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1862年,一艘神秘的日本帆船開進了上海,他們意欲何為?

1862年,一艘神秘的日本帆船開進了上海,他們意欲何為?

作者:金滿樓

1862年6月13日,正當清軍與太平軍在上海郊區激戰正酣之時,一艘名為「千歲丸」日本商船悄悄駛進了黃埔江。

從十七世紀中葉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後,這是派往中國的第一艘日本官方考察船,禁閉了二百多年來的中日關係,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千歲丸」原名「阿米斯得號」,最初是一艘英國貨客兩用船,船重256噸,載重358噸。

這艘三桅木質帆船,於1855年建造於英國山大蘭島,1860年後定期往返於上海至長崎,英國船主在這一航線上收益頗豐。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幕府用34000美元(合日本銀幣3萬兩)將之買下,並以「可用千年之船」的寓意將之改名為「千歲丸」。

日本開口通商後,幕府急於知道中國是如何與洋人打交道的,在出發前,考察團即擬定了需要調查的26個問題,其中包括:

西洋人在中國的主要活動及對策、清廷對耶穌教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是否向締約國派遣使臣、中國與西洋的貿易種類及貨幣兌換率、中日貿易的可能性與前景,等等。

之所以選擇上海作為調查地,一則便於航行,二來也是因為上海開埠較早,西洋人聚集最多,來上海一趟可以更好的了解國際外交慣例和貿易規則。

明朝至清朝前期,中日間的民間貿易原本繁榮,航行也堪稱順利。

從江浙出發,順風三日(一般十日)即可達長崎,當時的「唐人船」(日本慣稱中國人為唐人)通常趁秋風東渡日本,他們在長崎貿易後,次年春天才揚帆返國。

貿易品類上,日本主要輸出刀劍、銅鐵等,中國則以生絲、藥材為主。

但是,在德川幕府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執政後,日本人海外航渡被定死罪,由此中日間的交往日漸稀少,官方更是斷絕往來。

而在中國方面,更是沒把日本這個海外島國放在眼裡,以至於統治者及士紳階層幾乎將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給全然忘記。

乾隆年間,就發生了這麼個事,當時全國查禁私錢,無意中在沿海某地發現一枚「寬永通寶」的錢幣。

一時間,清廷大為震驚,以為有誰要謀朝叛逆、建號鑄錢,隨後急令各省大吏嚴查,弄得「守令倉皇,莫知所措」。

其實呢,「寬永」只是日本天皇的年號,而天朝上下竟無一人得知。

再說「千歲丸」。一切準備妥當後,考察團於當年5月27日從長崎出海,由於日方人員缺乏航海經驗,之前的英國船長和14名船員仍留在船上繼續服務。

考察團一行總共51人,其中包括幕府委任的幕吏根立助七郎與長崎地方官員沼間平六郎等8名官員。

同船隨行的,則還有7名中西文翻譯、醫生和書記員,3名長崎商人,各藩藩主派出的武士與隨員,外加一位以「貨主」名義請來的荷蘭商人,全船共計67人。

除考察團外,「千歲丸」還裝載了一些貨物,主要有昆布(海帶)、煎海鼠、干鮑等海產品及人蔘、五倍子等藥材;

另外,還有漆器、蒔繪、甲斐絹等手工藝品及石炭(煤)等礦產品。其中,以煤炭(250噸)和人蔘(5000斤)為大宗商品。

日方的意思,主要想通過貨物買賣沖抵考察的費用,但考察團不便明言貿易,所以才另請了一個荷蘭商人作遮掩之用。

開航後的第二天,海上突然颳起暴風雨,「掀起數丈波濤,船幾乎要傾覆,狂風吹得風帆作響,幾乎要把桅杆吹斷」。

大風大浪之下,很多成員都因暈船而嘔吐,船上一片狼藉。

之後的幾天,倒是風平浪靜,但船速緩慢,直到6月1日看到水鳥飛翔,眾人才大起歡呼,知目的地將至。

經過近7天的航行,「千歲丸」最終於6月2日凌晨抵達吳淞口,據成員的記載:「北岸煙雨茫茫,不可望及,江流之大,足可驚人!」

是啊,初到中國,就看見到浩瀚寬廣的長江出海口,這讓那些見慣了小河小川的日本武士們大為驚嘆。

次日,「千歲丸」由汽船拖曳進入黃埔江。在進入上海港時,「千歲丸」前桅掛的是荷蘭三色旗,中桅懸英國米字旗,後桅才是日本太陽旗。

為了方便出入,「千歲丸」最後停在了法租界荷蘭駐滬領事館的附近江岸,成員們下船後,則投宿在鄰近的宏記旅館。

由此,中日兩國真正意義上的近代交往史,也就從這一天開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都是朝廷倚重的大臣,帝師翁同龢為何坑了李鴻章一輩子?
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民國《大公報》的三駕馬車如何散架的?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