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百慕拉到雷德曼再到奧特曼,膠捲是特攝最燒錢的部分

百慕拉到雷德曼再到奧特曼,膠捲是特攝最燒錢的部分

作者:煌言

封面:紀錄片 美的巨人 成田亨奧特曼誕生秘史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摘要

附屬短篇又喧賓奪主了。

【本周的奧特系列通鑒?初代奧特曼篇】

第九回 從《百慕拉》到《雷德曼》到《奧特曼》

圓谷特技製片廠里,各腳本家演出家製作進行等圍在一起,英二老爹在確認完成的企劃案《科學特搜隊 百慕拉》的各種資料了。企劃室長金城哲夫就站在老爹旁邊同步解說,到主角怪獸百慕拉的設計圖時,老爹說了句,這回是彩色的對吧。小金一開始沒反應過來,幾個月前就確立這條企劃前提了,還是日本電視業界史上頭一份,老爹現在又指出確認一下是表達什麼意思。

只見老爹已經進入沉思狀態,嘴裡又哼又嗯地,同時拿著那張百慕拉的設計圖,一會離遠點一會又靠近點,這麼反覆端詳著。小金問怎麼了,老爹說,我在想是彩色影視啊……在彩色用的膠捲上映出的影像,能不能看上去有那種主角的颯爽瀟洒感,是這次勝負的關鍵。老爹身為尖端的技術者,這便是他不同於純粹企劃者的思維迴路了,在彩色上映出會怎麼樣?內容上當然,老爹向來對小金的想像力沒什麼異議,說就照這個勢頭好好繼續吧,還有時間的。

彩色影視上的超級英雄,小金明白要點所在了。如果不在這個要點上仔細雕琢反覆錘鍊,那就體現不出與《奧特Q》的最大區別了,只是增多了怪獸的規模而已。他去跟市川利明總經理商量,當初讓設計了哥吉拉等名怪獸的渡邊明來設計百慕拉,老實說只是老爹按照多年來的習慣找上他了,而市川和小金其實都壓力有點大的。理由很簡單,渡邊是巨巨氣場太強了。

小金這樣當時年齡還不足渡邊的一半的年輕人,情不自禁產生一種不敢跟他說話的感覺,更別說提議修改設計案了完全不好開口。儘管這很可能只是渡邊的名人效應產生的所謂巨巨氣場,讓人擅自產生這人不好說話的感覺。後來的歷史向我們證明,成為了巨巨以後的成田亨氣場比渡邊還強。不過這就是所謂社會和職場的氛圍這麼個東西,很久以前講故事講過的,老爹也有這樣被人擅自認為高冷說不上話,好孩子不要學。

於是找成田亨設計百慕拉,《奧特Q》後半特殊技術班(特攝班)的美術監督,即特殊美術監督(特美監督)。成田設計的百慕拉,看著像神話里的半獸神,頭上有角身上有甲胄。下圖左側是成田設計的百慕拉初稿,右側是第二稿。

初稿有3個要點,第一是身體的整體意象,處在甲胄和宇宙服的貼身感之間。那定義上到底是啥呢,就是第二點,那是百慕拉的肌膚。白色的,但是特地註明了視覺上要有鎧甲的感覺。第三是頭部尤其是面部,連眼睛也不例外,意象是鑽石。所以要有各種稜角,還要閃閃反光的感覺。

不過小金委託時的要求是,彩色影像上映出來有颯爽瀟洒感的超級英雄。於是修改稿的身體部分,以更容易顯現顏色的紋路為主。頭部基本上不變,而身體部分視覺上鎧甲的感覺,則要到後來奧特賽文的肩甲了。

製作局東京放送電視台(TBS)方面,研究過企劃書後也叫圓谷特技製片廠開個會。圓谷特技製片廠方面直接交涉企劃的人物,自然仍是市川總經理和小金。TBS影視部方面則出席3人,一個當然是《奧特Q》以來的栫井巍製片人,一個是《奧特Q》後期,代表著TBS外派出差人員立場的演出家飯島敏宏。

再這時增加了第三個人,是《奧特Q》時只在宣傳會議之中的樋口祐三。圓谷一的助監督出身,不過在演出方面和營業方面兩邊都能幹,這時他的身份提升到製片人了,給栫井打副手的。

以前說過《奧特Q》的前身《失衡》企劃當時,TBS內部是自己亂成一團。說什麼提案的都有,嘰嘰喳喳的各種腦洞。搞得小金這邊匯總整理他們的想法,形成企劃案是焦頭爛額,現在新作《科學特搜隊 百慕拉》也成這種情形了。確實延續怪獸路線,有主角怪獸打怪獸,有個專門的機關組織等等,都是當初TBS方面提出的零散要求。但實際像這樣做出來了,也當然還是內部都眾說紛紜。

第一說,怪獸當主角,是不是果然違和感還是太重了。當時哥吉拉電影雖然已經有過怪獸發生衝突互毆的情節,但固定下來有英雄性的主人公哥吉拉每回與什麼敵方怪獸對戰,還是後來反過來受超級英雄火起來的影響的。第二說,參考一下《科學怪人對地底怪獸》的那感覺怎麼樣。這指的是1965年暑期旺季東寶剛剛上映的日美合作科幻電影,本篇監督和特技監督當然仍各是本多豬四郎和圓谷英二兩人,有出現兩足直立的巨人與四足爬行的怪獸對戰的場景。第三說,現在這看來百慕拉是民俗風為主,能不能再多點科幻風的感覺。

現在的人是知道,後來奧特曼是宇宙來的色彩鮮艷的巨人,與各種怪獸或宇宙人甚至巨大機械都能對戰的超級英雄,彷彿理所當然的存在。但是這樣歷史上不曾有的形象,當時即使當事人之中也全部都沒有哪一個人,腦子裡有明確的意象成竹在胸的,想法都模糊表達也都含混。多點科幻風的感覺是具體指什麼意思,小金問,比如是說想要宇宙人嗎?栫井回答,我也沒說就是宇宙人,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說了。

就這麼一片混沌結束了會議回來,既然如此,最後英二老爹拍板。那就讓一個米國佬的蘇帕曼那樣的超級英雄出來怎麼樣,日本自己的超人。這樣主人公的基本方向,已經從怪獸到怪巨人,再到這時終於明確為巨大的宇宙人了。於是新企劃決定改名為《科學特搜隊 雷德曼》,雷德是引導的意思,雷德曼就是引領的人。有未來感科幻感,從宇宙未知文明的地方來的神秘巨人,引導著地球人類的文明。

上圖右側是成田的雷德曼設計圖,相比左邊只有頭部變了而身體紋路沒變。不過指定了身體是藍色和銀色相間,因為藍色比較有宇宙感,銀色則是宇宙火箭的感覺。然而現場操作起來,藍色不是最優選色,因為當時要使用很多藍幕合成作業。所以腫么辦捏,最後就改成紅色好了,紅色的紋路是血脈的感覺。因此紅色只是結果,是紅色所以覺得雷德曼的意思是不是紅色的人,後人這種逆向誤解完全不少見。

《科學特搜隊 百慕拉》的時候進展是比較緩慢的,有種在小路上崎嶇挪步子的感覺。到了《科學特搜隊 雷德曼》整個步調就不一樣了,除了內容本身有找著了大道的感覺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時間點。有沒有發現目前為止講了這麼久企劃前線的變遷,從1965年夏天到秋天再到年末,這意味著什麼,《奧特Q》一直還沒開始正式放送。

今天的人知道後面歷史的大致脈絡,可當時的人不知道對吧,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歷史。《奧特Q》還沒正式開始放送,意味著最關鍵的事從來沒有敲定,也就是人氣反響究竟會怎麼樣。這點還不能徹底確定,哪來的積極性呢,金額成本又確實是太高了。所以雖然的確是在討論著,《奧特Q》之後要圓谷特技製片廠再來個什麼片,可整個項目進展TBS方面是半擱置著的,被市川總經理這邊的使勁安利推著走的感覺。

到了年底,隨著《奧特Q》基本製作完成,並且試映會增多,宣傳以及引來的事前反響也增多。事情就漸漸變得有眉目了,整個氛圍都不一樣了。1966年1月2日晚上7點整,當《奧特Q》正式開始放送後,情況便一發不可收拾,全日本有電視機的家庭被引爆了。

這時還是過年放假的期間,所以是一般家庭還在外面旅遊的期間。因此TBS內部本來還有意見說,是不是再推遲一星期開始放送比較好。沒想到第1話在正月長假期間放送,收視率也這麼高。過了一星期當正月效果已經消去時,當然第2話的收視率還要更高,往後連續穩在30%以上。前番組到了末期時,收視率是15%水準,可《奧特Q》直接翻倍了。

早在1965年秋時,在TBS召開的一次飯局上,英二老爹曾跟東寶本多豬四郎的領班助監督出身的,《奧特Q》的本篇班導向監督梶田興治,談話中預想過一下開播後收視率能到什麼程度。梶田監督說我反正一電影業界的人,對電視這邊的收視率這玩意兒不懂,估計就是《小鬼Q太郎》的水準吧。

兩隻藤子不二雄的超人氣漫畫《小鬼Q太郎》,1965年8月底的時候,TBS剛剛開始放送動畫版。初期收視率穩在20%以上的水準,放送時間就在每周日晚上7點半。也就是說《奧特Q》一旦開播後,每周觀眾看完如果不換頻道,則緊接著看到的就是《小鬼Q太郎》,屬於同一時段的番組可參考性強。老爹比梶田監督信心還低,說那也不至於吧,我覺得能到15%的水準也不錯。

TBS方面也是以前番組末期的水準為參考,15%相當於心理預期基準線了。結果遠超所有人的心理預期,並且進入1966年後,《小鬼Q太郎》也連連各周穩在30%以上了。在日本人還不懂什麼叫少子化老齡化的時代,TBS在每周日晚上7點到8點之間接連放送的這兩個兒童片,收視率之高導致其他電視台在這樣的黃金時間卻徹底無路可走,所以將這個時段稱為「恐怖的QQ時間」。

手塚治虫原作的《驚奇三人組》事件,這是漫畫界電視界都知道的,一件很有名的事了。自從最初的電視連續動畫片《鐵臂阿童木》以來,手塚的蟲製片廠和富士電視台就保持著良好關係。《驚奇三人組》動畫版於1965年6月在富士電視台開始放送,時間在每周日晚上7點鐘,高收視率20%以上的水準。然而到了1966年1月,TBS開始在這個時間段放送《奧特Q》,就在1月2日那天《驚奇三人組》的收視率直接墜毀到一位數。

富士電視台舉台震驚,只撐了一個月緊急採取對策,2月第一周就把《驚奇三人組》移到別的時段去放送了。哭笑不得的是,《驚奇三人組》的富士電視台方面的製片人,還是圓谷臯。幾年前親爹圓谷英二想從電影行業進軍電視行業,這事主要就是靠他。結果跟富士電視台搞的《WoO》這個企劃黃了,老爹只能轉而徹底依靠他大哥圓谷一在TBS的人脈。到如今親爹監修、親哥監督的這個《奧特Q》,還成了自己負責的動畫番組的直接對手,圓谷臯在父兄面前慘敗。

手塚的長子手塚真,當時4歲半,後來長大也是名人,回憶當時的事。一家人坐在飯桌前吃晚餐,同時開著電視,手塚真被新番組《奧特Q》勾了魂了。母親也就是手塚夫人悅子,命令說應該看你爸爸的片,可孩子就是不願意腫么辦。手塚心情也不好,知道這是自己輸了,可他也不能不講道理哇。結果情緒一下子遷怒到太太,他大吼一聲,孩子想看什麼你就讓他看!嚇得真和還不滿2歲的妹妹手塚留美子,當場大氣不敢出形成童年心理陰影,悅子太太也是委屈得暗自抹淚,全家一下陷入一片災難般的氛圍。

當時日本還是有2家公司負責測查收視率的時代,具體不再多述,Anitama的另一連載專題《日本動畫產業商業運作的基本》第二十三回有詳細解釋。總之這裡只好快餐說結果了,按照映像調查(VR)的結果,除了被歧視的東京12頻道(今天的東京電視台)以外,1966年1月2日這天晚上7點鐘這個時段,5大在京核心局的關東廣域圈世帶收視率如下。

TBS的《奧特Q》26.5%,日本放送協會(NHK)在播新聞14.1%,日本教育電視台(今天的朝日電視台)在播遊戲競賽類節目12.1%,日本電視台(NTV)在播唱歌類節目11.7%,富士電視台的《驚奇三人組》9.3%。之後不管是映像調查還是尼爾森的測查結果,《奧特Q》的收視率都穩在30%以上了,2月份以後甚至穩在35%以上。

這件事成為富士電視台史上著名的台恥,為富士電視台之後一連串的雪恥對抗TBS的行動打下伏筆。現在只先說說第一招,還沒過兩個月便捲土重來,富士電視台從4月第2個星期在這個時間段,開始放送從美國爸爸進口的《蝙蝠俠》。熟悉美漫超級英雄的知道,《蝙蝠俠》在1966年拍了個電視劇。富士電視台就是反應很快地,把這個進口了翻譯了日語配音了,譯題《怪鳥人蝙蝠俠》。

這場戰爭確實對《奧特Q》還是形成了影響,在4月第2個星期,《奧特Q》久違地收視率沒有滿30%。不過之後還是穩在30%前後浮動了,直到最終回放送時再次衝上35%。《奧特Q》放送的半年間,第二季度收視率明顯不如第一季度,背後這原因就是富士電視台以《怪鳥人蝙蝠俠》的對抗行動。結果《怪鳥人蝙蝠俠》初回放送的收視率是16.8%,當然還是離富士電視台打倒TBS的目標差得遠了,富士電視台在這個時段要達到目的還需等待長達5年半。

因此《奧特Q》一旦放送開始後,TBS和武田藥品工業都立刻打了雞血,這回輪到他們進入完全積極主動的狀態了,要馬上著手下一作的進展。放送開始後還不滿一個月,1966年1月27日,後番組的新聞就已經公開上報紙了。東京的地方晚報《內外時報》,刊登了一則報道《首個國產彩色,接替「奧特Q」的「百慕拉」,圓谷特技製片廠作品、TBS電視台》。這則新聞是在歷史上首次,《奧特曼》的相關情報出現在世間大眾眼前的一篇,直接一口氣向吃瓜觀眾透露了7個關鍵訊息。

第一,《奧特Q》之後的叫《百慕拉》,當然製片方不變。第二,這是日本史上初的彩色電視影視劇。第三,預定3月上旬開機。第四,透露了內容有個科學特搜隊,透露了總部在巴黎,連隊員里有宇宙人也直接曝光了。第五,跟《奧特Q》一樣是金城哲夫和山田正弘搞的。第六,預定兩季度26本。第七,《奧特Q》在1月25日剛剛完成所有的後期工作了,全28本預定7月10日放送完畢。

現在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這則新聞報道的準確性是相當之高。《百慕拉》26本和《奧特Q》7月10日結束之類的事,雖然後來不符合史實,但當時確實是那麼預定的。然後回看日程所能查到的,《奧特Q》製作順第28本最後的錄音作業,日期也在1月24日,後來新作正式開機在3月16日。順便說個事,《奧特Q》一開播後1966年1月份彷彿成了吉月一般,光相關人員一下子有兩個結婚。1月16日舉行了滿田穧監督的婚禮,1月26日還有《奧特Q》和《奧特曼》的作曲家宮內國郎的婚禮。

新作的前線也在頻繁地開會,1月28日星期五,會議上作品名稱還叫《百慕拉》。下一次是2月1日星期二,這時《雷德曼》的名稱第一次正式出現了。當然後來是很快改成《奧特曼》,因為既然主人公都從怪獸改成宇宙人了,那叫個什麼雷德曼還不如為營業層面考慮一下,延續《奧特Q》直接叫《奧特曼》。

但改了之後,雷德曼還在當代號用了一個多月。因為真正的正式名稱要搞成絕對機密,否則被什麼微博營銷號提前泄漏出去了都還事小,搶注商標才叫事大了。所以即使到3月16日正式開機,這時腳本上的代號標題也仍然叫《雷德曼》。到了商標確認後3月24日,這才第一次出現《奧特曼》,然後4月1日公開面向媒體發表。

因此《雷德曼》的企劃書,實質可看作就是《奧特曼》的企劃書,《雷德曼》名義的腳本也多達15本。下回我們說《雷德曼》的企劃案內容,下圖是改名為《奧特曼》後成田的設計圖初稿和第二稿。

【本周的本家特攝列傳】

特攝魂~講道理的特殊技術(二十六):動真格的特攝最燒錢的部分

先直接說答案,動真格的特攝最燒錢的部分就在膠捲。確切一點說是特殊攝影這個領域,而不是在正常觀眾說起「特攝」這個詞會容易先想到的,樓房微縮模型啊或是俗稱皮套的人偶服衣裝啊,這些屬於特殊美術的領域。這些雖然比起非特攝的一般片子,倒也的確要花很多錢,只不過不是最。

概念上的絕對關鍵點,我們再來重複一遍還是那條:俗稱所謂特攝的正式名稱是「特殊影視技術」,簡稱特殊技術或特技。最粗略分大塊也有3個領域,特殊攝影(特攝)、特殊美術(特美)、合成。

這3塊呢可以這麼形容各自的特徵。特殊攝影叫作有形成本最高的,合成叫作無形成本最高的,特殊美術叫作觀眾關注度最高的。有形成本就是字面意義上的燒錢,無形成本呢比如花時間,比如很繁瑣耗傷人的精力,觀眾關注度嘛這個就好理解了。

特殊技術中為什麼最燒錢的會在於膠捲,導致這個狀態的原因可以分兩方面。第一是使用的膠捲材料,第二是使用膠捲的方式。這回先簡單說說使用的材料。上回已經說了上世紀膠捲時代,關於膠捲的一些最基本概念,現在主要就看16毫米和35毫米兩種規格的膠捲。

定義上已經解釋過了,那使用上有什麼區別呢,簡單說在當時這兩種分別就是,電視影視劇和電影用的膠捲。也就是說比如英二老爹自己,比如第一期奧特系列的野長瀨三摩地監督,東寶出身給黑澤明和本多豬四郎當過助監督的,平時慣用的就是35毫米規格的膠捲。另一方面比如圓谷一和飯島敏宏這類,TBS出身拍過影視劇擺弄過膠捲的人物,平時慣用的就是16毫米規格的膠捲。

35毫米規格的膠捲與16毫米規格的膠捲相比,第一本體更大,第二需要的攝影設備更大,第三剪輯設備更大,第四放映設備也更大。大到什麼程度呢,上回說過膠捲時代業餘的人要想拍攝私人影片,一般玩的是門檻低的8毫米規格的膠捲。這有一條很重要的理由就是,8毫米規格的膠捲意味著牽連到的一連串設備,基本上隨身攜帶沒問題。那電影用的35毫米規格的膠捲腫么辦,放映設備就夠你拉一輛車來拖走了。

膠捲這玩意兒以前太金貴,35毫米規格的膠捲更貴了。現在是真心像便宜到白菜價似的,買一卷拍攝照片用的35毫米規格膠捲,也就是照片界俗稱的135膠捲,再配上一卷的沖洗費用成本也能控制在人民幣50塊錢之內。當然即便如此,你一旦去向懂攝影的人打聽一下,人家現在也會告訴你玩膠片攝影這個事燒錢的。我來這麼形容,約30年前的時候,同樣買一卷135膠捲,大致可以花掉應屆本科大學生平均工資一個月的份。

30年前的本科大學生還是很值錢的啊我跟你說,另外注意了這是照片用的膠捲,當然比影視用的便宜些。好了,買了一卷這膠捲,能拍多少份量呢,一般36張照片。也就是說這長長的一條膠捲上,最終夠成像36個格子,36幀的畫面。如果是影視用的35毫米規格膠捲呢,我們知道放映的正常速率是每秒鐘24幀對不對,所以36幀就是1.5秒。膠捲時代這意味著什麼,如果你想拿35毫米規格的膠捲自己拍電影,拍了1.5秒的影像你這個月薪水就光了。

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從產業的角度上,熟悉日本電影業界的制度和歷史的也能知道下面這件事。就是現在動輒是全國兩三百家電影院上映一部電影,能達成日本全國同步上映,甚至四五百塊銀幕,如果是進口片分字幕版和配音版那就銀幕數八九百上千了。而昭和時代沒有這麼好的事的,同時上映的電影院數量達到三位數,也就是超過一百館就已經很宏大規模了。

因為根本就沒有全國同步上映,要分一線影院、二線影院、三線影院,依次往下最鼎盛期數到二十多線影院都有的。一線影院就在經濟最發達的大城市,先上映完了然後輪到二線影院,上映期能有一星期不錯了。依次往後到二線城市三線城市,逐漸到各種鄉下村裡。如果是客流量情況不妙的電影,可能輪幾線就停止了,根本就沒有輪到小地方的人能看到的機會。

歸根結底這到底是為什麼,就因為膠捲,昂貴啊!每個影院或每塊銀幕上映,就意味著它都得有一個,這影片的上映用副本膠捲。每複製一份都是實打實的花錢,所以真正的全國同時上映就意味著,你至少要複製300份左右的副本。這個錢承受不起,所以還是各線影院輪流用吧,副本總數達到三位數就已經是大成本了。傳統的電影行業,分配票房收入和計算成本等項目里,就專門有一個條目是複製上映用的膠捲副本的費用,這是跟製作費分開算的不是筆小數目。這些商業事務的解釋說明,本來都是預定在Anitama另一專題連載講的內容,這裡還是不繼續講解太多了。

說了這麼些看上去廢話的事,回到具體的環境來說,就拿正篇連載中已經講過的《奧特Q》到《奧特曼》,這屬於電視上放送的影視劇對不對。所以當然使用16毫米規格的膠捲對不對,然而不是。《奧特Q》全程使用35毫米規格的膠捲,這就是以前正篇連載中多次提過的,什麼叫《奧特Q》使用的膠捲不同尋常。

所以TBS之中,就算一哥和飯島這樣用慣過16毫米規格膠捲的演出家,在攝影現場也是有意識地要小心翼翼。當然他們這樣會擺弄膠捲的演出家,本來就已經是TBS里技術上很前沿的了,那還有不慣用膠捲的呢。《奧特Q》的中川晴之助那樣的監督,講過是由於膠捲耗費量過於巨大形成嚴重問題,於是被調走離開了現場的,這也是側面反映出來膠捲金貴的一點。

那麼為什麼《奧特Q》區區一個電視劇,要給他用聽起來高大上規格的膠捲呢。一切前因後果都是連起來的,這要牽扯到以前提過無數次的另一台燒錢神器。當時英二老爹不計後果買下的那台,奧克斯貝里公司制的最新型號光學合成機,差點完全付不起錢直接把圓谷特技製片廠搞破產的。這麼金貴的機子,你想它本來是以使用什麼膠捲為前提的,35毫米規格。

所以合成技術階段要使用這台光學合成機的《奧特Q》,攝影階段也就直接用35毫米規格的膠捲。等一切工作完成了,為了適應電視上放送的畫面規格,沖洗膠捲做顯像處理時,再縮小成16毫米規格。整個一副殺雞用牛刀和高射炮打蚊子的架勢,老爹就是這樣的人。在東寶的時候這種事也干過,把一個黑白影片特地先用彩色膠捲攝影了,因為這樣影像的質量會高得多。最後完工了,再為了適應上映要求,恢復到黑白膠捲上,製成全國各地電影院所用的膠捲副本。

你想想聽起來政治正確的傳統古話,如此暴君在位國焉能不亡,天理不容。這麼個人創建個公司,這個公司怎麼至今不亡,不亡簡直天理不容。對呀,所以天早早把他本人召喚去了。那他在位時,搞得跟帝辛和隋世祖似的折騰,治下的百姓都吃不飽飯,就沒人攔他一下嗎。所以《奧特Q》後面到《奧特曼》,的確撐不住了,妥協一下。

另外就是《奧特曼》比起《奧特Q》從黑白變成彩色了,而TBS撥下來的預算製作費是同額的。這就痛苦了,實質上的減額,當時彩色膠片的價格大致可以是黑白膠片的180%,如果見到翻倍的那也是不會奇怪。所以真心不能全程使用35毫米規格膠捲了,只有需要光學合成的場景使用,其他部分則使用普通的16毫米規格膠捲。

從《奧特曼》開始的這種變化,日本的特攝學術界(如果真有這種學術界的話)經常有條定論,說就是本篇班用16毫米規格、特殊技術班(特攝班)用35毫米規格。然而這是典型不明本質下以訛傳訛的照本宣科,因為特技班也不是每個鏡頭都是合成,同樣地本篇班也有需要攝影合成素材的時候,比如科學特搜隊的隊員拿著那個槍發射出電光似的效果。

不過好在國內本來也沒討論過膠捲和合成這類話題,所以免於這條誤傳的擴散,如今在這裡講解起來也好講。後話提前劇透一下,等老爹上天去了,70年代更理性經營下盡量減少光學合成本身,這樣就實際全片幾乎都使用16毫米規格膠捲了。今天只是說了些膠捲的使用材料這方面,下回說動真格的特攝中膠捲的使用方式這方面,以及能形成的更嚴重後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在商品里惡搞別人,是否侵犯著作權?
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

TAG:Anit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