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大佬最後的歸宿為什麼選擇了香港,而不是其它地方?

這個大佬最後的歸宿為什麼選擇了香港,而不是其它地方?

抗戰後,杜認為自己抗日有功,且和蔣的關係也不錯,就想撈個官位過過官癮,他把目光定格在市長。他把這一想法透給了軍統局長戴轉達給蔣。

1945年8月底,杜帶著一幫隨從,前呼後擁興沖沖回到。始料不及,走到半路,傳來千真萬確消息,蔣已任命錢為市長、吳為副市長,負責接收全權。蔣對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令杜沮喪的事還在後頭:火車快到站時,杜得到消息,已取消原定的歡迎儀式,連本已搭起的牌樓也已拆除,北火車站還貼出了""杜是黑勢力的代表""、""打倒杜""等標語。杜聞訊氣上加氣,為避免難堪,臨時改在西站下車。靠站時,竟沒有一個要員迎接。

1946年夏,蔣為體現""民主政治"",下令""民選""市參議會議員。杜信以為真,有意競選議長席位,於是組織門徒大張旗鼓活動,擺出種種理由宣揚議長一職非杜莫屬,又不惜大把花錢拉票。哪知就在勝券在握時,傳來蔣的口信:議長一席,希望由潘擔任。潘是CC系骨幹,蔣的親信。這對杜不啻冷水激頂,自知胳膊擰不過大腿,無奈何作了識時務的""俊傑"",在選舉結果他當選議長後,馬上宣讀了一份""辭職呈文"":""上系通都大邑,議長責任重大,本人為多病之人,不能擔此重任,辜負諸公厚意,多請原諒,再予改選。""主持選舉大會的市長吳立即表示接受聽從本意,另行重選。於是第二次投票,選出潘為議長。

三大戰役結束,內外交困中的蔣被迫下野。杜知道蔣家王朝氣數已盡,開始謀慮去從。為退路辦了三件事:賣了杜美路上的一處公館,得款60萬美元;改任意揮霍為量入支出,裁減僱員,緊縮開支;去了香港一次,物色準備購買的住宅。

1949年3月下旬,杜一回到上海,就被蔣請去南京,對他說:""海看來是難以守住的了,杜先生應有所準備,必要時攜家小去台灣,協助黨國共圖復興大業。""

杜似乎料到蔣的這番""關心"",爽快地說:""我是準備放棄海以後的退路了。""

蔣曾聽說,黃勸杜留在上海,他無論如何不願杜留下,便以告誡的口吻加了幾句:他們決不會放過你,切不可有絲毫的僥倖,以早日去台灣最好。

杜的話仍是半明半暗:""總裁放心,我絕無僥倖之心。""蔣聽了當然不滿意,雙方不歡而散,但蔣並不就此罷休,還要設法爭取,把杜月笙逼去台灣。

對於去留與去向,杜早有盤算權衡,杜選擇了去號稱自由港的香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都市閑人讀書品史 的精彩文章:

這塊石頭太傳奇,牽扯著多少歷史英雄人物的命運
海陵王完顏亮和第一美女蒲察阿里虎的奇特嗜好

TAG:都市閑人讀書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