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切除闌尾能降低帕金森綜合徵發病率?闌尾突變蛋白疑是致病元兇

切除闌尾能降低帕金森綜合徵發病率?闌尾突變蛋白疑是致病元兇

10月31日,《科學》雜誌旗下的子刊《科學·轉化醫學》報道了一項聽起來匪夷所思的研究成果,來自美國文安德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一向被視為無用器官的闌尾竟然與帕金森綜合征的發生有關,切除闌尾可以明顯降低罹該病的風險!

闌尾和大腦這兩個在我們印象中完全不相干的器官之間竟然存在著微妙的聯繫,這項研究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帕金森綜合征是一種怎樣的疾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侵害運動神經系統。它的癥狀通常隨時間緩慢出現,早期最明顯的癥狀為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和步態異常,在病情嚴重的患者中常出現痴呆症等認知和行為障礙。超過三分之一的病例會發生抑鬱、情緒波動、入睡困難等心理異常。

帕金森綜合征一般指帕金森病帶來的運動失調等癥狀——端著盤子走路這類對普通人來說再簡單不過的事,也會成為帕金森綜合征患者難以完成的挑戰。帕金森綜合征給患者和家屬的身心都造成了莫大的痛苦,長期的治療和護理也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雖然神經退化疾病一直是醫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人們至今仍然對帕金森病的發病機理知之甚少,目前尚無針對該病的特效藥物,醫生們只能通過各種途徑延緩患者的病情發展。

帕金森病患者特有的步態及一位患者的筆跡(來源:公有領域)


為什麼會想到研究切除闌尾與帕金森病發病率的相關性?

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神經系統出現了功能衰退,因而導致運動功能發生異常。那麼,患者的神經系統到底發生了怎樣的病變呢?科學家們之前就發現,一種名叫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與神經元的功能喪失有關,當這種蛋白質發生異常,神經元中就將形成纖維狀的病理組織,失去原本的正常功能。帕金森綜合征的發生便是神經元逐漸纖維化的後果。

正常情況下,α-突觸核蛋白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神經突觸結構的維持、神經的可塑性、學習以及記憶等。然而,病理狀態下的α-突觸核蛋白容易聚集形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沉澱,後者的大量積累最終會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

神經元結構示意圖(來源:共有領域)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帕金森病是一種侵害患者運動機能的疾病,其實,很多病人在發病的20年之前就會出現胃腸功能失調等非運動機能障礙。這種異常背後的原因同樣是上面提到的α-突觸核蛋白,在病人的胃腸神經元中常可以檢測到這種蛋白質的異常凝聚。帕金森綜合征與胃腸問題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促使文安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萌生了研究其發病率與闌尾切除間相關性的想法。


這項研究為我們帶來了哪些發現?

該項研究分別利用了兩組完全獨立的數據——瑞典近170萬人的52年隨訪資料庫以及美國849例帕金森病人的資料庫。利用瑞典數據進行的研究首先比較了闌尾切除的人群與沒有接受過闌尾手術的人群帕金森綜合征的發病率,結果表明切除闌尾的人群發病率降低了19.3%。

此外,研究者在帕金森綜合徵發病人群中統計了闌尾切除手術對發病年齡的影響——結果顯示,切除闌尾患者的發病年齡竟然延遲了1.6年。在對美國的數據進行統計後,研究人員也發現,闌尾切除可以將發病時間平均延遲3.6年,兩項研究結果高度吻合。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闌尾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沒有退化完全的痕迹器官。但近年來的多項研究已經表明,闌尾黏膜中富含大量的免疫細胞,其在協助淋巴系統識別和清除病原體等方面發揮著相當關鍵的作用。此外,闌尾對於調節腸道菌群,維持腸道健康也有著積極意義。

然而,當受到有毒物質或者細菌侵害時,在人體免疫系統被激活的同時,α-突觸核蛋白也會在胃腸管特別是闌尾中異常積累。之前的一些研究也發現胃腸管受周圍環境中的病原刺激引發的免疫反應會提高帕金森綜合征的發病率。

闌尾中的癌變組織(來源:cnicholsonpath on VisualHunt.com)

實際上,闌尾還有癌變的可能性。

在該項研究中,文安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檢測了帕金森綜合征患者的闌尾組織中該蛋白的表達及凝聚情況,結果發現相對於正常人,大量的突變蛋白在患者闌尾中異常凝聚,最終導致正常組織纖維化。

我們已經提到過部分帕金森病患在出現運動障礙的20年之前就會發生消化道異常,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癥狀從消化道向大腦的轉移呢?執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推測認為,在罕見的情況下,闌尾處的α-突觸核蛋白可能會通過人體內部的物質轉移過程「逃」到大腦,導致異常蛋白的失控過程在腦部重現,引發帕金森綜合征。

在另外一項流行病學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迷走神經切除術(切斷胃腸道和大腦的迷走神經)會部分降低該病的發病風險,這似乎提示我們體內的神經通路就可以為異常蛋白的轉移提供通道。

人體神經系統示意圖


這項研究有哪些科學意義?

首先,研究人員特彆強調,這篇論文的本意並非是鼓勵民眾為了預防帕金森病而主動切除闌尾。畢竟帕金森病的發病機理仍然有很多的疑惑需要進一步釐清,並且切除闌尾後仍然存在患上帕金森病的可能。

這項最新研究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再次證明了α-突觸核蛋白與帕金森病的關聯性,更讓我們從不同於以往的視角重新認識了這種疾病。α-突觸核蛋白異常對人體機能的影響可能比之前的認知更為深遠和隱蔽。

失控的蛋白在闌尾中潛滋暗長,經年累月後暗度陳倉,將禍端引向大腦,讓人身患惡疾。雖然聽上去像科幻小說一樣驚悚,但科學家們的確用事實和數據為我們描述了這種可能性。

無論如何,揭示真相就能為進一步的預防和治療提供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項研究無疑是該領域近年來的重磅成果。也許,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類戰勝這種疑難病症的曙光,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

作者 | 王曉澤 名古屋大學醫學院博士四年級

審稿人 | 陸修遠 大阪大學免疫前沿中心研究員

編輯 | 曾丹

文章由騰訊科學「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參考文獻:

1.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2/6414/eaat840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10/465/eaar5280

3.    http://aasj.jp/news/watch/918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