對幾何之美的本能追求,看到了古文明時代的人們如何「發明」數學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生產資料和日常生活,看到了古代賢明君王對數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維護和推崇。

史前時期陶器上的腰線

史前時期陶器上的腰線

這本書不僅僅回答了我早年的疑問,恐怕也能夠回答大多數面對數學不由自主會想到「學這些這有啥用啊」的人們。

數學,無論是不是宇宙(或上帝)贈予人類的禮物,都可謂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最初,人們為了實際的需要不斷地推動數學的發展,而如今,數學的發展已經遠遠超越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對其的需要,這是所有人類都應該感到自豪的事情。

《萬物皆數》與其說是一本數學史,不如說是一段人類智識發展的歷史,也是人類孜孜不倦想要與世界和宇宙對話的奮鬥史。

比如,當我們輕輕鬆鬆的寫下一連串阿拉伯數字的時候,那是一段長達數千年的、從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巴比倫人的60進位、到瑪雅人的20進位、再到古印度人的10進位的發展歷史,而後者最終漂洋過海被阿拉伯人帶入了歐洲,進而推廣到了全世界。

埃及文明的記數系統

美索不達米亞人表示數字的符號

楔形文字發明之後的數字元號

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古希臘的「皇家測量員」。

這是一群「苦行僧」式的人物。

因為帝王征服世界的野心,他們踏上了丈量的旅程。在沒有汽車、衛星、GPS的時代,他們用自己的雙腳、通過穩定的步頻和步幅一步步測量出帝國的疆域,從馬其頓出發,他們最遠曾經到達過印度邊境。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們的測量結果,與真實的距離誤差不超過5%!

「地理學之父」埃拉托色尼就曾藉助於皇家測量員的測地資料,測量到城市的距離

作者用浪漫大氣的筆觸,展現了一段波瀾壯闊的蒙太奇場景:

「……這些男人們,踏著有韻律的節拍,一步步地穿越中東地區無邊無垠的旖旎風光。我們能看見他們穿越上美索不達米亞高原;沿著乾旱的土黃色西奈半島一路向前,最終抵達了尼羅河流域兩岸豐饒肥美的土地;然後,他們又掉頭折返,義無反顧地向波斯帝國綿延不絕的山地和現今阿富汗地區的大漠前進。你是否看到他們,神色堅定,一步一步地走著,踏著枯燥又單調的節奏,徒步翻越興都庫什山脈一座座巨大的山巒,然後沿著印度洋的海岸一路返回?他們孜孜不倦地計算著他們的腳步……」

我們很難想像,這些在歷史中甚至沒有留下名字的人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踏上每一段旅程,但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應該有著某種虔誠。

他們或許是「匠人精神」的最好體現,就像睡虎地秦簡的主人「喜」,作為一名基層法律工作者,他或許在有生之年沒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通過他一生抄寫了上千枚竹簡併且在死後陪葬,我們可以猜測,「喜」或許真的很喜歡自己的工作。

書法家丁華複製的《雲夢睡虎地秦簡》

歷史的基石難道不正是由這些「小人物」所鋪墊的嗎?

《萬物皆數》這本書也是法式浪漫和人文主義的體現。浪漫且細膩的作者能夠在盧浮宮中發現美索不達米亞人在陶器上留下的幾何腰線,由是展開了一場超時空的、匠人與數學家之間的對話(而我這幾年去盧浮宮也有幾十次,卻從來沒有注意過這些,果然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作者對古代伊斯蘭世界和古印度數學家的描寫,是充滿欽佩和讚賞的,甚至對於來自遙遠東方的《九章算術》也有大量篇幅的讚美。

《萬物皆數》作者米卡埃爾·洛奈

這種開放的態度並不是流於表面的「政治正確」,而是一種真正跨越了文化壁壘和國土疆界的大歷史視角,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這就是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好的想法總是會超過文化差異,當人類的心智已經做好準備迎接其到來的時候,它們總是會自發地興旺起來,蓬勃發展。」

客觀地欣賞異域文化,沒有偏見、沒有先入為主,這也是我從作者那裡學到的另外一種態度。

翻譯《萬物皆數》是一種享受。一方面,在這段數學史的旅程中,我了解了不熟悉的歷史知識,重新拾起大學4年的舊時光;另一方面,作者的文筆優美,充滿情懷,讓譯者有了很大的創作空間,我很享受與作者對話的過程。最終,這本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作者的人文關懷、譯者的真誠傳遞、編輯的精雕細琢、美編設計的視覺呈現的《萬物皆數》來到了讀者們面前,希望你們都能獲得享受。

已被譯為英語、西班牙語、波蘭語等6種語言

長踞法國亞馬遜科學史分類第1名

獲法國數學期刊Tangente圖書獎

你觀察過鸚鵡螺的外殼嗎?注意過松果表面的螺紋嗎?偵探劇中確定嫌疑人位置的三角定位是什麼原理?阿爾法狗的演算法與數學有哪些關聯?

在史前時代,數學是為了實際應用而出現的。數字被用來計算羊群的數量,幾何圖形被用來測量田地並繪製道路。自那時以來,很多藝術家、創作者、匠人或者單純的夢想家和好奇者,在無意中踏入了數學的領地。他們是不自覺的數學家,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提問者、最早的研究者、最早的頭腦風暴踐行者。如果想了解數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就必須追隨他們的腳步,因為一切正是因為他們而起。

本書將引領我們穿越回史前時代、四大文明古國、歐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也會帶領我們漫步於巴黎盧浮宮與發現宮。作者巧妙運用歷史學的方法,構建了無數歷史或現今的場景,將數學從亭台樓閣之上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數學之美化為一篇篇優美的文字,娓娓道來。

「大部分人是喜歡數學的,但問題在於很多人並不了解這門學科。」如果你從來沒有了解過數學,如果你討厭數學,何不考慮給這門學科第二次機會呢?跟隨作者回顧這門人類歷史上最不可思議、最迷人的學科發展至今的曲折歷程,認識那些通過意外發現和奇思妙想而創造了歷史的人。你一定不會後悔的。

End

文字/孫佳雯

圖/部分摘自《萬物皆數》、部分來源網路

有智、有識、有恆,

做有聲音的文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ASA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天上的那輪月亮,總有一刻會把你照亮
《星際穿越》製片人基普·索恩超級大課來襲

TAG:NASA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