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耳朵要怎麼保健

耳朵要怎麼保健

耳朵要怎麼保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說文解字》中不乏描述耳部疾病的字。如「聾」「聵」二字,都是表示聽覺功能的部分或完全喪失。在中醫學理論中,耳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主司聽覺。中醫喻耳朵為「窗籠」。清代俞正燮《癸巳類稿·持素正篇》中言:「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中醫理論認為,五臟與人身的五竅相配,「腎開竅於耳」,耳為標,腎為本,兩者相互關聯。因此,臨床上出現耳朵嗡嗡作響,聲音聽不太清楚,一側或雙側聽力減退,有時還伴隨著腰酸和尿頻,這都是腎虛的表現,可以給患者服用六味地黃丸、耳聾左慈丸等。前葯從《傷寒論》的古方化裁而來,長期服用具有平補腎陰、延緩衰老的作用。由腎開竅於耳,古代醫家還發現了通過觀察耳部的改變診察腎臟病變的方法,清代醫家林之翰《四診訣微》中就有:「耳焦如炭色者,為腎敗,腎敗者,必死也。」

耳朵要怎麼保健

古人還特別重視耳的保健。《老子》有「五音令人耳聾」的說法,強調不要過分聽靡靡之音。《左傳》也載「煩手淫聲,滔堙心耳,乃忘平和」。現代有一種金屬樂,有科研報告稱,聽其一個小時,聽力就會下降30%,也驗證了古人的說法。耳的保健有很多方法,比如揉耳就有很好的健身作用,俗話說「要想全身少得病,勤揉耳朵與聆聽」。中醫學認為,耳是「宗脈之所聚」(《靈樞·口問》),因此經常按摩耳輪,可以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同時,要克服掏耳朵等壞習慣。老中醫常說「耳不掏不聾」,雖然掏耳朵與耳聾沒有直接關聯,但頻繁掏耳朵絕不是好習慣。通常,耳內的分泌物會自然脫落,尤其是老人,皮膚乾燥易癢,自己掏耳朵往往比較用力,易引起耳道損傷、感染,甚至潰爛。另外,自己隨意掏耳朵,如不注意還會傷及鼓膜,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如果耳朵分泌油性分泌物,容易形成膠狀物而不易脫落,臨床上稱為「耵聹」。耵聹不清除會影響聽力,最好去正規醫院取出,如果不方便可以在耳朵里滴兩滴麻油,過一會兒等它軟化了,慢慢試探著掏出。

現代生活節奏很快,起居不時,亞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相應的養生保健需求也有所增加。貼耳穴成為一種時尚的方式,如貼耳穴減肥、貼耳穴治近視等。因為根據全息理論,耳朵就像一個倒置的嬰兒,通過觀察、刺激相應區域,可以調節內在器官的功能狀態。比如耳郭最外緣捲曲的部分稱為「耳輪」,其深入耳腔橫行的突起部分稱為「耳輪腳」,這一區域及其周圍對應人體的生殖器和膀胱,所以患者如果有夜尿頻多等癥狀,可以在相應部位進行「貼耳豆」,配合穴位按摩進行治療。又如耳垂的尖部對應人體的扁桃體,這一知識對新產婦很重要,因為母親如果一邊哺乳,一邊習慣性地按摩孩子的耳垂,可以很好地防治咽喉炎症,從而避免相應感染的發生。

本文選自《字緣中醫》

主編:任宏麗 彭衛華

耳朵要怎麼保健

( 陵游 半夏 忘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醫說裊裊香蘭
新聞|我校在首屆人衛慕課在線開放課程比賽中再獲佳績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