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何要皈依三寶?

為何要皈依三寶?

導讀

今天的周末講堂,允成法師為發心的佛子宣說三皈五戒的含義,引領大眾思考人生的去處,反思內心的需求,更加清晰地去觀照自己的內心,並開示皈依的真實功德利益、堅定信仰的方法等,令學人對皈依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引導大眾正信正行。

覺知自己的內心

幾十年來,你在滾滾紅塵的世俗中,去學習為了生存、為了滿足欲求、滿足他人期許而必需的知識,以及為此付出了諸多努力,貌似有一些收穫,但也必定伴隨著數不清的煩惱。現在,你想為了自己的內心,開闢一個清凈、安樂、自由自在的新天地。你來到寺院學習佛法,嘗試了解煩惱的本質,練習覺知能力,並逐漸增長智慧,以求達到最終的解脫。這不是你聽完這節課就能達成的,但代表著你的嚮往,你付出了行動,或多或少也會有一些受益,只要你皈依三寶,就是往菩提道上邁出了極重要的一步。

如何才算真正皈依三寶?

這些法門開示對你的內心有真實的觸動,有真實的轉化,這時候你對佛的信仰,哪怕是對《阿彌陀經》這一部經典的信仰,才變得真實起來。而不是有一個人幫你描述,佛有多麼偉大,然後你會覺得有輿論壓力一樣,好像我不這樣認可,就顯得不虔誠了。不用這樣,佛教不是這樣一個脅迫人的宗教。不管皈依也好,將來學習各種法門也好,當你有真正的感觸時,你才生起了真正的信仰,你才算真正皈依了三寶。

如果你對佛教不了解,你也沒有任何感觸,比如面對佛像,可能自己不覺得煩惱的時候,也能生起恭敬,但煩惱起來了就覺得他也不能救贖自己——這算什麼信仰呢?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是我們對佛法不夠了解,或者說沒有真正地精進行持過。像剛剛這位老菩薩說的,他念佛的時候感覺寧靜歡喜,這是真實的,我覺得他的精進、正知正見,是通過努力修行所換來的,那他對佛教的信仰就有真實性。

佛教是實踐型的宗教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性在哪裡?佛教是實踐型的宗教,有別於神與眾生的關係,對於神來說,你只需要相信、膜拜他,但你永遠觸碰不到他,你只要在虔誠與感動中按他說的做就行了。而佛教不是這樣,佛陀雖然證悟了無上的正覺,但他不覺得那是多麼玄奧的東西,他把所證悟的真理與證悟的方法都告訴了眾生。一般人分不清神與佛的區別,看到佛像也當做神來禮拜、祈求,但是佛弟子知道,佛陀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他捨棄太子的尊貴身份而選擇出家修道,經歷種種苦難磨練,最終成就道果。

佛教,是佛陀告訴眾生如何成佛的教育。你不是誰的附庸,你主宰自己的命運。佛陀鼓勵你經過審思而抉擇正確的道路、正確的方法,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應該自強不息、努力精進,那麼你遇到的所有困難、一切障礙都不能阻止你最終解脫煩惱、得大自在。

怎樣堅定信仰?親身實踐!

當你成為一個佛教徒之後,你應該先對佛教教義作一個大致的了解,隨後就是要選定適合自己的一個法門。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只是了解了許多的佛教知識,在倫理層面上讓你覺得對佛法嚮往的這個指向是對的,但是如果我們內心卻從來沒有感受過一點點佛法給我們帶來的那種安寧,那種解脫自在的感覺的話,那這種信仰是不是很蒼白呢?

我通過學習,相信佛的境界是高的,是解脫的,是自在的,但是學了很久,我一點都沒感受到,這種完全無條件的相信,你會嗎?或者說你能堅持多久?堅持不了多久對不對?就像是老師傅教給你一大堆理論,但是他就不教給你怎麼去造這個東西,那麼你也造不出那個樣子來,如果一直是這樣,時間久了你還會相信這個師傅嗎?應該就會懷疑了吧。所以說除了對教義的了解之外,大家要去選定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來進行實踐。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行禪、坐禪、誦經、持咒,更多老居士是行念佛法門。當我們去實踐了之後,大家就能看到我們的氣質、相貌、言語行為都會有所改變,這是內心柔和的表現。當你看到這些改變的時候,你自己才會對佛法開始產生真正的認可。原來佛法真的可以轉化我的心性,可以讓我從一個浮躁、散亂、迷茫的眾生,變得清明、自在、安定起來,這個時候你才會覺得對佛陀所講的這個法是真實不虛的,你才開始真的會有信仰。因為它管用,就這麼實在,而不是說我們今天又被法師開示的雞湯洗禮了一遍,回去之後我們的內心依然是沒有觀照的,依然是顛倒的,對於世間的種種依然是很被動地去接受的,這樣就不行了,你要通過實踐才能讓聽聞的法深入自己內心,才能真正地改善自我。

戒是保護傘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沒有自己想像的擁有那麼高的境界,我們覺得自己可以嚮往安寧了,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動力能夠去面對誘惑,不會被顛倒,但事實上可能不是這樣的,我們有的時候會高估了自己。但是佛陀給了我們一個保護傘,這個保護傘是什麼?就是「五戒」。讓自己遠離殺戮,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妄語,遠離酒或者各種能夠讓我們喪失意志的麻醉品。

這個事情很乾脆,對不對?這和我們內心的境界,嚮往都沒關係,非常清晰地指給你,作為一個佛教徒什麼事情不能幹,因為干為這些能夠讓你喪失安寧,喪失內心的祥和,讓你被各種惡業所牽絆,而不得自在,不得解脫,所以要受持「五戒」。「五戒」不是為了給自己套上一個枷鎖,一個束縛,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而是說五戒是你對自己的信仰、修行的一種保護,他能夠讓你遠離那些惡業的牽擾,讓惡業從源頭上截斷。

內心的皈依需要不斷地熏習

可能有一部分居士在12月30日,就要到大雄寶殿裡面參加三皈依法會,聆聽戒和尚的開示。表面看來,這是你正式成為佛教徒的儀式,類似世間的成人禮,或者說入黨宣誓,你如法地參加三皈依法會之後,就正式成為禮佛、持戒、學習佛法的佛弟子。但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不是皈依儀式成就的,我們內心的皈依,不是只參加儀式就完成了,內心完全的歸向三寶還需要你不斷的熏修,包括大家來聽經,都代表著你的態度與抉擇。

若有受益,隨喜點贊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光孝寺 的精彩文章:

幫助別人,是種自己的福田
注意力無法集中?試試這3個方法

TAG:廣州光孝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