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炎帝陵前說炎帝:除了打仗不行,其他樣樣都很行

炎帝陵前說炎帝:除了打仗不行,其他樣樣都很行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遠古時代傳說中的帝王。具體是哪些人物,典籍中說法各異,並無定論。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雖然他們被稱為帝王,但實際上是不同時期的部落或部落聯盟首領,因為那時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沒有形成國家。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國家,是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的夏朝。所以,史學家們通常將夏朝之前稱作遠古時代。

遠古時代的三皇五帝,活動區域基本上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因而黃河流域被視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然而,不知是偶然巧合,還是上天有意安排,三皇五帝中竟然有兩位駕崩於遠離黃河流域的湖南。三皇之一的神農葬在今湖南炎陵縣。五帝之一的虞舜葬在今湖南寧遠縣。歷史往往就是如此令人驚奇。

炎帝神農

神農即炎帝。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就是認炎帝和黃帝為中華始祖。炎帝和黃帝原本是同一個部落的兩支,炎帝一支生活在姜水(今陝西寶雞清姜河),黃帝一支生活在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隨著兩支的不斷繁衍,逐漸演變成了兩個部落。兩個部落強大之後,經常為爭奪領地發生戰爭。結果炎帝部落被黃帝部落打敗,被迫東遷。

炎帝部落東遷至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之後,與生活在當地的祝融部落相處得不錯,還建立了婚姻關係,但卻與興起於淮河流域、正向中原地區擴張的九黎部落發生了嚴重衝突。九黎部落首領蚩尤,是傳說中的戰神,據說有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炎帝部落打不過九黎部落,只好求助於黃帝部落。於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起來對付蚩尤。經過一場天昏地暗的大戰,血流成河,史稱「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黃帝擒殺。

涿鹿之戰

消滅了蚩尤部落,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爭奪中原地區再度發生戰爭,史稱「阪泉之戰」。黃帝調動本部落全部力量及熊、羆、狼、豹、貙、虎等六個部落的盟軍,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經歷三場大規模的廝殺,炎帝部落戰敗,其部眾紛紛向黃帝部落投降。炎帝神農只帶著少數部眾逃往長江以南,成為了湖南早期的先民之一。此前與炎帝部落關係密切的祝融部落,隨後亦歸附黃帝部落。黃帝便讓祝融去管理南方地區。祝融部落於是也遷徙到了湖南境內,後與湖南原有土著居民融合,成為蠻夷。祝融死後葬於南嶽衡山,故南嶽衡山的最高峰被命名為祝融峰。

炎帝神農定居湖南後,止戈興仁,致力於為人們謀福祉。軍事上屢戰屢敗的炎帝神農,在其他諸多方面卻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炎帝陵御碑園北面的照壁上,有一幅長達40米的《神農功績圖》,將炎帝神農的豐功偉績概括為十個方面。

阪泉之戰

首先是「弦木為弧,剡木為矢」。意思是發明了弓箭,抵禦侵凌。弓箭作為最早的遠程兵器,堪稱一項跨時代的發明,不僅可以打獵,而且能夠抗擊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部眾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其次是「推演八卦,開發民智」。八卦是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發明的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原始哲學。神農將伏羲創立的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應用於現實生活之中,對生產、生活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第三是「遍嘗百草,宣葯療疾」。遠古時代沒有醫學,人們對疾病束手無策。為尋找藥物,神農親自吞食各種草木,以便從中發現治病的功效。由於許多草木含有毒性,神農經常中毒。不過,神農發現茶葉具有解毒之功效。每次中毒後,都用茶葉解毒。《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神農被視為中醫學的源頭。後人為了紀念他,將中國第一部中藥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

《神農功績圖》壁畫

第四是「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是一種翻土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為犁頭,是犁的前身。耒耜的發明據說是受了野豬拱土的啟發。神農帶領部眾圍獵時,看見野豬正在用嘴巴拱土。野豬一路拱過去,留下一片翻過的鬆土。神農靈機一動,萌發了製作一種耕地工具的念頭。耒耜就這樣問世了。耒耜的發明,大大減輕了耕地的勞動強度,促進了五穀的大面積種植,故被視為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端。

第五是「教民耕種,種植五穀」。原始部落主要是靠狩獵生存。但隨著部落人口的增多,野獸越來越不夠吃。為解決食物危機,神農便帶領部眾種植五穀。五穀是指稻、黍、稷、麥、豆這五種農作物,原本是野生植物,通過人工種植,慢慢成為了主糧來源,從而解決了「民以食為天」 的大事。農作物的種植,標誌著炎帝部落開始從原始的狩獵生存轉向農耕生活。

第六是「削桐為琴,結絲為弦」。神農還善於運用音樂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神農發明的五弦琴,是最古老的樂器。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第七是「始造明堂,相土而居」。原始部落原本是居住在洞穴中。據說神農受鳥窩的啟發,覺得鳥兒白天飛出去覓食、晚上又能飛回窩裡憩息的居住方式值得借鑒,於是帶領部眾搭建房屋,從此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炎帝陵

第八是「耕而作陶,埏埴為器」。陶器的發明可能是一個意外。傳說神農在燒烤野獸時,偶然發現用黏土捏成的器

物經火燒之後會變得更加結實,而且不怕水,於是掌握了製作陶器的方法。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

第九是「治麻為布,製作衣裳」。遠古時代的先民沒有衣裳,冬天只能用樹葉、獸皮遮身保暖。有一天,神農的妻子聽訞用麻編織了一件衣裳,令神農眼睛一亮。神農覺得用麻織衣是個好辦法,就在部落中大力推廣。衣裳的出現,是炎帝部落從朦昧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

第十是「日中為市,交易而退」。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分工的發生,部眾之間出現了將剩餘物資拿出來交換的現象。為方便部眾交換物資,神農規定每天中午開展集市貿易,讓人們以物易物,各得其所。這是遠古時代商業活動的起源。

炎帝陵全景

炎帝神農在位一百二十年後駕崩。據說他嘗遍了百草,最後因誤嘗斷腸草而死。斷腸草毒性極強,用茶葉解毒顯然無濟於事。神農死後葬於「長沙茶鄉之尾」,故當地被稱為茶陵。據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記載:「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里康樂鄉白鹿原。」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朝廷將茶陵縣的康樂、霞陽、常平三個鄉划出,設置酃縣。自此,酃縣成了炎帝陵的所在地。酃縣於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現隸屬於湖南省株洲市。

儘管炎帝是遠古傳說中的人物,炎帝陵也極有可能只是一座紀念陵,但經過數千年的演繹,它早已成為了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據《酃縣誌》記載,炎帝陵墓始修於西漢以前。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湖北發生綠林赤眉起義,波及湖南。當地人擔心亂兵發掘炎帝陵,便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時,墓址建有佛寺。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官府拆除佛寺,在原址重建炎帝陵廟。此後,炎帝陵的祭祀活動便經久不絕。一千多年來,炎帝陵廟經歷了多次重建和修葺,陵園規模不斷擴大,祭祀活動也越來越隆重。炎帝陵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炎帝陵祭典亦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文/謝志東)

炎帝陵全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古今事 的精彩文章:

劉宋「白黑之爭」:衡陽內史與佛教居士打嘴仗
南嶽黃庭觀:東晉女道士魏夫人80歲仍顏如少女

TAG:笑談古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