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魔鬼形象的變身史

魔鬼形象的變身史

文章來源

: Marina Montesano

利維坦

(ID: 

liweitan2014)




圖為義大利佛羅倫薩洗禮堂(the Baptistry of Florence)的一處馬賽克鑲嵌畫,畫中坐在燃燒熊熊火焰寶座上的撒旦正在吞噬一個墜入地獄的靈魂。圖源:PAUL WILLIAMS/GETTY IMAGES





利維坦按:在1229年的《魔鬼聖經》(Codex Gigas)巨型書中,用整頁篇幅繪製有一幅獨特而著名的魔鬼撒旦畫像。而在包括此頁在內的附近數頁上,文字和紙張都比全書的其他部分更加嚴重地黑化了。







《魔鬼聖經》中的撒旦形象




專家認為,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幅魔鬼畫像經常被翻看,而使此頁更加經常性的暴露在陽光下,使羊皮紙張吸收了更多紫外線而黑化了。當然,神秘主義者並不會這麼看。傳說此書的抄寫人是一個僧侶,因為觸犯了修道院的律條將要受酷刑處死。為了逃避嚴酷的刑罰,他宣誓在一夜之間製作一部包含所有人類知識的書籍以永久彰示修道院的榮光。午夜將近時,他明白自己無法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於是將靈魂出賣給魔鬼,在魔鬼的幫助下他抄寫完成了全書,並將魔鬼的畫像加入了書中以顯示撒旦的力量。魔鬼在書中的能量侵蝕著書的擁有者和書本身,使得書的主人遭遇厄運,也使得魔鬼畫像附近的書頁如同被火烤般黑化了。




追溯人類宗教的歷史,早期的魔鬼形象遠非如《魔鬼聖經》中那般兇惡,而本文將試圖還原那一段往事。



文/Marina Montesano


譯/大葯


校對/Maybeshewillx7


原文/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rchaeology-and-history/magazine/2018/09-10/history-devil-medieval-art-middle-ages/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大葯在利維坦發布






魔鬼最有名的形象可能來自於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67年寫成的傑作《失樂園》(Paradise Lost)。這部史詩講述了兩個故事:一是人類的墮落,二是一名天使的墮落。路西法(Lucifer)一度是眾天使中最美麗的,他背叛了上帝,化身成為魔鬼,人類的大敵,他:





「倒栽蔥,全身火焰,從凈火天上


摔下去,這個敢於向全能權利者


挑戰的神魔迅速墜下,一直落到


無底的地獄深淵,被禁錮在


金剛不壞的鐐銬和永不熄滅的刑火中」



——《失樂園》,朱維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受彌爾頓《失樂園》的啟發,威廉姆·布萊克(William Blake)在1808年創作了以撒旦攛掇墮天使反抗上帝為主題的版畫。圖源:V&A博物館,倫敦




塑造角色的時候,彌爾頓借用了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早期逐步成型的魔鬼概念:

上帝和人類的敵人,女巫的主宰,罪孽的誘發者。

在基督教國家的集體意識中,魔鬼的形象就是如此,基本沒有改變,但它的本源卻相當複雜,可以追溯到許多源頭,不止《聖經》。




基督教的《聖經》中只有幾段關於魔鬼的描述,並沒有講清魔鬼的長相。在《創世紀》中,那條引誘夏娃的毒蛇和撒旦有緊密的聯繫,但神學家們認為,《創世紀》一章的寫作時間要早於魔鬼這一概念的出現。《以賽亞書》和《以西結書》中有段落隱約提到過路西法的墮落。

《舊約》中的撒旦並非上帝的敵人,正如他在《約伯記》中的所作所為顯示的那樣,他更像是個具體的反面角色。






藍色的魔鬼?





圖源:BRIDGEMAN/ACI




這幅馬賽克鑲嵌畫位於義大利拉文納省的新聖亞坡理納聖殿(Basilica of Sant』Apollinare Nuovo)內,它可能體現了基督教最早關於魔鬼的想像。這幅6世紀的馬賽克鑲嵌畫展示了身著泰爾紫的耶穌基督,在最後的審判中端坐著。

他在把獲得救贖者的靈魂

(由綿羊象徵)

和受詛咒者的靈魂

(由山羊象徵)

分揀開來。




在綿羊身後站著一位紅色的天使,而在受詛咒者的身後,是一位藍色的天使。

兩位天使腦後的光環原本是權力的象徵,並不意味著聖潔。藍色的天使可能就是路西法,也就是後來被稱為撒旦的墮天使。

和後來的形象不同,這裡的路西法美麗、光芒四射,而非長著角和蹄子的紅色怪物。

在6世紀時,紅色還是天國的象徵,而在之後的幾百年中,它只能讓人聯想到地域的烈焰和魔鬼。




在《新約》中,撒旦變成了邪惡的力量。

他勸誘耶穌放棄自己的任務:「你如果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給你」

(《馬太福音》4:9)

。他還被描述為靈魂的獵手:《彼得前書》告誡道:「你們要謹慎,要警醒。你們的仇敵魔鬼就像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吞吃的人」

(《彼得前書》5:8)

。到了《啟示錄》中,撒旦已經成為了滅世的猛獸,意志堅決地要顛覆上帝和天堂。




在《武加大譯本》中,《新約》與《舊約》中的兩個魔鬼第一次被聯繫了起來。這部4世紀的拉丁文譯本由希伯來語《聖經》翻譯而來。《以賽亞》14中提到了一位名為路西法的古代國王,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披光者」,他是從天堂掉落人間的。與《以賽亞》中內容相呼應的是,耶穌在《路加福音》10:8中說:「

我看見撒旦像閃電一樣從天上墜落。

」在5世紀,中世紀的早期,著書人們開始使用《武加大譯本》中《以賽亞》中路西法的名字來稱呼《啟示錄》中墮天使的領導者。他和同黨們被拋進了深淵。






以魔鬼為主題的作品


 



圖源:BPK / RMN-GRAND PALAIS




早期的基督教作者,例如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認為魔鬼是一名墮天使。他的惡在於反對上帝,但魔鬼本身依然保留著天使的成分,並不是物質世界的存在。

當魔鬼為自己選擇身體時,他通常會盡量選擇一副和邪惡無關的面貌——例如美麗的女子,或者聖人的形象——以更好地欺騙他的受害者。

但是,許多中世紀的畫家為了直接明了地表現畫的主題,把魔鬼的形象塑造得能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

上面這幅《魔鬼向聖奧古斯丁展示「惡之書」》(The Devil Presenting St. Augustine With the Book of Vices)就是如此。這幅板繪由米歇爾·培切(Micheal Pacher)作於15世紀末期。






圖源:SCALA,FLORENCE




中世紀藝術品中的魔鬼形象往往異想天開,因罪孽扭曲成恐怖的形狀。他的身體像野獸,通常有尾巴、長耳朵、利爪和蹄子。

這個形象可能源於古時的潘神(Pan)或者好色的薩提爾(satyr)。

惡魔一般也有翅膀。在中世紀早期,他們身披羽毛,和天使一樣,但到了12世紀,他們的皮膚變的像獸皮,和蝙蝠一樣。在這個羅曼式柱頭雕刻中,我們看到兩個惡魔在拖拽著弔死者的繩索。死人是猶大(Judas),曾經背叛耶穌的門徒。





圖源:AKG




在很久以前,把靈魂賣給魔鬼這樁事就激發了歐洲人的想像。

10世紀,甘德斯海姆的赫羅斯維塔(Hrotsvitha of Gandersheim)創作了主教西奧菲勒斯(Theophilus)與魔鬼簽訂契約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公元後6世紀,西奧菲勒斯在他的大主教前名譽掃地。在一個猶太魔法師的幫助下,失寵的主教用自己的血簽署了契約,同意以自己的靈魂換取權力。但是他很快後悔起來,向聖母瑪利亞祈禱求助,最終成功地化解了與魔鬼的契約。祈禱書《馬斯特里赫特的時辰書》(Maastricht Hours)中繪製了西奧菲勒斯與魔鬼契約的故事

(上圖)

。這本14世紀的繪本創作於當今比利時的列日,現在於倫敦的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展出。





圖源:AKG 




13世紀,法國詩人拉特貝夫(Rutebeuf)的戲劇《西奧菲勒斯的奇蹟》(Le Miracle de Théophile)讓這個故事更加廣為流傳。

與16世紀的真實人物,生活在德國北部的鍊金術士浮士德(Faust)相結合後,這個故事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版本。

在1592年英國劇作家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台本中,浮士德和魔鬼用自己的血簽訂了契約,讓他可以在以後的24年中使用魔鬼的法力。時間一到,那股力量就拋棄了他,浮士德被拖入了地獄。上圖是這部戲劇在1620年版本中的標題頁。






圖源:SCALA,FLORENCE




腓理徒(Philetus,左一)的身體被魔鬼的法術定住,無法動彈,雅各

(耶穌十二門徒之一)

有驅邪作用的衣物將他解救。這個中世紀故事也出現在了法國沙特爾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Chartres)12世紀的彩窗上

(上圖)




到了15世紀中期,魔鬼帶來的恐怖深入人心,牧師也不例外,有些聖職人員因此受到觸動,開始編寫驅魔指南。1450年前後出版的《埃吉迪烏斯之書》(Livre d"Egidius)就是其中之一。驅魔人可以從中學習他們的敵人,以更好地準備與惡魔對抗。

如果某人被靈體附身,驅魔人必須先判斷出靈體的來路:地獄

(受詛咒者的國度)

還是煉獄

(善良但有瑕疵的靈魂在進入天堂前暫時逗留的過渡空間)

在和惡魔對話之前,指南警告驅魔人要「帶著悔罪之心」狂熱地祈禱。接著,驅魔人要詢問惡魔的名字,開始審問。





圖源:DEA




法國勃艮第的聖蒂博爾大教堂(Church of St. Thibault)的14世紀祭壇雕塑中,聖希爾博德(St. Theobald)正在給一個被附體的男人驅魔。驅魔指南《埃吉迪烏斯之書》中的建議是,如果靈體來自煉獄,驅魔人就應該問他們在煉獄中待了多久,為什麼要來人間,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人。他們還要問靈體,如果他們是好的靈體,依然期盼上帝的仁慈,他們為什麼還要做出這種傷人的事?如果靈體來自地獄,問的問題就不一樣了。問題包括他們罪行和所受懲罰的細節,以及到底是地獄中的折磨更可怕,還是無法體會到上帝的恩典更糟糕。





圖源:ERICH LESSING




這幅12世紀末由凡爾登的尼古拉(Nicholas of Verdun)繪製的祭壇畫,藏於比利時的圖爾奈聖母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ournai)。畫中表現了罪人墜入地獄的場景。中世紀對地獄的描繪紮根於基督教的核心思想:耶穌基督將再臨人世,人類將接受最終的審判。當時許多繪畫都描繪了審判日的場景:善人受福進入天堂,罪人受懲罰墜入地獄。





插圖來自《上帝之城》15世紀的手抄本,描繪了異教徒作家阿普列尤斯(Apuleius)觀看惡魔的情景。

圖源:PRISMA




在今日,聖奧古斯丁(公元 354-430)被認為是繼聖保羅之後最重要的基督教作家之一。他對待惡魔的態度相當認真,不僅針對惡魔寫過一部短小的著作,在他的專著《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一書中,也有許多有關惡魔的篇目。




在他關於惡魔的專著《惡魔的占卜》(De divinatione deamonum)中,

奧古斯丁稱,惡魔能夠看到未來。他們有翼的身體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飛快的移動能力」,使得他們能早在許多事發生之前預知到它們的後果。

但是,由於凡人洞見能力的遲鈍,人類只能望而卻步。不僅如此,由於惡魔極長的壽命,它們也比人類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惡魔不僅能預知未來,還能行奇蹟之事。

因為這些本領都在人類的能力之外,有些人就認為供奉惡魔、崇拜惡魔是合理的。






舊神與新神




魔鬼的形象在中世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義大利拉文納新聖亞坡理納聖殿內的一副以審判日為主題的6世紀馬賽克鑲嵌畫中,撒旦的形象還是位藍色的天使。他的這幅面貌最終還是被一副兇惡形象取代。




魔鬼身上的許多動物特徵都能追溯到基督教之前的宗教。最早的源頭之一是種名叫莉莉圖(Lilitu)的惡魔,出現在古巴比倫的文字記載中。

這種長著翅膀的雌性惡魔在夜晚的天空飛行,勾引男人,襲擊孕婦和嬰兒。在猶太人的文化中,這種女惡魔演變成為莉莉斯(Lilith),亞當的第一任妻子。莉莉斯象徵著情慾、叛逆與不虔誠,這些特點後來都與基督教中的魔鬼聯繫了起來。另外一個與撒旦相關的古代神明是別西卜(Beelzebub),名字大意為「蠅之王」。別西卜原本是迦南的神明,《舊約》中則成為《聖經》告誡希伯來人要迴避的假神。





魔鬼向基督提議,如果只信仰他,他就給予基督統治全世界的權力,但基督回絕了魔鬼。14世紀祭壇畫《至尊》(Majesty,Maesta),杜喬·迪·博尼塞尼亞(Duccio di Buoninsegna)作。紐約弗里克收藏(The Frick Collection)。




在基督教魔鬼的形象也受到了傳統的影響。基督教發源於羅馬世界,早期的信徒抵制異教神,把他們當作邪靈。

半羊半人的潘神是象徵自然的慾望之神,他對肉慾的龐大胃口讓人輕易地把他和禁忌聯繫了起來。

他的山羊角和羊蹄成了罪孽的同義詞,之後便出現在了藝術家筆下的魔鬼身上。




圖畫再造了魔鬼,從最有名的藝術家,到小村落里的手工匠都參與了這個過程。魔鬼標誌性的形象正式變成了蜥蜴一般、長著翅膀的地獄的象徵。畫家們,例如喬托(Giotto)和弗拉·安傑利科(Fra Angelico),常常在以最終審判為題材的畫中畫出魔鬼。在這些畫里,貪婪的撒旦居坐在地獄的正中央,愉快地咀嚼著罪人們的靈魂。




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但丁(Dante)的《地獄》(Inferno)更加深入地表現了魔鬼的形象。作為《神曲》(Divine Comedy)的一部分,這些篇章發表於14世紀早期。但丁描述了地獄的最深處,那裡是撒旦盤踞的地方。惡魔有三張面孔,而且「

每隻嘴裡他用牙齒咀嚼一個罪人……他就這樣使三個罪人受到酷刑

」。撒旦的每張臉下面「

身處兩張巨大的翅膀……翅膀上沒有羽毛;但形式和質地和蝙蝠相仿

」。

(《神曲:地獄篇》,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文藝復興早期的畫家弗拉·安傑利科在約1431年創作了《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生動地展現了地獄的細節。圖源:ERICH LESSING





惡魔們用槍和矛催趕著人群,其中不分主教和平民,男人和女人,把他們趕入地獄。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會畫出等待著他們的刑罰:罪人們被剝光,靈魂遭到折磨,他們被毒蛇纏繞,被火燒,吞下融化的金子,或者互相撕成碎片。這類畫都有一個共同點:怪物般的撒旦位於中央,野蠻地吞噬著罪人們。

弗拉·安傑利科的作品也不例外:他的撒旦端坐在畫面底部的大鍋中,咀嚼著受懲罰的靈魂,小鬼不斷攪動著鍋中滿滿的屍塊。






主動的邪惡




魔鬼在神學上的概念也在這個階段改變了。

在中世紀,他的角色和《舊約》中類似:他是人類的敵人,但並不主動出擊。

隨著時間的變化,撒旦演變成了攻擊性極強的邪惡勢力,以戕害更多的人類靈魂為己任。




希臘神話中的代蒙(daimon)是種曾和人交戰的靈體或次級神靈。這個概念是魔鬼新形象的重要部分。從公元3世紀起,一個名為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的神秘主義學派吸納了巫術的成分,試圖召喚代蒙,以求回饋。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並不完全兼容,但是與靈體的溝通是二者兼有的。儀式並不能動搖基督教的上帝,促使他完成人類的心愿,祈禱只是虔誠的證明。如果代蒙真的聽從了某個人的召喚,那他們肯定是和撒旦為伍的。他們假借幫助之名,欺騙人類,導致人類的墮落。






靈體召喚





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手繪本中字母M的裝飾畫,畫中是魔法環。圖源:威尼斯聖馬可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DAGLI ORTI 





通過中世紀的通靈法師用的手冊,我們得以一瞥他們的儀式。這些指導性材料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聖經》記載的國王所羅門(Solomon)流傳下來的「魔法」。《所羅門之鑰》(Key of Solomon, Clavicula Salomonis)一般認為被創作於14世紀,其中包含了召喚惡魔,求惡魔賜予力量的儀式。文中還有褻瀆神明的禱告,要求惡魔服從祈禱者的意願。在「祈禱者」一節中,通靈師的吟唱詞內容如下:「

來吧,準備好,無論你在宇宙的何處,遵循上帝的聲音,遵循至高無上者,遵循創始者的名諱。通過這個信號,我們要你知道你將被召喚前來……服從我們的指令。

」這個步驟完成之後,讓大師完成他的工作,重新畫圈,焚香熏煙。




中世紀,有更多的古代作品被翻譯成為拉丁文。經院哲學運動在這時開始,試圖讓早期教堂的教育與異教中關於科學、哲學甚至是通靈學、召喚靈體和惡魔的學問相結合。通靈師暴露在惡魔面前的行為是自尋天譴。在1326年,教宗若望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發布詔書《在他的瞭望塔上》(Super illius speculaUpon His Watchtower),宣布所有因從事巫術獲罪的人會被當作異端裁決,在木樁上燒死。




14世紀,歐洲黑死病肆虐,饑荒和戰亂遍布,進入了黑暗的時期。

對魔鬼的畏懼和魔鬼的影響進一步增加,獵巫運動的大規模爆發就是證明。

與通靈師情況不同,教會認為女性才是魔鬼青睞的夥伴;女巫們和魔鬼簽訂契約,代他行惡。作惡的人不再被認為是受到了魔鬼的誘騙,而是主動地和魔鬼同謀,背叛上帝。到了這個時期,魔鬼不再是個被動的觀望者。他成了積極分子,來到人間,偷竊靈魂,招募人手為他行事。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里。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本文由公眾號「利維坦」(

ID:

liweitan2014

)授

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拼團丨《舌尖》力推的張爺爺手工空心挂面,等了4年終於吃上了
美國犯罪城市的罪與罰|大象公會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