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樂大閱兵?一個美麗的謊言

永樂大閱兵?一個美麗的謊言

原標題:永樂大閱兵?一個美麗的謊言


明朝的國力、武功,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應該說出現了一次高峰。其中,「永樂大閱兵」更是被津津樂道。



朱棣像


一、所謂的閱兵盛況

關於這次閱兵,這段描述可能廣為流傳:

永樂十九年(1421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艷」,「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大開眼界。大規模的「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各國使節大受震撼,其中帖木兒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


由於這段文字出現於官媒,更是增加了它的可信度,至於史料出處,也就沒有人追問了。


但歷史上真有這次閱兵么?


二、並不存在的「永樂大閱兵」


為了找到出處,我首先翻閱了《明史》《明實錄》,其中關於永樂十九年三月的歷史記載如下:


(一)《明史·成祖本紀》:「十九年(1421年)三月辛巳,賜曾鶴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僅此一事;


朱棣雕像


(二)《太宗實錄》記載更為細緻,不便一一抄錄,可總結為:


1.楚王朱楨返回封地;


2.刑部事務處理;


3.舉行會試、殿試;


4.賜曾鶴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5.處理官職世襲事;


6.安排賢妃喪事;


7.地方行政機構調整及增設官員事;

8.外交事務。


兩部史書中,居然完全沒有與大閱兵有關的記載!


為避免有人記憶不準確,將閱兵時間記錯,我對《太宗實錄》中永樂十八年至十九年兩年的史料進行了翻閱,仍然沒有發現!


閱兵,古代一般被稱為「大閱」,屬於「五禮」中「軍禮」的一種,是否相關內容會在《明史·禮志》中存在呢?我又查閱了《明史·禮十一》,其中記載了三次大閱,分別是宣德四年(1429年)、正統年間以及隆慶三年(1569年),沒有關於永樂年間的記載。


為了保險,又找了一些筆記史料,還真找到永樂年間的「大閱」,不過是發生在永樂八年,而非十九年!


當年,永樂皇帝親征蒙古,金幼孜在《北征錄》中記載到:

上大閱武誓師,六軍列陣,東西綿亘數十里。師徒甚盛,旗幟鮮明,戈戟森列,鐵騎騰踔,鉦鼓震動。上曰:「此陣孰敢嬰鋒!」


金幼孜像


所以,以我目前所見,歷史上並不存在所謂永樂十九年的閱兵!

三、被製造出來的「永樂大閱兵」


網路上關於永樂大閱兵的記載完全是憑空製造出來的么?也不盡然。


張星烺先生編注、朱傑勤先生校訂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一書,在第三冊中存有《沙哈魯遣使中國記》,對永樂年間出使中國的情況有所記載。我找到一些很有趣的內容:



張星烺先生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門旁約有十萬人聚立,內有官吏及侍役,以待皇帝之出......後方有軍隊、槍兵、騎兵及執刀者,難以數計。萬眾之中,寂然無聲,幾乎皆若死者也......(明朝官員):「先跪,次叩首三次,以顙(註:額頭)抵地。」大使等皆為之低首,然不及地。

皇帝左右,相距約一箭之遙,皆為騎兵,行陣相隔約二十步,直線排列,行至城門而止......「可下馬,叩首至地。」使者從之。


沙哈魯像

這兩則史料與閱兵記載多有相似之處:


第一,人數都是十萬人;


第二,涉及軍種很全;


第三,使臣都是第一次沒有叩首至地,第二次做到了。


但細究,卻也有不同:


首先,背景不同。《遣使中國記》不是記載了閱兵,而是記錄了朱棣接見諸國使臣的情況,就在北京城內;


其次,叩首至地原因不同。不是被閱兵震撼,而是因為朱棣騎他們進貢的馬時,墜馬,大怒,欲降罪於使臣。後被大臣勸阻,所以使臣再覲見朱棣被要求「叩首至地」時,毫不猶豫地照做了。


因此根據上述史料記錄情況,可以斷言:


永樂大閱兵是被製造出來的閱兵!歷史上並不存在!


不知各位對於這個問題如何看待呢?歡迎討論!


參考資料:《明史》《太宗實錄》、萬曆《明會典》《北征錄》《北征後錄》《北征記》《沙哈魯遣使中國記》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不冷門 的精彩文章:

國弱民貧,對本國歷史的認知都不由自己

TAG:歷史不冷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